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位于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在成都市区西部,东北与崇庆县交界,东南与新津、邛崃毗邻,西北与芦山、宝兴、汶川县接壤。大邑县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西岭雪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川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南方唯一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拥有西岭雪山·花水湾度假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安仁古镇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岭雪山、花水湾、新场古镇、天府花溪谷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仁、新场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博物馆、高山古城遗址、川王宫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
历史沿革
大邑县境为古蜀国地。秦灭蜀后,为秦国领域。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设置蜀郡,大邑县境属临邛县辖,县治在今临邛镇。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割临邛辖地(今岷江金马河以西,沿文井江流域)置江原县。治今崇庆县江源乡东岸,属蜀郡。大邑县地域西北山丘区和沿丘陵一线的平坝区属江原县辖,南部平坝区属临邛县辖。东汉、西晋间,蜀郡及所属临邛、江原二县未变。成汉李雄玉衡二年(公元312年)分蜀郡江原、临邛二县置汉原郡。郡治设今崇庆县江源乡东岸,原江原县旧地。江原县更名汉原县,县治在今崇庆怀远镇,临邛县治地迁今崇庆县西南三江镇,成为侨县。北周初改江原县为多融县后又更名为晋原县,县治移今崇庆县城崇阳镇西部龙门街。时大邑县东西北仍属晋原县、南部平坝区仍属临邛县,两县均隶属益州晋原郡。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析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安仁县,治即今安仁镇。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析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安仁县、大邑县均属邛州。据《寰宇记》载:大邑“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省安仁县人大邑县,至此县域始定。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邛州为邛县;十年(公元1377年)省大邑县人邛县,属嘉定州,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大邑县,仍属嘉定州。明宪宗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复置邛州,领蒲江、大邑两县,清因之。民国2年,(1913年)大邑县属四川省上川南道(1914年改称建昌道)。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
解放后,大邑县属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眉山行政区,1950年3月,改属温江专区。1959年大邑、新津两县合并,仍名大邑县,县治晋原镇不变。1962年复两县原建制。1964年,划邛崃县安顺、三坝两乡人大邑县。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行政区划
解放初,乡(镇)、保、甲设置依旧,乡镇直隶于县。1950年5月,全县置6个区。第一区区公所驻四城镇,辖四城镇及银屏、青霞、五龙、凤凰4乡;第二区区公所驻安仁镇,辖安仁、苏家、元兴、上安、唐镇5乡;第三区区公所驻董场,辖董镇、蔡镇、韩镇、龙凤、沙渠5乡;第四区区公所驻王泗营,辖王泗、三岔、新新、敦义4乡;第五区区公所驻悦来场,辖鹤鸣、龙泉、复兴、普陀4乡;第六区区公所驻隆兴场,辖都江、太平、双河3乡。
1950年11月17日,废除保甲制。从此时起至次年3月,各乡、镇均建人民政府,乡下设村和小组,土改结束时小组称居民小组。
1952年初,全县有6个区,1个镇,25个乡,292个村。12月,四城镇由县直隶,街村改为居民委员会,划出4个村,加上凤凰乡划出的5个村,置团结乡,属第一区。
