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是文化之乡,有“桐城文化起于枞”之说。县城依山傍水,优美的水环境孕育出丰厚的水文化。基于枞阳县城位于引江济淮工程渠首的区域优势,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枞阳段为契机,精心打造“江淮渠首生态文化公园”,加快实现“文化名乡·优美水域·经济强县”的目标。
枞阳长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流域广大,途中汇入的支流有龙眠河、挂车河与孔城河等,与之连成一体的湖泊有菜子湖、嬉子湖、白兔湖与连城湖等。因河流于枞阳古城南侧处入江,名曰“枞川”;又因流域内以及上游的大片区域古为“群舒”之国,河流入江处旧称“舒口”。如今,自孔城河源头下至舒口已成为引江济淮工程的西线枢纽,其渠首的枞阳枢纽犹如“龙头”,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
枞阳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处于皖江沿线的中点及其江河的交汇处,为古“群舒文化”与皖江文化的中心,更是近代“桐城派”文化的摇篮。引江济淮是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应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枞阳段为契机,精心打造“江淮渠首生态文化公园”,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江河互济、江淮互济的独特水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双向驱动与融合。
1.基本情况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位于长江北岸,西依古城安庆,南望贵池,总面积1473.43平方公里,人口46.9万人。枞阳县城原主城区面积近6个平方公里,大致范围是南北向是上码头到王家亭,东西向是莲花湖到月儿湖。近几年县城“东进北扩西连”规划建设后,东西向从神灵赛到连城湖,南北向从上码头到经开区,县城总面积近18平方公里。尤其是2016年区划调整枞阳划归铜陵管辖,县城规划“东进南扩”后,曾经位于县城东郊农村的羹脍赛已成为城中湖,城内白鹤峰、乌龟山、凤凰山、雕椅山、金鸡山群山崛起,莲花湖、月儿湖、汪沟湖、羹脍赛、小桥圩、连城湖、连羹河等水面点缀其中,风景优美,已现“一城山色半城湖”景致。
2.县城水文化景观
历史景观。与水有关的景观要算枞川夜雨和洗墨池最为有名了。枞阳城南的长河与长江间为大片湿地,盛产芦荻,沿岸荻影投滩,夏秋之夜,芦叶纷披,随风送响,发出声响如雨的自然景观,若卧舟静听,尤觉甚妙;洗墨池位于惜阴亭畔,池呈椭圆形,周长一丈六尺,水深二尺七寸,池水不涸,久雨不溢,相传为东晋枞阳县令陶侃常于书法运笔后亲临此池,洗砚凝毫之地。
自然景观。城区水面广阔,包括莲花湖、月儿湖、汪沟湖、长河,其中以莲花湖景色最为优美,沿岸垂柳婀娜,与周边的幕旗山、白鹤峰相互映衬,尽显湖光山色之美,位于湖中半岛上的小方家墩已建成莲花湖公园;城南的长河,当地居民仍保留到河边洗衣的习俗,每日清晨依稀可见“万户捣衣声”的风韵。
工程景观。以枞阳闸与防洪墙最为著名。枞阳闸建于1959年,位于白鹤峰西麓坡上,炸山作基,共10孔系条石结构,工程雄伟,为长江干堤大型水闸,即将拆除并在原址上改建引江济淮的鱼道工程;防洪墙始建于1987年,长2.3公里,系浆砌块石结构,2020年大水后投入上亿元资金改造成集防洪安保、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县城标志性工程,犹如一条巨龙静卧在长河之畔,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水利旅游。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自然界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水利工程景观和自然景观,为旅游者提供了新去处。县城长河龙舟赛由来已久,每年端午节老百姓都自发成立组织,编队参赛,自娱自乐;已建成的引江济淮枢纽工程和运河公园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有望成为5A级景区,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旅游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文化之乡。枞阳长河与长江及其支流相融通,具有巨大的文明体量。旧时桐城崇文重教,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家风,历来文风昌盛,名流俊杰,重臣鸿儒,层出不穷。山水化人。山水孕育了清代时空跨度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孕育了以桂林方氏为代表的诸多簪缨巨族,同时创造出优秀灿烂的艺术,黄梅戏、桐城歌、枞阳腔,乐韵流淌;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博大精深;传统技艺,形色天成,美轮美奂,数不胜数。
3.县城水文化建设构想
