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州晋安区,
有竹屿村、后屿村、前屿村、横屿村…
地名皆有“屿”字。
在秦汉之前,
今日的福州平原地区,
还是一片福州湾水域。

那时,
鼓山还是海上的岛屿,
四周有零散岛屿,
有竹屿、横屿、后屿、前屿……

数千年,地壳运动,沧海桑田,
岛屿成了福州平原之上的村落…

今日说后屿村,亦说其历史。
它,曾是海上孤岛,
岁月荏苒,慢慢地,
它成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
沃野千里,阡陌交通,水路纵横。
后来,
后屿慢慢发展成村落。

说后屿村,
以目鱼山为中心,村中人耕读传家;
以制作线面为技,制面已有八百年;
以雕寿山石为名,村曾有雕刻大师;
村中有支流水系,可南下闽江远航;
村中有登龙古道,至鼓山必经之路。

(2018年,后屿拆迁,古道被毁,后又重修)

在村中,二水环绕,
有凤坂河,有浦东河。

村中还有一座松山,
其中目鱼山为松山主峰。
登松山,可远眺鼓山,可远望闽江。
在宋朝,
据《三山志》记载,
后屿村在归善里,属于凤池村。

后屿线面制作工艺始于宋朝,
经过和面、揉面、松面等多道程序,
其生产线面“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
线面亦是长寿面,
喜事之宴,总有线面。

至今后屿村中,有寿面巷,
便是因后屿线面而得名。

在明朝,
后屿村兴盛,
兴建登龙古桥及登龙古庵。
慢慢地,形成登龙古道。

登龙古道,
是福州城至鼓山山脚必经之路。
古时,后屿村中,
有凤坂河和浦东河。
村民欲至闽江,
可泛舟于凤坂河或浦东河之上,
南下至光明港,再至闽江。

而村外的人欲至鼓山,
需横跨凤坂河,
祥坂河为南北走向,犹如鼓山的护山河。
而横跨凤坂河之石桥,名为登龙古桥。
登龙古桥,
本是单拱桥,后建平板桥与之相连。

桥头的登龙庵,亦名为登龙武圣殿,
供奉武圣-关羽。
先有佛庵,后有武圣殿。
那是因为雍正三年,
朝廷颁令:立关羽为武圣,并入祀典。
华夏各地开始落实朝廷颁令,
因此有了登龙武圣殿。
在此之前,庵供奉为佛,

今日亦是如此。
在明末,
在松山南麓,
兴建松山毓麟宫,主祀临水夫人陈靖姑。

在清朝时,
清道光二十四年,毓麟宫重修,
清宣统三年,到仿照古田临水宫规模重建。

今日,
已不复旧日规模,
在夕阳的余晖中,毓麟宫愈显沧桑…
在乾隆年间,
在松山建镇西境,本在后屿鼓一村中,
镇西境供奉“白马三郎”。

历史上,福州有两位白马三郎,
一位是闽王王审知,
因其常骑白马,英俊潇洒,
故名为白马三郎。

还有一位名为驺寅,
驺寅为闽越王郢的第三子。
相传。
驺寅有勇,
因恶鳝在鼓山山脚鳝溪危害百姓,
驺寅骑马,与此恶斗,消灭恶鳝。

后人为纪念驺寅勇猛,
为其建庙。
在松山的镇西境,供奉主神便是驺寅。

建国后,
松山镇西境曾作为车间、仓库、粮食加工厂…
1992年重修,
只是遗憾,在拆迁后,
2018在后屿松山路新建。
解放前,
后屿村中,有志之士,投身革命。
后来松山北麓,
有一座烈士陵园,纪念王则炎和叶凯。

孟超肝胆医院门口处(鸡脚弄)
王则炎,为后屿村人,
曾是福建临时省委特派员。
1929年,加入共产党,
为革命奔走,为抗日奔走。
1934年,中共福建临时省委被破坏。
王则炎被捕,
被害于福州西门外鸡角弄。
叶凯,为后屿村人,
1929年,加入共产党,
曾是福建临时省委常委。
组织工人运动,领导地下工作,
1935年,在前往魁岐村中,
因叛徒出卖,被捕,
被害于福州西门鸡角弄。

有时想,
路过西洪路的鸡角弄,
(今日鼓楼区西洪路孟超肝胆医院处)

在纪念碑前,
静默。
革命的人,前驱者,
总有人,为后人负重前行,
在黑夜中前行,不计较生死,
为紧随其后的后辈摸索前进。
在后屿村中,
烈士的归宿,魂归故里。

两位先辈故居均在在鼓山中心小学东侧,
与鼓山小学仅一墙之隔。

先辈负重前行,
开启后辈启智时代。
解放后,
后屿村成为城中村,

其大致范围:
东至前横路,西至凤坂河,
北至福新路,南至福马路。
后屿村面积大,
为方便管理,
分为鼓一村、鼓二村、鼓三村、鼓四村。
慢慢地,成为城市一部分。

今日漫步于此,
有松山路,有目鱼山路,
因为村中有松山,有目鱼山,
那是因为目鱼山是松山的主峰。

旧时,
目鱼山因酷似目鱼而得名,
山顶屹立巨石,
村中人总有来此登高远望。
看鼓山也好,看闽江也罢。

在目鱼山顶,
今日已被高楼遮目,已不能远眺。
城中村已消失,
松山脚下,目鱼山脚下,
商品房,鳞次栉比,
有大东海晋棠府、有晋安湖三号院……

路和巷,纵横交错。
各宗族宗祠重建,
有郭氏、有陈氏、有练氏……

如今各村拆迁,均留有宗祠,或重建宗祠,
告知后人:先祖根在此,勿忘先祖。
你往何处去,那是你的选择,
你从哪里来,宗祠可以告诉你。

鼓一、鼓二、鼓三、鼓四…
在不经意间成了历史名称,
似乎,更愿意铭记后屿的地名。
如今,
有后屿地铁、后屿公交站、后屿路。

在以前的后屿村中的界内,
有松山路,为了铭记后屿村中的大松山,
有寿面巷,为了铭记后屿线面制作工艺,

有镇西路,为了铭记供奉驺寅的镇西境,

有崇贤路,铭记为革命负重前行的烈士,
有目鱼山路,为了铭记松山主峰目鱼山,

有登龙巷,为了铭记古时登龙古道繁华,
有后屿路,为了铭记有个古村落叫后屿。
脚下的土地,总有很多故事。
后屿,
它曾是一片海洋,
它曾是一座岛屿,
它曾是沃野千里,
它曾是城中之村,
时光荏苒,
慢慢地,后屿成为城市一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