1953年1月,鹤鸣乡划出3个村置和平乡,属第五区。9月,结合第一期普选,韩镇、蔡镇乡各划出2个村,沙渠乡划出3个村,置聚龙乡,属第三区。三岔乡划出2个村,上安乡划出5个村,置高山乡,属第四区。新新乡划出2个街村置新场镇,属第四区。安仁乡划出街村置安仁镇,属第二区。次年3月,结合第二期普选,鹤鸣乡划出2个街村置灌口镇,属第五区。同月,四城镇改为城关镇。普选后,各乡、镇下为村和居民小组。至于非农业人口聚居地,不置村,置居民委员会。至此,全县为6个区,4个镇,29个乡。
1954年8月,第二、三区合并为第一区,区公所驻安仁镇,辖安仁镇及安仁、元兴、上安、苏家、唐镇、董镇、韩镇、蔡镇、沙渠、龙凤、聚龙11个乡。第一、四区合并为第二区,区公所驻王泗营,辖新场镇及王泗、新新、三岔、高山、敦义、团结、五龙、银屏8个乡。第五区改为第三区,区公所驻悦来场,辖灌口镇及鹤鸣、普陀、龙泉、复兴、和平、凤凰、青霞7个乡。第六区改为第四区,区公所所在地及辖地不变。
1955年11月,聚龙乡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还属韩镇、蔡镇、沙渠3乡。12月,高山乡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还属上安、三岔两乡。
1956年1月,第一、二区撤销,所辖乡、镇由县直隶。第三、四两区合并为鹤鸣区,原辖青霞、凤凰两乡改由县直隶,其余1个镇、8个乡为其所辖,区公所在悦来场。同月,普陀乡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鹤鸣、和平、龙泉3乡。2月,苏家乡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安仁、五龙、元兴3个乡。凤凰乡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团结、龙泉、青霞3个乡。接着,龙凤乡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并入董镇乡。至此,全县为1个区、4个镇、23个乡、269个村。
1958年9月,五龙、银屏、团结3乡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合并置锦屏乡,同时成立锦屏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制。既称乡又称公社。10月1日,安仁、新场、灌口3镇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分别还属安仁、新新、鹤鸣3乡。唐镇乡与上安乡合并,置唐安乡。龙泉乡与复兴乡合并,置朝阳乡。与此同时,青霞乡成立洞口人民公社,元兴乡成立锦江人民公社,蔡镇乡成立万星人民公社,韩镇乡成立群锋人民公社,三岔乡成立英雄人民公社,新新乡成立清源人民公社,安仁、唐安、董镇、沙渠、王泗、敦义、鹤鸣、朝阳、和平、都江、太平、双河12个乡成立的人民公社,则冠以乡名。公社下辖管理区(锦屏公社称大队)、生产队两级,取代村和居民小组职能。至此,全县为1个区(鹤鸣)、1个镇(城关)、19个乡(公社)。
1959年初,对未以乡名命名的公社改为按乡名或驻地场名命名:清源公社改为新场公社,英雄公社改为三岔公社,群锋公社改为韩场公社,万星公社改为蔡场公社,锦江公社改为元兴公社,洞口公社改为青霞公社。同年12月,沙渠乡(公社)建制撤销,原行政区域划归新津县文井乡(公社)管辖。
1960年4月,鹤鸣区改为都江区,区公所移隆兴场。下辖和平、太平、都江、双河4个乡(公社)。原辖鹤鸣、朝阳两个乡(公社)改由县直隶。同年夏,锦屏乡建制撤销。五龙、银屏、团结3个乡建制恢复,同时分别成立人民公社。同年7月1日,新津县建制撤销,原所属城关镇(后改为新津镇)、五津镇以及花桥、花园、普兴、金华、顺江、兴义、仁和、太平(后为新平)、文井、方兴、铁溪、永商、邓双13个乡(公社)划归大邑县管辖。大邑县政区由此增为1个区,3个镇,33个乡(公社),320个管理区,1541个生产队。不久,管理区调整为305个。
1961年3月9日,五津镇并入新津镇。6月12日,唐安乡建制及唐安人民公社撤销,按原上安乡行政区域复置上安乡。安仁、元兴、唐安乡划出原唐镇乡行政区域复置唐镇乡。花桥、花园乡划出原中兴乡行政区域复置中兴乡。同时上安、唐场、中兴人民公社成立。8月18日,朝阳乡划出原复兴乡行政区域复置复兴乡,成立复兴人民公社。文井乡划出原沙渠乡行政区域,复置沙渠乡(公社)。顺江、新平、韩镇乡划出原龙马乡行政区域复置龙马乡(公社)。同时,各公社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由305个调整为372个,设正、副大队长,生产队由1558个调整为1790个。同年12月1月,省人委批复恢复大邑县董场、鹤鸣、安仁、王泗、城关5个区建制。县上在组建中只设党的机构而未设行政机构,行政上称支点,中共区委书记兼任支点组长。同时,省上还批复于原新津地区设置新亭、花桥、顺江3个区。因新津县即将恢复建制,未实施。董场区机关驻董场,辖沙渠、蔡镇、董镇、韩镇4个乡(公社);鹤鸣区机关驻灌口场,辖鹤鸣、朝阳、复兴3个乡(公社);安仁区机关驻安仁镇,辖安仁、唐镇、上安、元兴4个乡(公社);王泗区机关驻王泗营,辖王泗、三岔、敦义、新新4个乡(公社);城关区机关驻县城,辖五龙、银屏、团结、青霞4个乡(公社);糊江区仍置,区公所在都坝场,辖都江、太平、和平、双河4个乡(公社)。同时,朝阳乡复名龙泉乡(公社)。团结、龙泉、青霞乡分出原凤凰乡行政区域复置凤凰乡,属城关区。三岔、上安乡分出原高山乡行政区域复置高山乡,属王泗区。董镇乡(公社)分出原龙凤乡行政区域复置龙凤乡,属董场区。花园、普兴、中兴乡分出原新津县安仁乡行政区域,复置安仁乡,由县直隶。次年1月,从安仁、五龙、元兴乡分出原苏家乡行政区域复置苏家乡,属安仁区。以上5乡复置后,成立的人民公社冠以乡名(温江专署1963年3月1日和12日批复同意,补办手续)。至此,全县共6个区,2个镇,43个乡(公社),467个生产大队,2773个生产队。
