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军
密云山里的方耳峪村,不仅有从辽金时期活到现在的“栗王”古树,还有红肖梨香飘满山的浪漫,更藏着“房儿峪”地名的谜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方耳峪,解锁这份藏在深山里的独特风景吧。
一
密云区大城子山中有一村,名方耳峪,好特别的一个名字。
据雍正《密云县志》(编纂于雍正元年1723)记载,其名为房儿谷,民国三年《密云县志》改记为房儿峪。因其居于房儿沟中得名。而方耳峪则是依房儿峪演化而来。
明清的史籍中,密云地名多用“谷”字,如新城子的遥桥峪、大角峪等,《四镇三关志》中皆称遥桥谷、大角谷。清代时基本沿用,至民国时渐以“峪”代“谷”。亦有专家称,谷字读音有二,一为谷音,一为峪音,明清时地名里的谷就应该读峪,谷是峪的简写。其实不然。据《辞海》解释,谷读“峪”音时,一般特指古鲜卑的吐谷浑,且在明清史籍中,谷与峪是混用的,如《四镇三关志》中既有罗文峪,亦称罗文谷。只是到民国时统一改为峪了。
房儿谷这一地名在康熙《密云县志》中无记,该志编纂于康熙十二年(1673),故以此推测,成村时间约在康熙中晚期。
只是不知,房儿峪中的房是指姓氏,还是指房子?密云乡村地名多以姓氏为源,如康熙《密云县志》中的蔡家洼、杨家谷、霍家庄等,密云也确有房姓分布,如“寻根文化——房氏网”中记载:“河北省东光县房家寺之房氏,祖籍顺天府密云县石匣,明永乐二年(1404)迁居于此。房家寺因此得名。”不过,目前大城子镇域内,无房姓人口。但历史上是否有房姓之人居于此,也未可知。另外,据村民讲,方耳峪山中有地名郎家坟,不知这“郎”与“房”是否是当初纂志之人依谐音将“郎”记成了“房”。误记的情况在古代志书中较为常见,如《四镇三关志》、康熙《密云县志》对密云关隘的记载中有师坡谷、师婆谷、烧香峪、芍香峪等,均是纂志者对同一地名依音而记。房儿峪的房若指房子,房后面加“儿”,说明这房子也不大。北京地方音加“儿”话音说时走小辙,一般都指其物小的意思,故足见即便当时这里形成村落,亦是山中一小村尔。
二
方耳峪中多古树,以梨、栗居首。
梨,为当地特产红肖梨,一树开花,满山香雅得不得了。梨花总是花中最别样的一种,洁白柔美,绝没有桃杏的妖媚。而红肖梨的树,越老越有风骨,身在画中,那花儿也自然有了仙子的气息,春风一来,满心素简。
方耳峪百年以上的老梨树有五棵,生长了多少年,没有人知晓。毕竟不是珍稀的古树名木,也就随它去了。村民们对梨树还是相当有感情的,毕竟每一年的收获时节,老梨树们总能带来丰衣足食的喜悦,一棵树能摘32筐梨,它就像村民的家人一样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也难怪方耳峪山中有“摇财地”一名,果然名若其实。
如果说村民们对梨树是爱的话,那对于栗树洼的那棵百年栗树王,则是一种肃然的敬。那一根根系在雄壮树干上的红丝带,是心向往之的祝福,是国泰民安的祈愿,是安居乐业的盼望,敬若神明之心,寓意总是那么虔诚和深远。
栗,古已有之,深受村野耕夫与市井布衣之爱。栗可入药,《千金要方》载:“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而作为干果之王,灾荒之年,其甜香软糯亦可为果腹救命之粮。在传统文化中,板栗谐音“不离”,因这两个简单而深情的字眼又衍生出了许多的浪漫。洞房花烛,一捧枣、栗子(谐音:早立子),比多少海誓山盟都来得厚重,又蕴含了多少辈辈相传的深情祝愿啊!
三
密云地属燕山,燕山板栗可溯千年。战国时大秦丞相吕不韦作《吕氏春秋》,记曰:“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河北称冀,冀州,古华夏九州之一,冀山即燕山也。故,自秦国至燕国,一脉太行与燕山,栗树自古皆成行成林矣。司马迁著《史记》,一句“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令两千年后的我,都不尽艳羡,家里千棵栗,富抵千户侯了。而苏秦亦叹“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以枣栗”。
燕民,是古渔阳的先民,一枣一栗,即可衣食无忧。三国时期陆玑在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古之渔阳,即今密云故地。不知唐时的庙堂是否也看到了这段甘饴的文字,乃令幽州贡栗,幽州,今北京也。自此燕山之栗,天下皆称之为御栗。彼时,南有红尘一骑妃子笑,那么密云的燕山板栗就是“栗破凤凰饴长安”啦!
