秦岭博物馆外景
“六合同风 华夏一统”天圆地方空间设计
玉牙璋为国家一级文物,出自于夏代,1997年出土于商州东龙山遗址。
红陶人头壶为国家一级文物,出自于新石器时代,1953年发现于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
商字瓦当为国家二级文物,出自于秦代,1996年发现于商鞅封邑遗址。
“之前一直听商洛的朋友推荐秦岭博物馆,这次正好趁暑假带孩子来看一看,还真是长知识,孩子也特别开心。”7月12日,在秦岭博物馆参观的西安游客刘明宇高兴地说。
作为国内首座全面展示秦岭的综合性博物馆,秦岭博物馆自今年1月份全面开放以来,热度持续攀升。上榜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第53位,全国十大热门新开博物馆第2位;单日流量峰值超过9000人;累计接待观众35万余人次……秦岭博物馆已成为商洛市文旅打卡新地标。
为一座馆,赴一座城。随着暑期的到来,秦岭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游客络绎不绝。记者注意到,游客中以青少年为主的“亲子游”家庭居多,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赏珍贵文物、学习历史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秦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魅力。
走进秦岭宝库 探索自然奥秘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作为横亘中国版图中央的山脉,秦岭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南北跨越300公里,连接昆仑与大别山,横贯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六省一市。”秦岭博物馆馆长雷新锋说,“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从地理上将中国分成南方和北方,又从文化、生态上将中国南北方合二为一,在地理气候上形成了南涝北旱、南暖北冷、南湿北干、南稻北麦的地域差异。”
秦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这里有五大矿集区、三大成矿带、1000多个矿床矿点,涵盖了贵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宝玉石及稀有金属等多种类型。其中30余种矿产保有储量位居我国前列,钒矿居亚洲第一。
走进“自然馈赠 储矿藏珍”展厅,水晶、金矿石、孔雀石、萤石等矿石琳琅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秦岭之晶”的水晶矿石晶体,在射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它来自商南县,长130厘米,重370千克。”秦岭博物馆讲解员常婷介绍,水晶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在矿物学上属于石英族。纯净时形成无色透明的晶体,当其含有微量元素时经辐照会形成不同类型的色心,产生不同颜色,如紫色、黄色等。这种水晶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广大山区均有分布,而位于商南县的水晶储量尤为丰富。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秦岭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和丰富的地貌形态,各种生物在此繁衍生长,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基因库”。
秦岭地区是珍稀、濒危动物最为集中的区域,是“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的庇护所。同时,还是植物的天堂,有种子植物 164科1052 属3839种,分布有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2种;是“秦岭双娇”珙桐、红豆杉的共同家园;是“秦岭三绝”楸木、柿木、罗汉松的生长乐园。
秦地无闲草,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野生中药资源宝库,仅陕西境内秦岭地区就有1612种天然药用植物,占全国总量30%的药用植物在这里蓬勃生长。
据了解,秦岭博物馆共展出2400余件(组)与秦岭相关的展品,涵盖大秦岭域内六省一市地质矿产、珍稀动植物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典型遗址代表性器物等,从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展示秦岭,同步展示商洛历史文化和革命历程,构建了一部立体多维的“秦岭百科全书”。
解读文明密码 守护千年文脉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华夏史。”得益于秦岭的庇佑与滋养,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在这里孕育,周、秦、汉、唐等辉煌盛世在秦岭脚下建都立业,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文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世界在这里逐步构筑形成。
秦岭是中国境内百万年以上古人类进化遗存分布最多的区域,也是东亚地区古人类进化中心之一。通过秦岭地区古人类分布图和序列图,我们可以看到,秦岭域内分布有200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人、重庆巫山人,10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商洛洛南人,50万年前的河南南召人以及3万年前的南郑疥疙洞人等,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演化证据链。
秦岭地区的东龙山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关键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周5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被誉为“断代标尺”。
东龙山遗址出土的玉牙璋和玉璧是探索夏文化最重要的物证,玉璧是一种祭器和礼器,经常出现在祭祀活动中,也常被中国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用作随葬品,在东龙山遗址就出土了近百件玉璧,极大丰富了秦岭陕西一线夏代考古资料。
秦岭博物馆建筑造型灵感来源于国宝级文物“夏代玉牙璋”,器身分为射、身、柄、扉牙四部分,扉牙造型接近龙首侧面。这件墨玉材质礼器的发现,填补了陕西夏代玉器考古的空白,被视为穿越千年的文明信物。
置身各类展柜前,观众围绕展品观察、驻足、思考,同历史对话,向未来展望。
红陶人头壶是秦岭博物馆的“超级网红”,游客们纷纷前来打卡,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据常婷介绍,红陶人头壶出土于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是1953年当地村民在修建公房时发现的。整件文物高22.5厘米、腹颈13.5厘米、底径6.3厘米,人头与壶浑然一体,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其“容颜”清晰、眉目清秀、脸孔稚朴,流露出的“迷之微笑”,给参观者留下诸多的想象。
在“漫川关古镇”复原场景中,游客们在双戏楼前驻足停留,体验“南腔北调”的艺术魅力,感悟“朝秦暮楚”的独特风韵。“我们小学时就学过‘朝秦暮楚’这个词语,原来它的典故源于这里,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带孩子去漫川关古镇参观一下。”刘明宇说道。