1962年3月15日,新津县建制恢复。新津镇及花桥、花园、中兴、普兴、金华、顺江、兴义、仁和、文井、新平、方兴、铁溪、永商、邓双、龙马、安仁16个乡(公社),158个生产大队,874个生产队,仍还属新津县管辖。大邑县政区由此减为6个区,1个镇,27个乡(公社),309个生产大队,1899个生产队。同年8月,鹤鸣乡划出7个大队,加上龙泉乡划出的盐井大队置灌口乡,同时成立灌口人民公社(温江专署后于1963年3月1日批复同意,补办手续),属鹤鸣区。同年11月18日止,生产大队由320个调整为321个,生产队由2424个调整为2610个。
1963年2月21日,温江专署批复同意恢复安仁、新场、灌口3个镇建制。3月,组建成人民委员会。3个镇分别隶属安仁、王泗、鹤鸣区。
1965年3月8日,经省人委决定,邛崃县石坡区所属安顺乡(公社)共7个大队40个生产队,三坝乡(公社)共8个大队54个生产队划归大邑县都江区管辖。全县政区变为6个区,4个镇,30个乡(公社),341个生产大队,2553个生产队。
1968年7至12月,各乡、镇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冠以公社名或镇名。从此,除镇外,政区名称统称人民公社,不再同时称乡。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改为街的革命领导小组,居民小组的设置仍旧。新场镇改属新场人民公社。其余24个人民公社和城关、安仁、灌口3个镇由县直隶。
1969年8月,新场镇复为乡级建制,仍由县直隶。
1970年8月,董场、安仁、城关、王泗、灌口、都江支点领导小组成立,1972年撤销。1972年5月,都江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成为一级政权机关。
1981年3月15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城关镇改为晋原镇,灌口镇改为悦来镇,太平公社改为斜源公社,和平公社改为雾山公社,复兴公社改为金星公社,团结公社改为斜江公社。同时对在县内重名的生产大队名作了更改,原以序数称呼的则重新命名。
1983年12月16日,龙泉公社改为丹凤公社。
1984年3月,在基层选举工作中,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乡名、村名均用原公社、大队名,组名则用原生产队的序数。全县政区计为1个区,4个镇,30个乡,345个村,2864个村民小组。公社体制从此消失。
1985年9月14日,省、市人民政府批复:撤销新场乡、安仁乡、灌口乡,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新场镇、安仁镇、悦来镇管辖,撒销王泗乡、唐场乡,置王泗镇、唐场镇,各镇设镇长、副镇长,实行镇辖村新体制。至此,全县政区为1个区(都江区),6个镇,25个乡,11个居民委员会,345个村,2864个村民小组。
1986年初,全县设1个区、6个镇、25个乡、345个村(含安仁镇蔬菜农场)、2864个村民小组、13个居民委员会、86个居民小组。1个区是邮江区,辖邮江、三坝、安顺、双河、斜源、雾山6个乡。6个镇是晋原镇,辖4个居委会,4个村、56个居民小组,20个村民小组;安仁镇,辖3个居委会,15个村,4个居民小组,102个村民小组;唐场镇,辖l个居委会,11个村,7个居民小组,78个村民小组;王泗镇,辖1个居委会,17个村,4个居民小组,105个村民小组;新场镇,辖2个居委会,14个村,4个居民小组,168个村民小组;悦来镇,辖2个居委会,12个村,11个居民小组,118个村民小组。25个乡是银屏乡,辖14个村,104个村民小组;斜江乡,辖8个村,55个村民小组;五龙乡,辖14个村,113个村民小组;苏家乡,辖12个村,126个村民小组;元兴乡,辖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上安乡,辖12个村,95个村民小组;董场乡,辖11个村,85个村民小组;蔡场乡,辖12个村,100个村民小组;韩场乡,辖12个村,85个村民小组;沙渠乡,辖11个村,89个村民小组;龙凤乡,辖9个村,77个村民小组;三岔乡,辖13个村,142个村民小组;高山乡,辖9个村,56个村民小组;敦义乡,辖14个村,137个村民小组;凤凰乡,辖9个村,72个村民小组;青霞乡,辖8个村,62个村民小组;丹凤乡,辖12个村,90个村民小组;金星乡,辖13个村,97个村民小组;鹤鸣乡,辖10个村,106个村民小组;部江乡,辖10个村,92个村民小组;雾山乡,辖8个村,53个村民小组;斜源乡,辖10个村,85个村民小组;双河乡,辖10个村,70个村民小组;三坝乡,辖9个村,67个村民小组;安顺乡,辖10个村,87个村民小组。至1992年10月21日无变化。
