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沿着革命先辈足印走
在井冈山旅游期间,我们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走,见到了许多遗迹,留下深刻印象。
在会师广场,毛主席和朱德两位巨人握手的雕像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里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的地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会师广场附近有一个龙江书院,这不是一座普通的书院。这是一座具有客家建筑风格的书院建筑,龙江书院建筑高大坚固。龙江书院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龙江书院既是朱毛会师发生地,在这里曾举行过重要会议,又是井冈山军官教导队的创办地,所以在红军教育史乃至党史、军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龙江书院是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1997年所立的一块纪念碑上写着“纪念我军院校诞生70周年”。龙江书院可谓是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摇篮。
在龙江书院我们参观了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旧居地等遗迹,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陈毅同志亲自撰写的一幅对联,这副对联比较了人民军队与旧军队的区别:
在井冈山我们参观了谢氏慎公祠,这是一处非常有名的革命遗迹地。谢氏慎公祠位于井冈山茨坪镇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茅坪革命旧址茅坪八角楼旧址内。
谢氏慎公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祠堂,始建于道光十一年。这座祠堂是砖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充满了艺术气息。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祠堂具有“中西”文化相融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谢氏慎公祠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1928年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出了毛泽东为特委书记,朱德、陈毅、谭震林、陈正人、袁文才、王佐等二十三人为委员,领导井冈山地区的武装斗争。这一历史事件使得谢氏慎公祠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重点参观了八角楼,八角楼这个名字对我们而言,不仅耳熟能详,而且是如雷贯耳。许多年前有一首风靡一时的歌“八角楼的灯光”,歌颂了毛主席在井冈山斗争中的丰功伟绩。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但却是照亮中国革命前程的明灯。
在井冈山,我们在导游引导下还参观了一处叫做象山庵的景点,这里也是一处革命遗迹。这里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结成“烽火情缘”的地方,是他们举办简朴婚礼的地方。1928年5月28日,在袁文才、王佐等人见证下,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古庵内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并肩战斗,历经长征,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情与义的严峻考验,栉风沐雨,共同度过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十年。

图为建筑在井冈山一座山上的红军群雕

图为会师广场上的朱毛会师雕像

图为客家建筑风格的龙江书院

图为解放军国防大学在龙江书院所立的纪念碑

图为龙江书院院内景观

龙江书院是朱德毛主席第一次会见的旧址

图为毛主席当时在井冈山经常读书的一棵大树

图为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居住的地方

图为毛主席当年的卧室

图为八角楼天井

书桌上的油灯砚台等物件

毛泽东在这里写作的两篇重要文章

图为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处

谢氏慎公祠是当时举行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地方

谢氏慎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袁文才雕像

八角楼的灯光

图为象山庵

佛光普照

图为两人举办婚礼的地方

烽火情缘


图为象山庵的明道堂

图为龙江书院简介

图为陈毅同志亲笔撰写的一幅对联

走进象山庵看一看

对联写道:红军中官兵伕薪饷一样

图为文星阁

图为描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生活的诗歌

图为宣传标语

图为龙江书院崇义堂

图为巍峨的井冈山纪念碑

纪念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纪念碑

纪念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