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一种新的出行方式正悄然改写旅游地图。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完成“小车小团”旅游包车6万余次,同比增长60%。“小车小团”的走红,揭开了交旅融合催生的新可能。
当前,旅游消费逐渐从观光型向体验型、深度游转变。“小车小团”不仅实现了“大交通”与“小交通”的无缝衔接,更以司机兼导游的定制化服务,告别了传统旅游“转车奔波、行李累赘”的窘境。游客得以专注于目的地本身,消费意愿与停留时间自然提升。当住宿、餐饮、娱乐等长尾消费被点燃,形成“游客愿消费、能停留,目的地有收益、能持续”的良性循环,“小车小团”便超越了单纯的便利,成为撬动文旅资源、激活消费升级的新杠杆。
“小车小团”的价值,远不止让游客玩得舒心。其更深层意义在于,助推旅游产业完成价值跃升:从“卖门票”的资源变现,升级为“卖体验”的溢价创造;从拼人数、拼规模的粗放增长,转向拼服务、拼个性的质量竞争。这为旅游企业递上了一张转型清单:与其在同质化的“低价团”里内卷,不如深耕细分市场,比如带亲子家庭去稻田抓鱼、陪摄影爱好者蹲守云海、为银发游客设计慢节奏路线等,这些“量身定制”的深度体验,或许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僵局。
当然,要让这股潮流走得更远,需多方努力:既要强化运力保障和服务质效,满足游客“说走就走”的期待;还得加强顶层设计和市场监管,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当更多旅游目的地能读懂这股潮流背后的深层需求,旅游或许能告别“走马观花”的旧模式,迎来“沉浸体验”的新风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刘蓝婴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