1992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省、市的文件精神,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利于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发挥场镇功能,提出了调整区、乡、镇建制的报告。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复后,于1992年10月22日撤销部江区和龙风、蔡场、上安、敦义、三坝、鹤鸣、凤凰、斜江、五龙、银屏、丹凤、三岔、元兴、苏家等14个乡。设置出江镇,辖原酃江乡、三坝乡区域;天宫庙镇,辖原安顺乡区域;西岭镇,辖原双河乡区域;斜源镇,辖原斜源乡区域;董场镇,辖原董场乡、龙凤乡区域;韩场镇,辖原韩场乡、蔡场乡区域。扩唐场镇,辖原唐场镇及上安乡区域;新场镇,辖原新场镇及敦义乡区域;悦来镇,辖原悦来镇及鹤鸣乡、丹凤乡区域;安仁镇,辖原安仁镇及苏家乡、元兴乡区域。晋原镇,辖原晋原镇及五龙乡、银屏乡、斜江乡、凤凰乡区域。三岔乡并入高山乡。保留王泗镇及青霞、沙渠、雾山、金星等4个乡。撒区并乡扩镇后,全县有镇12个,乡5个,村民委员会345个,村民小组2856个,居民委员会15个,居民小组96个。
1993年末,大邑县辖12个镇、5个乡、345个村、15个居委会。
1995年,大邑县置建1个镇、2个乡,全县辖13个镇、7个乡。置建三岔镇,辖原高山乡所辖的梅花、庆余、三柏、同乐、经济、东升、三湾、七一、七里、白衣、涌泉、永乐、甘泉13个村所属的区域;置建鹤鸣乡,辖原悦来镇所辖的仁义、南山、青龙、平阳、鹤江、联合、山峰、忠孝、永和、新民10个村所属的区域;置建三坝乡,辖原邮江镇所辖的中坝、下坝、上坝、潘山、马桥、李坪、雷山、高坝、宝珠9个村所属的区域。
1998年,大邑县置建上安镇及敦义、蔡场2个乡,全县辖14个镇、9个乡。置建上安镇,辖唐场镇划出的中武、蒲墩、回龙、花果、新安、成功、乐善、昌盛、新水、金鸡、汪安、龙井12个村所属的行政区域;置建敦义乡,辖新场镇划出的文笔、清泉、先山、西安、黄土、义兴、梧桐、龙桥、李安、红豆、九皋、丰都、杨店、灯笼14个村所属的行政区域;置建蔡场乡,辖韩场镇划出的云南、树德、隆兴、柏林、万延、新寺、新福、桥楼、万石、新寿、白石、蔡场12个村所属的行政区域。
1999年,大邑县置建苏家镇及元兴、龙凤、丹凤3个乡。苏家镇辖原合并于安仁镇的八角、苏家、建新、香林、联群、梓潼、复兴、安合、郭桥、普乐、黄鹤12个村所属的行政区域;元兴乡辖原合并于安仁镇的临乡、全塘、石瓦、天鹅、陈河、天寿、青源、狮子、新华、伍碾、广贤、新石12个村所属的行政区域;龙凤乡辖原合并于董场镇的龙华、合林、三桥、凤冠、辉桥、皂角、文星、高井、桐子9个村所属的行政区域;丹凤乡辖原合并于悦来镇的龙泉、东仁、丹凤、朝阳、中心、金龙、三义、水鸭、太平、肖岗、东廊、西廊12个村所属的行政区域。
2001年,大邑县青霞乡、元兴乡、沙渠乡撤乡建镇。撤销青霞乡,置建青霞镇,辖原青霞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沙渠乡,新建沙渠镇,辖原沙渠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元兴乡,置建元兴镇,辖原元兴乡所属的行政区域。
2002年,大邑县撤销蔡场乡,置建蔡场镇,辖原蔡场乡所属的行政区域。全县19个镇、8个乡调整为17个镇、3个乡。
2004年,大邑县设置晋原街道办事处、王泗街道办事处和安仁街道办事处,分别与晋原镇、王泗镇、安仁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同时撤销唐场、元兴2镇及丹凤、三坝、高山、龙凤、敦义5乡;扩大6个镇的行政区域。即:将原唐场、元兴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仁镇,安仁镇人民政府驻安仁村;将原丹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悦来镇;将原三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邮江镇;将原高山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三岔镇;将原龙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董场镇;将原敦义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王泗镇;原天宫庙镇更名为花水湾镇。
2019年12月24日,撤销沙渠镇、董场镇、蔡场镇、上安镇、韩场镇、苏家镇、三岔镇、斜源镇和青霞镇,设立沙渠街道和青霞街道。
目前大邑县辖3个街道、8个镇:晋原街道、沙渠街道、青霞街道、王泗镇、新场镇、悦来镇、安仁镇、䢺江镇、花水湾镇、西岭镇、鹤鸣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