四
方耳峪山中的栗树王,被密云区园林绿化局的专家们认定树龄超过800年。
800年前,正是古代北方的辽金时期。《辽史》载,朝廷在南京(今北京)置栗园司,典南京栗园,专司板栗种植、收获和贡栗宫中。当时,辽、宋之人皆爱栗,陆游曾记:“故都(汴京)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这大抵就是糖炒栗子的鼻祖了吧!唇齿留香之余,更爱称灌香糖。民间更有诗云:“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而辽人自置栗园司始,在北京地区广开栗园,时密云地区亦有前栗园、后栗园之村名,皆因邻栗园而得名。黍谷山下亦有荆栗园一村,因产荆芥和板栗,故名荆栗苑。其时,山上就有萧太后的华林、天柱行宫,可“六月栗花香绕指,十月一品灌香糖”。
而现在,方耳峪山中的那株栗树王,还在朝霞中迎风茁壮成长。那条沟叫栗树洼,是它长大之后才有了这地名。在它的不远处还有两个地名——大狼窝、小狼窝,足以说明这山对于方耳峪的先民来说是多么的“野”。不过,栗树洼也是个风水宝地,那几块硕大的子母石可谓奇观。子母石实际上是砾岩,那大石头里抱着小石头的憨态,着实可爱。而爱无止境、情深恒远的寓意,也在其中。自此,这里也有了一个别有意味的名字——求子沟。多子多福,希望所在,那株栗树,在人们铺天盖地的希望里,成为了山中的王者。
五
密云地区关于板栗的传说故事不多。网上则有板栗起源一篇:帝喾的女儿简狄河边洗澡,吞下燕子蛋,生契,契建立商,以燕子为图腾,生子称幽燕。幽燕继位后得紫色玉石,种于黑山之下,遂生板栗树,福泽众生。
燕山板栗,也称渔阳板栗,自春秋始,兴于唐,而盛于辽宋,多次途经密云出使契丹的苏辙曾作诗云:“山栗满篮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晚年因腰脚疾而以栗食疗,曰“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引用其诗,以做中医食疗之典例,传承至今。
明代,燕山板栗遍植京畿,大内将其作为皇陵贡品,在昌平、怀柔、密云设栗园、榛厂多处,遣官吏专门管理。名将戚继光戍边蓟门,喜栗,曾于迁西植栗,历百年风雨而参天如盖,康熙至此,赐名华盖栗神。
密云石城山中有石炮沟,一沟三座城堡,为戚继光生产炮弹的场所,军士工余而种栗,如今沟里仍存百年以上栗树达数百,故有燕山栗源的美誉。不知方耳峪山中那层层叠叠的栗树,是否也是戍边军士所种?毕竟那时,村落未成,只有军士驻防于此。大城子镇域内,多红肖梨,百年以上者多为明代将士所留,墙子雄关威武数百年,而红肖梨以“雄关红”为名,又平添了多少的传奇啊!梨花落,栗花生,栗花香透了六月的河山,沂蒙曾有板栗救治抗日将士的故事,红门河畔,善良的山民也曾用飘香的板栗迎接凯旋的八路军战士,军民鱼水情里都是饱满的喜悦,饱满的甘甜。
六
栗为佳果,明末诗人陆启浤作《客燕杂记》,曾记京师“栗有三霜前栗、盘古栗、鹰爪栗多种”,市井之中,这板栗的名字都能这么生动,怎不令人心生馋涎。
方耳峪旁有一村名庄户峪,村中曾有一位老干部随部队南下,后归乡,带领乡亲们兴建水库发展水利,种植板栗4100亩。他说:“听老人讲,皇宫里最好吃的就是栗子面的饽饽了,我也要让乡亲们都吃上栗子面的饽饽,都过上好日子!”
每到秋天,栗树挂果,成熟后一斤七八块钱,好日子也如成熟的板栗满山满山地咧开了嘴,笑开了花。彼时的密云板栗远销海外,俨然密云一宝,以致后有密云八珍,唯板栗居首。
而作为中国板栗之乡,30万亩板栗也成了燕山板栗地理标志,其保护范围覆盖密云10镇,大城子名列其中。
生态、生命、生活,“三生有密”,生机勃勃的密云,那800年的栗树王,或许就是幸福的最好见证。岁月荏苒,它的故事枝繁叶茂,它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用说,数一数它的年轮,就什么都懂了。就像那枝叶间熟透的栗子,怎么吃,都是甜的!
摄影/钱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