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尚远
微信版第1759期
芜屯公路起自安徽省最早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芜湖,经宣城、宁国、绩溪、歙县至徽州最大商贸集镇休宁县屯溪。是沟通皖南地区最早的干线公路。初建成时,在芜湖东接京(南京)芜公路,自屯溪南接屯景公路,通江西景德镇,远去湖南和西南诸省,称为京湘国道。后一度改称慈张线,即从马鞍山与南京交界的慈湖,至祁门与江西接壤的张王庙而命名。九十年代后,按安徽省交通厅制定的公路等级和编号,芜屯公路芜湖至宁国河沥溪段与河(河沥溪)千(千秋关)公路相连,称104省道:芜屯路河沥溪至屯溪段,在河沥溪东接宁广公路,称为215省道至今。但民间仍习惯称之芜屯公路或芜屯路。
一、芜屯公路分期、分段建筑
清末至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明影响,中国开始建筑公路,有了现代汽车运输。宣城是皖南第一大县,又是鱼米之乡,商业经济较为发达,宣城商界一些有识人士,最早意识到建设公路发展汽车运输的重要意义。民国15年(1926)3月,宣城县绅商徐光炜、张振埙等,在宣城成立芜(湖)宣(城)广(德)汽车有限公司,集资建筑宣城至湾沚公路。湾沚当时属宣城县最大集镇,处于宣城与芜湖中间。翌年8月,公路建成通行汽车,这是宣城县乃至皖南最早的公路,也是芜屯公路最先完成的一段。
民国17年(1928),芜宣广汽车有限公司又集资承租原京湘铁路未曾使用的芜湖至湾沚段路基,经过改造修成芜湖至湾沚公路,从芜湖至湾沚、宣城通行汽车,时称芜宣公路。民国16年7月,宣城至水东大汪村段,利用原水东煤矿轻便铁路的路基,修整后通行汽车。此时,芜屯公路宣城地域内的路段初步建成。
民国18年(1929)2月,宁国县县长沈气含受宣城县建成公路的影响,认为宁国交通闭塞,有建筑公路与宣城、芜湖连通的需求,倡议并计划修建与宣城公路相衔接,从宁宣交界的杨郭村起,至河沥溪的公路。经省政府批准,宁国县政府筹款1.6万元,征集民工600人,于当年12月动工,分段施工。翌年4月,因春荒工程告停。民国21年(1932)5月,奉国民政府之命,全国经济委员会责令安徽省政府限期建成芜屯公路以应军需,沿线各县全面启动。宁国县筑路工程重新上马,同时修筑河沥溪至宁绩分界的丛山关路段。征集民工2600人,集中力量,抓紧施工,至1934年全面竣工。
绩溪至屯溪段始于民国17(1928)年3月间,安徽省建设厅决定,以官民合办方式建筑芜屯公路,绩溪至屯溪段由绩溪、歙县、休宁分別承建,绩溪承担绩歙分界岭至丛山关一段。绩溪县遂成立筑路筹款委员会、工务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由县长程永言、缙绅胡效颜,章本赞分任各委员会主席,公推胡运中为筑路工程办公室主任。筑路资金经省政府县长会议决定,发行筑路短期公债,绩溪预定发行公债2万元。全县18岁至55岁适龄男子,每人征工2工,不能出工的每工收代工费0.38元;另向商界和殷实户募集筑路特别捐。
资金有了着落,1929年元月28日,芜屯公路绩溪段举行破土典礼。施工6个月,绩溪县城以南路基基本完成。这时,省政府决定,芜屯公路由官民合办收为官办,民众失去信心,加上资金用罄,工程告停。民国21年(1932)5月,省府奉国民政府命令,为适应军需,限期建成芜屯公路,绩溪分段复工。1933年底,绩溪段路基工程告竣。
歙县屯溪段大体依徽宁驿道、徽饶驿道选线,地形较平坦,大都是土方工程,只有一座大型桥梁是利用歙县太平古桥通车,施工进度较快,工程顺利完成。1933年12月,从屯溪试车到绩溪丛山关。1934年整修路面和桥涵,年底完成,芜屯公路全线竣工。
芜屯公路绩溪段开工典礼
1935年元旦,举行了芜屯公路竣工典礼,在沿线城市芜湖、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举办物资展览,轰动一时。
二、 芜屯公路的效益
芜屯公路通车后,很快显现其社会效益。最凸显的是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成沿线城镇的繁荣。湾沚原是宣城县青弋江边的水码头,公路开通在此设车站,使湾沚如虎添翼,水陆交通相联,市面更为繁荣,成了宣城县第一大集镇。
河沥溪原是宁国县的一个集镇,处芜屯之间的中点,芜屯公路在镇的东津河西设立中心站。芜屯公路初成时,芜屯班车运行需2天,中途在河沥溪宿夜,于是镇上流动人口激增,旅店、饭馆等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各种商店向河西公路边集中,形成一条长四五里向西连接宁国老城区的一条长街,商业繁荣,大大超过了宁国县城,故有“冰冷宁国县,热闹河沥溪”之谚。