打造上码头人文集聚区。昔“枞川夜雨”地,今“引江济淮”口。上码头现已定名为枞阳古城,滨江傍湖,群山拱卫,扼数县水口,通南北要津。秦始皇巡游籍柯(枞阳沿江一带);汉武帝射蛟枞江,作《盛唐枞阳之歌》,由此产生了枞阳文化数次高峰。旗山战国墓群、三国吕蒙城遗址、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历代先贤名人陶侃(惜阴亭)、黄庭坚(达观台)、钱澄之(北山楼)等遗迹丰富。桂林方氏、陈洲刘氏、麻溪姚氏等文化世家文风、家风传承绵长。上码头与“引江济淮”的结缘,从大江到大河,从枞川夜雨到运河公园。上码头因水而立而兴,没有长河与长江的握手,没有水运的发展,上码头这片三角洲应仍旧蒹葭苍茫吧,而“引江济淮第一城”的事实带给上码头什么呢?是依旧静听千百年来的涛声絮语,还是借力运河经济带给古城重焕青春,让古城宜居宜业宜商。如今我们站在水边,可以想象上码头这滴水如何融入运河的洪流,这时的水,除了地理之水,更是文化之水,这是古城崛起的重要抓手,枞阳古城应与引江济淮枢纽工程、运河公园连成一体,构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建设一批枞阳文化地标工程。统筹运用优质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一批古城文化精品项目。从“留住历史根脉、增强文化归属感”的高度,从“一街一巷、一坊一屋、一树一木、一砖一瓦”等点滴入手,还原辅仁会馆、惜阴亭及老桐城八景之“枞江夜雨”等;有计划推进枞阳古城修复和开发,建好东西古城门、防洪墙浮雕群、枞阳文化名人馆等节点性工程,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分步骤策划新建、恢复一批古城历史名人故居,方以智还庵、方文旧宅、储炎庆故居、李则纲老屋、童长荣故居、沈默君故居。上码头这片土地满是古迹,空气里飘浮的都是文化,汉武帝与射蛟台、钱澄之与北山楼、辅仁会馆、倪家大屋、童氏故居等等,这些故事口口相传,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所谓古迹大都消失在时间的风中,没有踪迹了,于是有这样的说法,“枞阳文化是有讲头,但是没有看头”。在枞阳古城建设的定位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调,上码头到底想建成什么样的古城?眼前最为迫切的是,上码头差不多都拆光了,似乎什么也没能留下来,接下来就是该用什么呈现上码头的故事?是复原的明清老街,错落有致的古镇?是近处的桐城孔城老街,是远在屯溪的黎阳老街?这里必然地有一个前提,就是建设模式、资本投入、文化定位、运营方式等方面,如何协调、平衡相关方的关注点,构建借力发展和小赢大赢共赢等理念。
古城应建一座“水文化博物馆”。就用枞阳大闸拆除下来的老物件,当然也可以用上码头的青石板,馆址甚至可以放在古城东门边上。因为上码头就是水滋养出来的,“枞阳兴、走水路”的思路还是对的,当下的临江产业园,下枞阳长江岸线利用,乃至拎着不放的上码头建设,都是对水的致敬。防洪墙像一道彩带舞动起上码头,它是“水文化博物馆”一块展板。改扩建了防洪墙,壮体健身亮神,墙顶5米宽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背后墙身建有浮雕壁画群,滨江带状公园,一幅幅诸如“繁华舒口”、“千年古镇”、“北山楼记”浮雕掩隐在绿植花草旁,构成了斑斓的彩带,飘荡在长河边,顺着运河流向更远的繁华地。防洪墙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功用之外的形体美,是固化的水文化和流动的水文化,也可以说防洪墙就是文化之水。把震撼性的引江济淮工程、震撼性的汉文化元素和震撼性的创意及体验场景结合起来,在县城中心建立一座表现“文化名乡·优美水域·经济强县”思想的艺术塑像或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县城象征和新创景观。环防洪墙已建成了滨江公园,在入口处立有一座巨石——一头耕牛,一头铆足了劲低头前行的牛。这是一种意象,枞阳在建成文化名乡、优美水域、经济强县的路上就是要有这种精神,低头低调务实求变,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建议在古城规划时,可以立一座更大体量的雕塑——铁牛,丰富枞阳人民的科学治水史实,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
打造铁板洲、三江口特色景区。枞阳三江口,江面宽达10公里,烟波浩渺;铁板洲头,金沙堆积,可以按照5A标准,结合滨江景观区,策划制作桐城派文化溯源之旅。创建极具枞阳特色的防洪墙外长河风景线,并开辟长河——长江渔船环游铁铜洲项目。起因只是因为年年端午节都在长河上举办龙舟赛,而连通长河、长江环游这一区域则是历史上“枞川夜雨”发生地,有了文化上连接和切入,机缘起于引江济淮项目的上马,目前枞阳引江枢纽已建成,小港航道项目正在施工中,引江济淮运河的投入使用,岂止是环游铁铜洲的梦想成真,乘游船晨观长江日出、夜赏淮河明月都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湖连通改变了县城水系格局。县城西北边的连城湖和菜子湖相连,地势高,汛期犹如一盆水悬于县城之上,每年汛期时有险情,是县城防汛重点。连羹河就是将连城湖水引入羹脍赛,是条人工河,在汛期可以有效地分洪一部分连城湖水,通过羹脍赛调蓄后抽排入长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连城湖的防汛压力。同时,连羹河的连通新增了大片的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生态用地需求,拓宽了县城产业空间布局,河湖连通后可开展连城湖和羹脍赛的水上游乐运动。应加强县城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整体管控,商讨莲花湖引水之策,让县城内的河湖水系连通起来,形成“长藤结瓜、流水不腐”之效果。
打造下枞阳长江黄金岸线。上至枞阳大闸下止原下枞阳轮船码头,岸线长度约五公里,这是一条真正的黄金飘带,沿线的企业有航运公司、舟阳船舶和长河粮库等。可以从整治生态环境入手,编制大规划,分若干板块编制子规划,统筹产业布局。可以将运河公园、小港航道、枞阳古城、下枞阳岸线、临江产业园和桥港园串成线连成片,这条经济轴线是枞阳独有的,“枞阳兴、走水路”包括经济,也应包括水文化。
作者:吴志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