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三十三年前,也就是1992年的6月份,我们驾车从吉林延边出发,去四川成都拉一批重要物资,翻越秦岭时,就在我们不知所措时,一位好心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帮助,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很温暖很感动。
事情的详细经过,听我慢慢给大家分享。
有句老话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蜀道的艰险。没翻越秦岭之前,秦岭路段的艰险我们只能凭空想象,自从我们亲自驾车翻越过秦岭路段之后,我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陕西宝鸡通往四川境内的盘山公路崎岖又狭窄,陡峭险峻,山高沟深,好多路段还是砂石路。在那样的盘山道路上驾车行驶,要是没有丰富的驾车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最好避开那样的道路。
1992年6月上旬,我们一行四人驾驶一辆五十铃双排座轻型货车从吉林延边出发,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陕西省南部的宝鸡,晚上住在了宝鸡。
第二天早晨三点多,我们简单吃了一点东西,就驾车从宝鸡出发,向四川方向进发。起初路况还可以,加上凌晨路上车辆很少,我们行驶的速度很快。
渐渐进入山区后,陡峭崎岖的山路越来越难走,坡大弯急,车速明显慢了下来。崔龙吉司机虽然有多年的驾车经验,但他是第一次走这么崎岖陡峭的山路,看着山路一侧深不见底的沟壑,他吓的脸色都变绿了。早上的气温虽然还不高,天气挺凉爽的,可崔司机脸上的汗水顺着脖领子往下淌,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他紧盯着前方,一丝都不敢放松。
我们也很紧张,紧张的都快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为了不影响崔司机的注意力,我们关闭了车上的音响,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李龙彩同事紧张的衣服也都湿透了,他一脸严肃,半天没听到他吱声。
大约上午九点多的时候,我们在凤县郊区的一家路边店简单吃过了早饭,休息了一下,又继续驾车前行。有了之前在陡峭山路上的行驶经验,崔龙吉司机也就不像刚开始那样紧张了,李龙彩同事也开始有说有笑了。
经过了一段稍微平坦的路段,又开始爬坡了,道路虽然依然崎岖难行,但车速不快,崔司机也不那么紧张了,我们的心情也轻松了很多。看着满山的翠绿,听着不绝于耳的鸟鸣声,吸收着清新的空气,我们的心情特别惬意。
快中午的时候,天空飘来几片乌云,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不一会就下起了小雨。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六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毛毛细雨下个不停,只一会功夫,干爽的路面变得湿滑,车辆转弯时能明显感觉到前面的车轮轻微打滑。我们刚刚放松的心情,又开始紧张起来。
前面是一段S弯路,过了那段弯路,坡度小了一些,路况也好了一些,崔司机刚加了一脚油门,紧接着又减速了,在我们前方有两辆汽车停靠在路上,好像是发生了车祸。到了跟前,崔司机把车停在路边,我们下去打探消息。原来两辆车刮碰在一起,车辆受损都不严重,也没有人员伤亡,那两名司机各争各的理,都希望对方包赔自己的损失(车损)。
争执十多分钟,在我们的调解下,占道行驶的车辆赔给对方八十块钱,一场交通事故就简易化处理完毕,双方司机握手言和,各奔前程。
见证了那场交通事故,崔司机驾车更加小心了。
很快雨过天晴,我们又驶过了一段崎岖陡峭的山路,太阳早就偏西了,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又前行了大约十几分钟,前方不远处看到了村庄。当时记得好像是叫什么乡镇,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再往前走,就快到留坝县了。
不远处,总算找到了一家路边店,崔司机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车辆停放好,锁好车门,我们就到那家小饭馆吃午饭。