宁国金沙乡的38号桥村(金沙乡原属宁国县,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划归绩溪),地处水阳江源流戈溪河的出口处,原来这里没有村落,是一片水竹丛生的荒滩。芜屯公路在河上建了座大桥,按照芜屯公路桥梁序号为第38号,命名为38号桥,后成了这里的地名。戈溪河由多条支流汇成,腹地深广,辖原胡家、家朋、和阳等乡,这一带又是绩溪徽商集中地,徽商外出经商必经戈溪源古道到38号桥乘车他往。38号桥设了车站,随之搬来许多商户,逐渐成为绩溪北部一个很有名气的商业集镇。
屯溪原是休宁县新安江上游的一个商埠,芜屯公路到此为终点。后来连接屯溪建成省(安庆)屯公路、屯景(景德镇)公路和杭徽公路,屯溪成了徽州山区的交通枢纽。原徽州地区的政治中心从歙县向屯溪转移。抗战期间,屯溪驻有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皖南行署、国民党皖南区党部、第十区专员公署和从江苏沦陷区迁来的苏南行署等军政机关,一时间成了皖南的政治中心。战时,徽州山区四周都被日军占领,成了相对平安的孤岛,从江浙等沦陷区迁来大批商人、企业家,在屯溪开办了各种商店和战时工厂,市面畸形繁荣,有“小上海”之称。这和芜屯公路的兴建创造的交通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芜屯公路建成时,成了京湘国道的一段。抗日战争爆发,显现了芜屯公路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据时在国民党中央机关工作的绩溪人程中一所著《抗战风云记》中记述:抗战伊始,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兵临城下,中央机关组织紧急撤退,迁往武汉。这时,长江水面已被日军飞机封锁,水路不通,唯一陆路通道是经京湘国道绕道至武汉。中央机关派遣程中一到皖南,组织接待中央机关转移,先在宣城设立接待站,因宣城离南京不远,常遭日机轰炸,很不安全,又将接待站沿芜屯公路向南移到歙县。据统计,该接待站接待转移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数千人,很多是中央要员。芜屯公路在这次中央机关转移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抗战期间,徽州山区未遭日军入侵,成为前线的后方,又是大后方的前线,麇集了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共达数十万人。这些军队的军需给养武器弹药,从大后方运到前线,主要通过屯景路、芜屯公路运到绩溪的临溪镇和丛山关,由设在临溪的兵站和丛山关的分站,组织民夫运往宁国和泾县前线。芜屯公路丛山关至屯溪段成了战时重要的军需转运线。
芜屯公路建成,缩短了徽州山区与江、浙、沪等下江城市的距离,使前往下江各城市经商的徽州商人可乘快捷的汽车前往,不再受跋山涉水长途步行之苦,促进了徽州经济的发展。公路还使山区人民与大城市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引进了文明新风,启迪了民智,促成徽州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融合。总之,芜屯公路的建成,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所产生的效益不可低估。
三、连年战乱,芜屯路遭殃
抗日战争爆发,长江下游各城市相继沦陷,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退驻屯溪。为阻止日军入侵徽州,下令“破路阻敌”,将芜屯公路破坏,桥梁炸毁,只保留绩溪丛山关至屯溪一段维持通车。丛山关以北,路基两边挖成梅花坑互相交错,坑长6米,深2米,不通车辆,步行都很困难。沿线桥梁除宁国河沥溪大桥、绩溪徽溪桥、歙县太平桥等几座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桥外,其余较大的公路桥全部炸毁,日军入侵到宣城水东停止南进。日军占领期间,将芜屯公路芜湖至宣城境内路段修复通车,宁国境内到丛山关路段仍是一片肌体残缺、遍体鳞伤的惨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皖南行署公路局主持,征集沿线各地民夫紧急抢修芜屯公路丛山关至宣城路段,次年初以土路木桥修复通车。