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陕西。
在陕北榆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之间,至今仍散落着许多“活着”的古村落——它们在历史中有过繁华的过往,如今却偏安一隅,成为时间凝固的所在。它们不是景点,你在旅游攻略中几乎找不到它们的踪迹,却能在你偶然遇见时,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沙坪上村”的地方。
“沙坪上村”是我们寻访吴堡柳青文化园时偶然遇见的。它和柳青文化园所在的寺沟村(柳青的家乡)只有2.5公里,逛完柳青文化园返程回吴堡县城时,顺便逛了逛这座村子。
现在,“沙坪上村”隶属于佳县螅镇,不过在历史中这里处于吴葭边界,曾经一村分两县管辖:东半部属吴堡,西半部属佳县。
这个如今看起来藏在黄土高原褶皱深处“寂寂无名”的村子,有过一段繁华的过往。
历史中,沙坪上村是一座繁华的古驿站,也是晋商“走西口”的第一驿站!在晋商兴起的明清时期,这里成为晋陕宁蒙货物输送的必经之路。
——从南方过来的烟酒、盐茶抵达山西碛口古镇,渡过黄河后从螅蜊峪渡口(号称晋商“走西口第一渡”,今螅镇)起岸,向西经“沙坪—吉征店(吉镇)—绥德—米脂—榆林”一线,再北出包头,或西折宁夏三边将货物运往大西北;而由陕西、宁夏、内蒙古而来的畜皮、羊毛、牲畜通过沙坪上村抵达碛口古镇,之后发往全国各地。
这是一条横贯陕北、勾连晋陕宁蒙的“活”动脉。当年,这里也是陕北早期红军驻扎活动地,毛主席也正是沿着这条古驿道东渡黄河的。
当年的沙坪上村商旅不停,村里每天住满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往来上百头骡马队、骆驼队。因为道路狭窄,还立了一个规矩:白天走骡马,晚上走驼队,目的就是为了错开高峰时间,使道路得以通畅,足见其繁荣盛况。
随着水运式微,这座曾经繁华的商贸驿站也渐渐归于平静,最终隐于黄河高原的沟壑中,不为外人所知。
不过,商业的繁华还是留下了痕迹。
资料显示,沙坪上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古民居群落——窑洞四合院星罗棋布,依山叠建于层层崖畔,现存独立院落四十余座、房屋二百余孔,总建筑面积逾六千平方米。
我拉高无人机看了一下村子全貌,依山就势的窑洞群,分外抢眼。
崖畔上的土窑院、高大的门楼、石板铺就的巷道、村口的老槐树……像是从黄土地里直接“长”出来的,原汁原味。
村里仍有人居住。
我们路过一座精美古朴的窑洞四合院,青砖门楣、雕花窗棂,这大概就是古时的“大户人家”了。门口有动静,我们在门外看了看,没有进入,怕打扰了主人的清静。
2015 年,沙坪上村以完整保留的明清驿道格局、依山就势的窑洞群和晋商贸易遗存,被正式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时间原因,我们只能算是走马观花的逛了一圈。后来查询资料,发现村北还有座清代戏楼、村南还有一块神奇的“飞来石”,如果有机会来这里,记得去找找看吧!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