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付瑞清 文/图
7月16日正式开馆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7月16日,当踏入正式开启大门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历史的风尘仿佛触手可及。主题艺术装置静静矗立,以现代设计语言重述着汉魏洛阳城中轴线的盛景;光影流转间,金缕玉衣的微光与“汉并天下”瓦当的雄浑相映成趣。这座汇聚219亩历史空间、8200平方米展厅、1300余件(套)文物瑰宝的殿堂,不仅打开了跨越1600年的壮阔画卷,更成为河南“行走中原·读懂中国”文旅战略中一枚熠熠生辉的文化印章。
2022年以来,河南的博物馆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一年,5月,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扬帆起航,再现“运河通,天下兴”的盛世气象;7月,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揭开商代都城的神秘面纱。
博物馆版图扩张的同时,文旅消费动能同步爆发。近五年间,河南384家博物馆(纪念馆)中259家免费开放,累计接待观众2.78亿人次,举办展览8000余场,开展社教活动3.45万次。2024年新增5家国家一级馆后,河南一级博物馆总数达14家,形成强大的文化矩阵。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至今参观量突破300万人次,成为“夏文化”文旅IP核心;洛阳古墓博物馆以“墓葬文化+数字沉浸”模式,带动周边文旅消费增长30%。
博物馆成为区域文旅联动的“引擎”。洛阳依托“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推广博物馆夜间开放,龙门石窟、应天门夜游项目拉动周边酒店入住率增长约40%。国家文化公园战略进一步放大协同效应:沿黄河布局的50处核心展示园、20条展示带,串联起二里头、殷墟等遗址群,形成“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2023年相关文旅收入占全省文化产业总值约28%。
面对新时代文旅需求,河南博物馆积极探索运营新范式。作为洛阳文博改革试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创“博物馆+公司”模式,在坚守文物保护核心使命的同时,着力提升游客体验。其开馆特展“大汉雄风”汇集全国近百件(套)重器,从“汉并天下”瓦当到金缕玉衣,从恢弘政治图景到“事死如事生”的生活哲学,立体勾勒出汉文明的奠基性贡献。
该博物馆更以建筑叙事、科技赋能、IP活化、业态创新为引擎,联动白马寺片区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通过“对话古今”的体验设计,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明传承的生生不息。这种以文化深度赋能旅游体验的模式,为文旅经济注入可持续的“活水”。
7月19日,在汉魏馆出口处,几位年轻游客仍在兴奋地讨论着金缕玉衣的精湛工艺与历史深意。“站在这里,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感叹,“这趟旅程,读懂了历史,也读懂了今天的中国。”
博物馆集群的崛起,正是河南以厚重文化为基,构筑文旅新生态的战略落子。从二里头的“最早中国”到大运河的千年动脉,从大河村的史前炊烟到汉魏洛阳的盛世荣光——当沉睡的文明被智慧唤醒,当古老的遗迹与现代运营共振,河南正谱写着一曲以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古今交响曲。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扇“行走中原·读懂中国”的窗口;每一次踏入,都是对中华根脉的一次深情朝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