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西安虽然人文古迹众多,但保留至今的民居古建筑却很少。
老西安可能多少还有些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城墙之内还保存着大面积的民居四合院,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些民居古建筑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被淹没,最终大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难觅其踪迹。
于是,西安城里这座保存完整的“七世官宅”,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这里就是——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位于西安回民街北院门144号,过了鼓楼沿着北院门走上几百米,很快就到。不过,北院门街区真的太过热闹,高家大院的门头并不“阔气”,稍不留意可能就会错过。
但当你真正走入其中,会有种瞬间穿越的错觉——回民街的一切繁华喧嚣,随着你踏入的这方400年的古老宅院,便被悄然隔绝在门外了。
高家大院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它的主人高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自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起,高氏家族世代簪缨,七代为官,历经明清两朝,荣耀绵延。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高氏家族更是达到了荣耀的巅峰——高岳崧高中榜眼,皇帝御赐“榜眼及第”牌匾,这份殊荣让高家大院声名远扬,被世人尊称为“榜眼府”。
如今,“榜眼及第”的牌匾依然高悬于高家大院的门楣之上,诉说着这方宅院昔日的荣光。
这是一座典型的关中民居四合院建筑,其主体建筑坐西朝东,采用三院四进式的中轴对称布局,南北配有跨院,戏台、花园等等。整体建筑布局紧凑,规模宏大,细节之处的砖雕、木雕等等,都展现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
从北院门的正门进入高家大院,绕过一个雕花精美的照壁,便是大院的第一进院落“迎紫厅”(高家的会客厅)。而后沿着中轴线一路朝里走,经过第二进院落“凝瑞厅”(古时女眷们停留之地),便到了第三进院落内宅。内宅的南北厢房居住着少爷、小姐,正厅“中正堂”则是高家主人的卧室。
估计是出于为了游览方便,高家大院的每座大厅的大门都敞开着。于是,站在第一进院落前,就能顺着中轴线,毫无遮挡地一眼望到院落尽头。
这种开阔的视野,让人不禁联想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古典之美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幅古韵悠长的画卷之中。
人们常说:“建筑是无言的历史”。
游览这座400年古宅大院时,一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细节,也为我们开启了通往历史的时光之门。你是否有留意?
给大家说说几处我发现的小细节吧!
比如高家大院最后一进院落的南北厢房是少爷、小姐居住的地方。少主们住在北厢房,这里坐北朝南,采光较好;小姐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住到对面的南厢房。除了采光,北厢房的屋檐也比北厢房略高些,暗含着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
还有,第二进院落“凝瑞厅”里的承重柱还其他两进院子的不同,是方形住的。后来看看一旁的介绍,这才知道了其中的缘故。
前面咱们提到了,“凝瑞厅”是高家大院的第二进院落,当家里来了客人,高家的男主人们会在“迎紫厅”招待,而女眷则要退到这座厅内。
古人讲究“天圆地方”,“男为天、女为地”,所以修建房屋时将柱子建成了方形。
高家大院应该算是西安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四合院建筑了。而它能够留存至今,也实属幸运。
高家在西安已无后人居住,据说后代早已移居国外。几十年前,这座宅院也曾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年羹尧故居一样,住满了普通居民,成为一处可以随意进出的“大杂院”。后来,这里被收归国有,成了四个文化单位的办公场所。
到了1999年,高家大院迎来了转机,它被列入“中挪(挪威)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从此,以文物古迹的“身份”得到了妥善保护。与它相距不远的大学习巷年羹尧故居相比,高家大院无疑是幸运的。
虽然位于西安人流量最高的北院门街区,但这个景区游客并不多,刚好也更适合那些寻幽访古之人。
有机会,还是值得来逛逛的!
最后还是说一些旅游实用信息,想来的朋友可以参考:
坐标:西安莲湖区北院门144号高家大院
门票:15元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