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日报
“黄金江岸”湿地公园:南充嘉陵江畔的璀璨明珠与浪漫打卡地。
南充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凉粉在今年“五一”假期面向全球火了一把。一场“川北凉粉·千人同品”活动,三次被央视报道,一碗凉粉的酸辣鲜,让南充文旅、美食实力出镜和“圈粉”,全网累计传播量超千万。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业态升级为牵引、以主体培育为突破、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南充提出,以“嘉陵江”为笔,以“文旅融合”为墨,从自身特色着手,擦亮文旅金字招牌。
项目驱动 释放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西充县古楼镇桃文化博览园,春天里,万亩桃花竞相绽放,桃林顺着山势起伏,花瓣在春风中摇曳。夏天到来,香桃缀满枝头,桃香扑鼻而来,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感受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春赏花、夏摘果,位于高坪区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从江边荒滩到城市后花园,这座集农业科技、湿地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林文旅融合项目,一开园便成网红打卡地。
沿江南下,江畔的“黄金江岸”湿地公园人流如织。作为2024年度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项目,“黄金江岸”湿地公园在设计之初,就有着巧妙构思——以生态保护为基、以旅游观光为翼,目前,皮划艇、摩托艇等水上项目云集“黄金江岸”,打造成嘉陵江上的一个水上运动项目聚集地。
南充印发的《关于扎实开展文旅产业升级赋能行动的工作方案》提出,以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为统领,打造嘉陵江文旅发展带。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等省级重点文旅项目83个,年均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2位。
项目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最直观地体现在游客数量上。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全市纳入统计的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55.55万元,游客接待量居全省前列。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如今的南充,拥有文旅资源22.49万项,拥有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项,拥有国家5A级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10个、天府旅游名县3个,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省前列……
以项目为抓手,实现文旅产业跨越发展。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充计划再实施一批文旅重大项目,如六合丝绸文化产业园、三国文化旅游城、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这些大项目将成为点燃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探索“文旅+” “物理叠加”引发“化学反应”
“前段时间南充市博物馆撞脸奥特曼的陶俑火出圈,能否利用先进技术让不能到现场的游客也一览风采?”日前,全国新质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南充举行,一位嘉宾提出的问题在现场引起热议。大会讨论的方向,直指“科技如何重塑文旅,教育如何赋能文旅产业”。
“这带给了我们思考,如何借力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前沿技术,推出更多体验性、沉浸式旅游产品。”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不仅是“文旅+科技”,“文旅+百业”带来的文旅新产品,也正在逐渐形成南充新的文旅增长点。
走进顺庆区新复乡七坪寨村,一个重达60吨、有着“南充之眼”之称的标志性圆环矗立在山头。不远处,直径30米的圆形玻璃栈道,向崖外悬挑近15米,悬空面最高近70米。“走在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一些游客说。
“2017年以前,这里还大多是无人问津的荒山。”新复乡党委书记李勇介绍,依托距离城区仅8公里的距离优势,当地整合起生态露营、研学、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资源,形成了新复乡乡村版“一日游”,2024年全乡日接待游客最高达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
在阆中水城码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渐起,一架国产A2C水上飞机在水面高速滑行后迅速腾空而起。换个视角看城市,嘉陵江的湖光山色、人文胜景尽收眼底。
走进西充县莲池镇天兴桥村,典型的川东北民居墙体上,(紧转2版)(紧接1版)一幅幅生动的彩绘引人注目。每逢节假日,草木染作坊、星空露营地、木屋咖啡座挤满游客。而在顺庆区新复乡,农耕体验、民宿经济、乡土美食等业态,日接待游客量峰值可达1.4万人次。
在全市其它地方,文旅与农业、工业、商贸、体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正全面铺开。不仅将推动文旅产品“迭代更新”,还在此基础上推动消费“释潜扩容”,实现游客接待量、文旅产业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IP赋能 打造特色文旅新标签
2024年底,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激发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南充再次吸引世界目光。
古天文学家、历算学家落下闳创制“二十四节气”,编制《太初历》,并在历法上恒定“春节”,被称为“春节老人”。而南充,正是他的故乡。
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南充抢抓机遇,邀请全球游客来南充、品年味,努力把春节IP打造成南充文旅的亮眼名片。
“老名片”焕发新活力。南充素有“绸都”的美誉,“丝绸文化这张名片不能丢”已成为共识。
在六合丝博园,始建于清末的六合院重新开放了,游客们聆听着“丝绸源点”和“中国绸都”的故事;复古小火车开通了,带领游客穿梭园区,在“声光电气”的沉浸体验中感受百年辉煌;原创大型杂技舞台情景剧《东方丝源》开演了,展现“南充丝妹”的奋斗激情……
类似的情景在多地上演。在仪陇县,擦亮红色底色,先后打造出琳琅村、玉兰村等明星村。借巴南高铁通车之东风,仪陇县将革命老区沿线的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打造起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走廊。
升钟湖畔的南部县,依托山水湖泊和鱼文化资源,把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打造成与山东潍坊风筝节、青海湖自行车赛齐名的全国三大休闲体育赛事之一,持续擦亮“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品牌。
每年4月底,嘉陵江放牛季都会在蓬安县如期举办。两岸农家水牛竞渡,牛鸟和谐共生,生态野趣盎然,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从三国文化到丝绸非遗,从红色记忆到生态旅游,全市各县(市、区)通过差异化定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城市IP矩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