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南城在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离荆州古城5公里,西边有八岭山墓群,西北边不远是熊家冢。纪南城里现在有松柏、纪城、徐岗、新桥四个村,别看现在是庄稼地,两千多年前,这儿可是楚国的都城郢。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考古队就在这儿忙活,慢慢摸清了这座城的样子。城是长方形的,西北、西南、东北三个角都切成了斜角,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周长一万五千多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比现在好多县城还大。城墙是土夯的,内外都有护坡,北边城墙最高处还有7.6米,上头最宽的地方能并排走三辆马车。墙上有28个缺口,能确定的有5个陆门、3个水门。70年代挖过西垣北门,有三个门道,中间那个宽7.8米,两边的窄一半,门道边上还有门房的地基。南垣水门是木头建的,41个柱洞排成4排,分出3个门道,当年长江的水大概就从这儿进城。

城里藏着4条古河道,朱河、新桥河、龙桥河、凤凰山西坡古河,像肠子一样把城分成几块。城外绕着护城河,宽40到80米,以前肯定波光粼粼的。
70年代的勘探,在城里找出84个夯土台基,这些都是当年的宫殿或大建筑的地基。东南部松柏区最多,有61个,东边和北边还发现了夯土墙,应该是宫城。考古队挖过松柏30号台基,长80米,宽54米,上面叠着两个房基,上层的房基中间有堵墙,分成东西两室,西室长26米,东室长33.4米,说不定是国王办公或住的地方。
龙桥河两岸特别热闹,发现了274口水井和6座窑址。水井分三种,供制陶作坊用的最多,生活用的次之,还有冷藏井。周家湾到板桥一带,应该是当年烧陶器、做瓦的地方。西南部新桥区的陈家台遗址,挖出过两座锡器铸炉,看来这儿是造金属器物的作坊区。
2011到2015年又挖了一次,原来的84个台基,25个被农田改造、挖鱼塘、盖房子弄没了,只剩59个能看到痕迹。宫城里的台基重新数了,实有22个。还挖了东南角的烽火台,台基底宽32米,顶宽18米,高4.45米,和城墙是一起建的,上面可能有走廊和房子,卫兵在这儿巡逻守城。城墙底下压着战国早期的陶片,说明这城始建于战国早期,不是更早。

补充发掘松柏30号台基时,发现两座战国中期晚段的窑址,还有水井和取土坑,看来是专门给这座大建筑烧瓦的,瓦片不够了,就地建窑,挺会过日子。
2013、2014年的勘探,找到了宫城墙的东南拐角和西侧两段,确定宫城是长方形的,面积72.6万平方米。宫里有七段界沟,和宫墙平行,沟上的缺口可能是宫门,南边沟的缺口还有排水管道,雨水顺着地势往外排。考古队猜测,西北部三个最高大的台基是宗庙,东北部五个台基有连廊,一大一小排列,可能是寝宫,松9最大在前面是王宫,后面的松6、7是后宫,旁边矮小的是侍从住处。东南部六个台基呈品字形,用连廊连着,高低大小差不多,应该是朝堂,楚王就在这儿见大臣办事。
2018到2019年挖了东垣南门和东城垣,南门跨度52.5米,三个门道,是这座城的正门。东城垣是先挖基槽,再用木棍捆起来逐级夯筑,一级墙体外侧扣着一排板瓦,可能是为了挡水。东边没有护城河,因为紧挨着庙湖,借自然湖泊当屏障,省了不少工。城墙外有住人的痕迹,该是守卫的营房,湖边说不定还有码头,当年运粮食、送物资的船就在这儿靠岸。
现在站在纪南城的田埂上,能看到的就剩几个土堆和隐约的河道轮廓,但考古队的铲子告诉我们,这儿曾经宫殿林立,窑火通明,河水载着船穿梭,工匠们在作坊里忙碌,国王在朝堂上发号施令。这座城从春秋晚期建起,公元前278年被秦国攻破后废弃,虽然成了废墟,但土里埋着的瓦片、陶片,都在悄悄说当年楚国的繁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