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220】赵村没有赵姓人,状元金榜家本在此,有牌坊佐证
司马狂/文
新安赵村行吟
蓝田种玉此传芳,何必虚名冠赵乡。
雁塔重光题玉版,鲂堂勒石表遗璋。
千枝梨雪浮晨馨,一掬茶烟浣晚塘。
最是武昌风物好,云槎载月过荆襄。
我去赵村,是24年的中秋节前夕。彼时原本在武阳乡政府工作的吴凯约我去他家吃梨,遂邀了小潘潘和程子伟一同前往。吴凯给我定位后,我跟小潘潘的车自行导航前往,吴凯家就在赵村、杨家坦两个行政合并后成立的丰源村村委会边上,毗邻大马路。可谁能想到,这导航过了上丰乡政府没多久,就指挥我们往右侧上了乡间小路,一路颠簸倒没什么,进入村庄之后,那路狭窄逼仄,也就将将能容纳一辆小车通过。得亏小潘潘这几年走村比较多,这样的路都能从容应对。好容易开出那段村中道路,到得吴凯家看到如此便捷的大马路,不由得直拍大腿。
摘罢梨子,返回吴凯家,宾主相谈,乃知我们误打误撞闯进去的区域正是丰源村下辖的赵村。于是,得吴凯做带路人,我这才真正走进赵村。上丰一隅号称“花果山”,各村遍植各式瓜果,赵村以梨为核心产业。赵村种梨已有数百年历史,期间不断改良品种,到如今主要有翠冠、翠绿、杭青、农大、三水、黄金、大白、金花早、秋黄等诸多品种。秋季入得赵村,那真的是遍地都是梨,正应了古诗中描绘的场景:家家有明月,不是碧空来。君且看,灶台前的塑料水桶里,那都是满满当当一桶梨。
吾歙乡野间,有许多村庄其村名为某姓,而居住在此的村民又是另一姓氏,赵村亦是如此。赵村如今并没有赵姓,而是叶、宋、许、胡、陈、吴诸多姓氏并立,其中又以蓝田叶人数最多。宋氏有上丰、屯田两支;许由许村迁居而来;吴出自富堨。这些姓氏多出自歙北一带,而据我的经验推测,来此定居基本都是姻亲关系促成的。赵村无赵,反倒是距离赵村不远的古溪村为赵氏聚居地。莫非,赵姓因为诸多缘故自赵村迁居古溪,赵村腾笼换鸟成为叶姓聚居地?据查,赵村叶氏南宋时间就定居此地。而古溪赵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迁祖赵廷佐夫妇是成化年间投奔赵村的叶姓女婿,至廷佐子宗老时候定居河对岸的古溪。如此一来,赵村究竟因何冠以赵姓,就成了一个谜团。
叶姓传承数百年,逐渐势大,渐成旺族,如今村内保存完好的省保“雍睦堂”就是最好的证据。这座建于明代的祠堂,当地人唤作“上门厅屋”。推门入内,整座祠堂能够一眼望到底,这不是说它规模小,而是因为雍睦堂内的板壁都卸掉了,所以能够一眼望穿。相比于其他村庄的祠堂都有过后期的修缮,赵村这祠堂基本上保留着原本的模样,没有什么近些年的新材料混迹其中。最为神奇的是,如此空荡的祠堂,最后进的寝堂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夜明砂”,就跟家里地面铺了瓷砖一样。顶上,一只只偷油老鼠光天白日的倒悬着,我们的到来居然没能惊走它们。
吴凯一边走一边跟我说,赵村清代有个“金状元”,据说是祖上跟着寡母改嫁来的赵村,因此改姓叶氏,后来恢复了金姓。有清一代,徽州的状元金姓者唯有金榜一人。查《歙县志》有记载,金榜祖父金公著时由赵村迁居岩寺。而根据赵村人、安师大教授叶世勇先生考证,金榜曾祖父幼年失怙,随母饶金娥改嫁赵村叶大有,遂更名金五聚为叶成福。叶成福命丧京师,年仅十余岁的二子叶茂宣只身前往京城,迎柩归乡,被县志记为孝子。叶成福妻许氏,因恪守妇道,颐养婆母,抚育幼子成人,而被赐建了牌坊。叶茂宣第二子是叶长溥,而叶长溥的次子正是金榜。在雍睦堂的门口,零落地堆砌着很多石块,那是许夫人牌坊的构件。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成福妻”,成之前的字大概率是“金”。另有石刻“阃范垂青”的字样,以及牌坊上常见当时徽州地方官名字的刻字。遗憾的是这座原本树立在赵村的牌坊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这些构件能保存至今,已属难得。不过,有趣的是古溪有个地名叫“金家牌楼”,据老书记吴星铭介绍,那原本也有一座牌坊,坊主亦为金家人。这就有意思了,状元金榜家族缘何会在此间留下两座牌坊呢?
雍睦堂对面,有两栋并排而立的房屋,一座的窗户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这房子的底部有块石碑。碑记内容如下:太贵公系由蓝田迁来第十六世祖。建有专祠,位村之中央,传世十二,子孙蕃衍。隘于禴祀,而祠左基地前通大街,乃三房长凖公遗产,乐助本祠扩充庙宇。支丁集议,黾勉。兴工,构滋廂屋,济实用也,并同时将祠右角屋地购来,以臻完整。敬署堂名曰“敬业堂”。民国二十八年春月穀旦落成刻石。隔壁的那栋老宅,如今有人守着开了小店,据吴凯说这里原本是赵村小学。进去后,我一眼就看到边上小木门所用的木板,应当是一块老匾,遗憾的是匾额的内容实在无法辨析!
走完赵村回来,发现我朋友“永徽”他也特地去探访过,找的是他太奶奶家。而我在探究赵村相关历史资料的时候,关注点着重放在一家有军功喜报的人家,巧合的是这家正是永徽太奶奶娘家。据吴星铭介绍,此宅主人名为叶文熙,业商武汉,经营木材、茶叶、盐业等,与黎元洪关系不同一般,在武汉一时风光无两。军功喜报的主人叶光铣乃其七子,一生都在军旅,是师级军官。喜报放在相框里,里面还有叶光铣年轻时候的照片,那绝对是个温文尔雅的儒将。叶文熙家族人才辈出,孙辈中有铜陵市编办主任叶加阳。走村时候,有位年过九旬的老奶奶,很是热情地请我吃盐茶鸡子,便是叶文熙的八儿媳,那身体真的是硬朗。
沿着台阶,可通村后的小山坡,那里是后来新修的赵村小学。因为村小撤并的缘故,郎朗的读书声再也不能从里面传出来了。各式杂草疯了一般蔓延出来,越过自己的地盘,侵袭到了台阶上来,“苔痕上阶绿”莫非就是此情此景。半粉半灰的墙壁,马头墙和屋顶上的黛瓦,有多少赵村先贤就是从这些古宅里走出去的。碧绿的乌桕树叶因为没有风,所以不曾晃动,却透出勃勃生机。蓝天、白云、翠竹,它们又是多少赵村儿郎在自己村里的小学读书时候,夏日午睡醒来,惺忪的睡眼睁开看到的景色呢?
想要一篇文章写透赵村是不大现实的,这些年来叶世勇教授和叶加阳主任前前后后写了诸多文字,也返乡做过无数次的田野调查。而我只不过行色匆匆走了一遭而已,对于赵村还是知之甚少。幸运的是,有赵村本地人的协助,确实让我少走很多冤枉路。对于赵村得名的由来,对于金榜家族和赵村的关系,但对于叶文熙的履历,太多我想真正了解清楚的内容,也只能留着日后再探赵村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