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突然落下来的,洒在青城山清晨的薄雾中,我穿上雨衣,任细密的雨珠滴落在身上,走进一片浓郁的墨色。
前山道观的白玉兰开得正好,花瓣欲坠未坠,被一阵风接走。老道士打扫着前庭永远扫不净的落叶,扫帚划过青砖的“沙沙”声,伴着檐角铜铃的清响。游人举着手机追赶水流和云雾,几个穿汉服的姑娘在直播,在古亭中嬉笑打闹着,鲜艳的汉服点缀着清幽的山色。
明代的石碑上,写着“清静无为”四个字。天师洞前的茶摊,我点了一碗清茶,茶汤里浮着青城山独有的青城雪芽,微苦之后,是一阵回甘的余韵。洞前有一棵半枯半荣的银杏,落叶洒在石桌上,桌上的《南华经》被山风翻动,书中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恰似眼前美景。
暮色四合时,漫山的竹海开始吞吐雾岚。虫鸣从地底浮上来,与道观的敲钟声编织在一起。在一片静谧的幽绿色中,忽然想起重庆南滨路的霓虹,在夜晚到来之前,车流应该和路灯搅散在一起,变成一片星河了吧。夜晚的霓虹,和眼前清幽的山色,分明是两个世界——一边是幻境,一面是人间。
下山的路比来时轻快。石阶湿漉漉地发亮。卖茶果的老妊已收摊,空竹筐里带着雨水,倒映出满山摇晃的绿。突然懂得为何古人在山门刻“出尘”而非“入世”——山中古木遮天处,溪水冲洗着千年的光阴,挑夫背着货物蜿蜒而上,竹扁担吱呀的韵律与涧水和鸣。
青城山的静谧与幽翠并非人人能够领略。对于那些愿意放慢脚步,静心探索的人来说,在这里,他们可以聆听山林的低语,在一片碧绿中探寻城市所没有的静谧。无论外界如何发展和变迁,青城山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节奏和韵律,等待着每一个愿意与之对话的人。
若说前山之美,在于这历经千年沉淀的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天地大美”,那么青城后山的景致,则是一派浑然天成的“山野趣味”。
翌日,我转向青城后山。山下的泰安古镇,溪流穿镇而过,让盛夏的暑气在此荡然无存。临水而建的茶室和新式的咖啡小店鳞次栉比,人们在溪水中嬉戏,或是在露天的竹椅上悠然品茗,任清凉的水汽拂面。
告别山脚的闲适,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步入山门,沿飞泉沟溯溪而上,便是一条狭窄而陡峭的石阶路,蜿蜒着隐入密林深处。两侧是高耸的悬崖峭壁,岩石上渗出的水珠汇成细流,滴滴答答,敲打着地上的石阶,脚下的溪水时而平缓,时而化作飞瀑,轰鸣着冲刷岩石,激起水花一片。
这是一段漫长而寂静的攀登。足足五个多小时的徒步,汗水浸湿了衣衫,双腿也渐渐沉重。我穿过一段又一段幽暗狭长的石缝,两侧的岩壁几乎要贴合在一起,只在头顶留下一线天光。有好几次,我望着那似乎永无止境的细窄阶梯,心中不禁生出迷惘,不知何时才能登上终点。
然而,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场攀登。我们总要走过漫长的、没有光的狭长间隙,在孤独与疲惫中长久地行走。但正是在翻过那一阶又一阶的楼梯,越过那一片又一片的崎岖后,豁然开朗的风景才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当我终于登上山顶,凭栏远眺,连绵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身体的疲惫也终究消散,化作了沁人心脾的舒畅与壮阔。
山顶的观景台旁有一家简陋的茶室,一只慵懒的猫咪蜷在草编椅上,眯着眼打盹,对周遭的云起云落、人来人往皆不理会,自成一派悠闲天地,又是另一种令人心安的滋味。
在观景台茶室休息片刻后,便起身沿着五龙沟下山。下山的路,心境已然不同。如果说,前山的“清静无为”是一种安然于世的智慧,那么后山的攀登之苦与登顶之悦,则诠释了生而为人的另一种修行——前山让我明白观照内心,在历史与自然的回响中寻得片刻“出尘”的安宁;后山则让我“躬身入局”,用脚步丈量生命的崎岖与辽阔。
青城山的千年光阴,在这一前一后、一静一动之间,仿佛完整地描摹了人生的两面。人生在世,既需要有如前山古观般安放灵魂的静谧之所,也必须踏上后山那般挥洒汗水、逾越险阻的征途。我们于俗世奔波,正如在后山攀登,时常陷入疲惫与迷惘,但只要不放弃迎难而上,终将迎来峰顶的云开雾散。
青城山一行,让我明白,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既有攀登万仞的勇气,亦有静观一花的淡然。这山间的千年光阴,终究融入进我的生命里,化作从容而坚定的力量。
(作者系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