这家路边店是一对夫妻店,能吃饭能住宿,店主人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年轻夫妻,女主人很热情很随和,看我们来吃饭,忙着为我们端来水盆,让我们洗手洗脸,然后又忙着沏了茶,她才到厨房帮着她男人给我们张罗饭菜去了。
也就十来分钟的功夫,炒菜和面条就端了上来,四大碗肉丝面,外加一盘炒空心菜和一盘凉拌口条。因为着急赶路,我们的早餐和午餐都很简单。有时晚上收车住宿时赶上条件好一些的饭馆,我们才改善一下伙食。
很快就吃完了午饭,我们喝了一会茶水,付完饭费,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了,就赶忙起身告辞。有了以前的经验,司机师傅愿意趁着夜色赶路,因为晚间视线不好,看不到路边的深渊,我们就不那么紧张,司机师傅开车也轻松一些。
我们刚站起来要往店外走,饭馆的那位大哥拦住我们,笑着说:“一会儿天就黑了,往前都是陡峭崎岖的山路,又刚下过雨,你们不如在我家住一晚,明天一早赶路。”
我们谢绝了店主人的好意,就准备开车上路。店主人见我们执意要走,就拿来几个白馒头塞给我们,让我们带上,他说饿了好垫巴一口。李龙彩还灌了一塑料桶水,放在了车上。
和热情厚道的店主人挥手道别,我们就开车上路了。
图片来源网络
雨后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路上车辆也不多,路面也渐渐干爽了,我们的车速明显快了不少。大约行驶了十多公里,我们感觉到了道路的崎岖和坡度的增大,车速明显下降。又往前走了不远,拐过一段弯路,空中突然又下起雨来。随着夜幕的降临,前面的道路越来越难走,路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越来越大,弯路越来越多,视线也越来越模糊。
到了晚上八九点钟的样子,路面上开始朦朦胧胧、雾气缭绕,能见度也就四五米左右。再往前走,雾气越来越大,几乎看不到前面的路了。没办法,我们只好靠边停车,崔司机拿着手电筒下车查看路况。
就在这时,我们听到不远处传来了狗的狂吠声,有狗叫声,证明这附近有人家居住,我和李龙彩就拿着手电筒循着狗叫声的地方走去。一会功夫,我俩看到了微弱的灯光,狗的狂吠声也更大了。
李龙彩用手电筒往远处一照,朦朦胧胧看见距离公路五六米远的地方有几间房子,微弱的灯光就是从那发出来的。可能是听到了我们的声音,房子里走出一个人来,拿手电照在了我俩的脸上。李龙彩笑着说:“我们是过路的,雨雾太大,看不清路,我们打听一下,往前多远有住宿的地方。”
那人接过李龙彩递给他的一支烟卷,笑着说道:“往前还得八九里路才有村庄,这段路最难走,路边是深沟,这大雾天开车不安全,你们就在这住一晚吧,等明天雾气散了再走。”
我们说了感谢的话,准备返回去在车上对付一晚,那人说:“在路边停车可不安全,你们把车开到院子里来,我屋里能睡下两个人,都挤在车里多累呀。”
在那人的指挥下,崔司机把车停在了安全的地方,两位司机睡在了车里,我和李龙彩跟着那人进了屋。
一番交谈后我们才知道,这几间房子是公路养路段的房子,那位中年大叔姓余,是道班值班人员,他负责这个路段的养护,吃住都在道班。余大叔要给我们做饭吃,我们说刚吃过饭不久,都不饿,就拉住他没让他给我们做饭。余大叔让我俩睡在床上,他睡在了地上。
第二天天蒙蒙亮,外面的狗又叫起来,原来是崔司机来叫我们起床,他说天亮了,该准备出发了。余大叔赶紧起床,他到外面看了一下,回来说:“这雾气太大了,对面都不见人,可不能走。院子里有水盆,你们先洗把脸,我给你们做饭。”
很快,余大叔在后院拔来一把空心菜,洗净切碎,热锅里放上猪油炝了一下锅,给我们煮了半盆面条,还有四个荷包蛋。余大叔做饭很好吃,炝汤面香喷喷的,我们吃得很饱。”
吃完饭,李龙彩掏出二十块钱给余大叔,余大叔说啥也不要,他笑着说:“我又不开饭馆,咋能要你们的钱?你们是东北的,到这来吃顿饭也是缘分。以后我要是有机会去东北,到你们家吃饭,你们能要我的钱吗?”
撕巴了半天,余大叔说啥也不收我们的钱,还到后院摘来几根黄瓜,让我们带在路上吃。
一直到了上午九点半,白茫茫的大雾才渐渐散去,我们千恩万谢万谢,和余大叔挥手道别,就开车上路了。
在成都办理完业务,返回时,我们特意买了两条烟和两瓶酒,本打算回来时送给余大叔表示感谢。可回来的路上,我们却找到路边的那几间房子,没找到余大叔的住处,也没能报答余大叔的恩情。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过去了整整三十三年,每当想起当年余大叔对我们的帮助,每当想起余大叔亲手给我们做的炝汤面,我们心里就很温暖很感动!谢谢好心的余大叔,您的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您!祝愿您好人一生平安!健健康康到永远。
作者:草根作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