展品精挑细选,内容精心编排,背后是商洛文博人的良苦用心。雷新锋回忆:“在展品筹备期间,我们曾日行1200公里跨两省三馆,完成了6省34家文博单位的329件(组)精品文物征集协调工作。”如今,观众或许能从展品标签的“征集单位”字样中,窥见这些文物背后跨越山河的“迁徙历程”。
创新展陈方式 丰富参观体验
“这个游戏太好玩了,通过游戏,我知道了明、师、宗、用等古今字的区别。”正在体验虎簋盖古今字消消乐的学生张雨欣开心地说。
秦岭博物馆突破传统展览模式,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着力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文物展品的活化转化,精心设计可感知、可参与、可触摸的展陈场景体验,进一步提高展览的互动性与吸引力。
“比如第一展厅的‘大地脊梁’,我们通过多媒体动态影像与立体沙盘的结合,生动诠释秦岭的地质演变、构造特征与地理轮廓,为观众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雷新锋说,第二展厅则采用“天圆地方”的传统空间理念,以秦岭与周秦汉唐时期的大一统格局关系为叙事主线,创新设置“中华廊道”与“丝绸之路”两条文化走廊,前者聚焦秦岭域内的历史通道,后者展现从秦岭通往世界的丝路文明。两条文化走廊相互呼应,巧妙贯穿展览的核心主题与思想内涵。第三展厅重点展项为全沉浸式空间设计,将秦岭古道上的雄关险隘、商贸重镇、水运码头等历史场景生动再现,让观众“走进”历史现场,感受时空穿越的独特体验。
为激发游客探索自然的热情,展览还设置了“猜猜我是谁”“来看一看吧”“和恐龙比一比”等系列互动游戏项目,将秦岭特色生态与动物形象,以声光电多重感官互动进行呈现,让游客在趣味体验中增进对秦岭动植物宝库的认知与热爱。
秦岭文创小铺货架上,以“商”字瓦当、红陶人头壶、玉牙璋等为灵感打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些将千年古韵与现代美学巧妙融合的产品,让传统文化以时尚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如今,在博物馆挑选一件独具特色的文创纪念品带回家,已成为很多人的新风尚。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能让文物仅停留在展柜里,更要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雷新锋说,秦岭博物馆将持续深耕文化创新,通过数字化赋能、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体验等多元路径,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
重温红色精神 感悟家国情怀
“商洛革命记忆展‘红色热土 浴火新生’展厅,讲述了从1921年到1949年,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历程。”常婷介绍道。
1927年3月,中共陕甘区委从西安中山学院学员中选派共产党员吴密、张楫、陈祖舜等6人,在商洛建立中共商县特别支部和龙驹寨特别支部,推动革命火种燃遍商洛城乡。
“红二十五军是在商洛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支红军队伍,不仅创建了红军长征途中坚守时间最长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也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为策应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作出了重大贡献。”常婷说。
“这是1934年,红二十五军遗留在丹凤蔡川的三节式重机枪。”随着常婷的指引,一挺破旧不堪、锈迹斑斑的枪支映入眼帘,静静地诉说着当年一场场惊心动魄、生死较量的激烈战斗。它身上的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仿佛在重现着先辈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英勇场景。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商洛积极建立和发展游击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创建了“隐蔽根据地”“陕南游击队”等。1946年8月,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与巩德芳率领的陕南游击队在丹凤县留仙坪胜利会师,开始领导创建豫鄂陕根据地的工作。
中原战役爆发后,李先念率部队以留仙坪村为中心区域,在鄂豫陕等广大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为人民解放军全面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丹凤留仙坪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建成了会师广场、红色教育基地、陕南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等,成为商洛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西北民主联军和陕南游击队一道,打响了解放商洛的斗争。1949年11月底,商洛全境解放,从此,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来新生,翻开了商洛历史的新篇章。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承载一城文脉的“会客厅”。
雷新锋表示,下一步,秦岭博物馆将紧紧围绕打造历史文化中心、游客活动中心、市民休闲中心的目标,强化运营服务、藏品管理、展陈展示等工作,同时做好宣传营销、文创开发等“后半篇”文章,着力打造“大秦岭会客厅”和大秦岭最佳旅游目的地,聚力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持续做好秦岭文化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承,让世界在秦岭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手记
为一座馆 赴一座城
在丹江水的倒影里,一座形似上古玉璋的建筑正将秦岭的万年文明折叠成现代叙事。今年初全面开放的秦岭博物馆,以其“山水玉璋”的独特造型,成为商洛最生动的文化标点,金凤山是它的背景,丹江水是它的镜面,而其间流动的,是一部关于秦岭的立体史诗。
这座国内首座全面展示秦岭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是商洛文化的新名片,更是一部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展现秦岭生态密码与文明基因的“立体百科全书”。其核心展览“和合南北 泽被天下”突破地理界限,将六省一市的秦岭文化脉络编织成网:岩层标本与仰韶陶片比邻而居,朱鹮影像与秦驰道沙盘隔空对话。当游客的指尖划过互动屏上,整座山脉的生态密码便在光影流转间完成破译。
秦岭博物馆突破传统展览模式,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让文明可触可感,让历史文化“可观、可玩”,让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能触摸、能对话、能融入日常的“老朋友”。有游客感叹:这样的博物馆,注定会被更多人装进心里。
数据显示,开馆半年来,累计接待观众35万余人次,“为一座馆,赴一座城”的文旅新模式已然成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专程打卡博物馆的背后,是公众与传统意义上综合博物馆的距离悄然拉近,地方历史、城市变迁、民俗文化借此更快速地融入生活,更显示了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效能。
在这种“双向奔赴”中,我们相信,秦岭博物馆会逐渐成为商洛发展的“文化加速器”,而城市也一定会扮演着博物馆创新的“现实服务器”,二者共同一起编写秦岭文明传承的当代代码。
来源:商洛日报
作者:肖莲 黄朝梅
编辑:吴函
责任编辑:韩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