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对芜屯公路已无力再修;加上自然灾害影响,路况每况愈下,路面坑坑洼洼,木桥摇摇欲坠。尤其是芜湖境内青弋江上清水河大桥被洪水冲毁后,无力再建,长时间以轮渡运送,曾发生重大事故——一辆客车过渡时,不慎翻坠江中,酿成全车旅客溺亡的惨剧——司机和旅客都视此处为鬼门关。宁国境内的枫树岭、蜀洪岭和绩溪丛山关等处,路基纵坡都超过10%,遇到雨雪天气,车辆滑波,导致翻车;加上那时汽油短缺,汽车改装燃烧木炭,动力不足,中途时常熄火,遇到爬坡更无法上去,要旅客下车推搡,汽车中途抛锚已成常态。当时有首民谣“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将行车难的窘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旧社会治安混乱,旅途中常遇匪徒拦车抢劫。芜屯公路宣城孙家埠至水东间的鸡头岭、宁国的枫树岭等处,因地形荒僻,道路险仄,是匪劫常发生的地方,笔者就曾亲身经历。1947年暑假,陪同大姐带着三岁的外甥女去宣城孙家埠探亲,乘了辆黄鱼车,过宁国桥头铺进入小山沟中,突遇匪徒拦劫,全车人随带的财物抢掠一空,同行的邻居、芜湖同庆楼三老板娘耳上戴的金耳环被攥走,我们没有带什么值钱东西,随带去送亲戚的山果子被抖散满地,还吓得心惊胆战。那时芜屯公路上遇匪劫已司空见惯,旅客安全得不到保证,真是雪上加霜,灾难深重。
四、芜屯公路的新生
1949年4月底,皖南全境解放,芜屯公路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人民政府把修复公路保证畅通作为首要任务。在建设资金短缺和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加强领导,依靠群众,于1950年初,沿途各县发动民工数千人,维修皖南紧要公路。芜屯公路是抢修的重点,整修后达到晴雨通车。芜屯间由原来的行车2日,达到当天到达。又实施突击抢修与经常养护相结合,全线分设道班,配备专业养路工经常性养护,贯彻执行“地、群、普”的公路建养方针(即依靠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发动群众,做到群治群养,公路建养先普及后提高)。1958年起,发动沿线民众在公路两侧栽植行道树,逐步实现公路绿化。60年代初开始实施“木桥歼灭战”,原来的木桥全部改建成永久性桥梁。60年代中期,芜屯公路先进行摊铺渣油路面试点,取得经验后分段分期摊铺。1978年实施“油路大会战”后,全线实现路面黑色化。
1985年起,全省实施18条干线公路拓宽改造,提高公路等级。至90年代中期,芜屯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同时实施GBM工程,即公路绿化、美化。至此,芜屯公路面貌一新,大部分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成为皖南地区的样板路。
绩溪十里岩险段
进入新世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大为提高,民间自备车辆激增,芜屯公路的车流量达到了历史上最密集、最繁忙的时代,更加显现出其政治、经济与社会效益。芜屯公路从灾难深重走向新生,走向昌荣,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祖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纵贯皖南的皖赣铁路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相继建成,交通运输格局起了质的变化,芜屯公路已由当年皖南交通线路中的独占鳌头,地位有所下降。但因社会车辆大幅度增加,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芜屯公路仍不失为区城内外交往和服务旅游的重要通道。芜屯公路往日的辉煌和她的沧桑史,在皖南以致安徽省的公路交通史上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绩溪县离休干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