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马渭水源
作者:范 凡
流火七月,是个到清凉世界去旅游去消暑的美好季节。
这时,正是报社创刊社庆的大喜日了,自然想到了用旅游消暑方式作为庆贺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最后决定到新开辟的旅游区渭源去看看。
出发时适逢双休日,全社工作人员租乘了公交公司的一辆大轿车出发了。
车出兰州,翻越七道梁,便走上了平坦的312国道,直向东南奔去。过临洮,经会川向东北一拐又上了316国道。车里的年轻人多,一路上欢歌笑语,劳累已飞九霄,不到二百公里行程即进入渭源境内。
这里群山巍峨,名岭娇奇,树葱草翠。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爬上爬下就到了渭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规模不大但已有现代气息的县城。因为这里曾以“苦甲天下”著称,所以看到的比想象的要好,落脚处的渭源宾馆同大城市的一般宾馆没有什么两样,与我在内地住过的一些县级招待所还要强的多。大都市刚刚兴起的磁卡电话就挂在楼梯对面的墙上。我们住下时已近傍晚,街上的夜市业已开始,风味小吃、果菜摊点随处可见,只是小吃略显单调,多是牛肉面、凉面皮之类。不过在一家饭馆吃了一碗臊子面,味道还不错。

渭源,顾名思义,就是渭水之源的意思。《水经•渭水注》记载:“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其实,现在的县城是在一个小盆地里。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西山经》就有记载说“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鸟鼠山在上古时期就已很出名,出名就出在山中的洞穴里有一种黄黑色的鸟和一种短尾巴鼠,鼠内鸟外同穴而居,和睦相处,蔚为奇观:山西侧悬崖峭壁之下,有个由三个组成“品”字的清泉,泉边修有纪念大禹在鸟鼠山疏渭入河注海功绩的禹王庙(《尚书•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这就是渭水的源头,名扬九州。
传说这里还有一种长着鸟头的鱼,叫声似敲击磐石的声音,只要叫时,就有珍珠和玉石从体中泻出。清代诗人杨景熙有诗《鸟鼠幽寄》:“名山矗立万千年,详注水经代代传。导渭探源来大禹,穷奇搜异有前贤。峰头烟锁当空月,洞口风生薄暮天。曾否穴中同鼠鸟,诗人多少费评笺。”这里现在已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可惜我们这次没有走到。渭水是黄河的一大支流,流经甘肃、陕西入黄河。甘肃、陕西以渭河而骄傲,因此才有了陇右沿渭朝观始祖胜迹和三秦大地的“渭北高原”“渭南平地”等地理特征和“泾(河)渭(河)分明”的成语与自然奇观。
渭源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也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从上古时代就流传下来许多神话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只可惜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因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封闭的自然小农经济制约了它的发展,几千年来经济不发达,社会文化落后,人口文化素质底,痴聋傻哑人多,早婚现象严重,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据导游讲,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新风习习,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面貌才有了较大的改观。其实,这里是个资源丰富的宝地,尤其仍然保持生态平衡的古老原始的大自然,是现代人类难得的绿色宝库,随着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渭源定会新颜大开。
当晚,在夜色中,我们参观了微光笼罩着的名胜霸陵桥。被称为渭水第一桥的霸陵桥就在县城的渭源河上,远远望去,只见它如一个刚劲的满弦弯弓,又象一个美丽的七色的彩虹卧架于河上。此桥桥身高耸,陡险悬妙,精巧壮观,为渭水第一桥。它的纯木结构,在中华大地上实属罕见,堪称一绝。据资料记载,霸陵桥又名卧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被洪水冲毁。1919年仿兰州卧桥改建。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曾为霸陵桥題一风物长联;
鸟鼠湖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泾渎黄河函关紫气
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葡萄
在霸陵桥上凭栏眺望,思绪飞扬,遐想万千,别有一番追古惜今的感慨。同游的人夜幕中与桥合影,更是朦胧中带一点神往。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车向山里的旅游景点参观。高山峡谷间的景致是诱人的,青山碧水蓝天,盆地河流梯田,组成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我们似在画中行。河水清澈见底,鹅卵石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吸引报社的青年人脱鞋卷裤跳入河中拾石戏水,尽情欢娱。我先于他们向莲峰山方向走去。

莲峰山的五个山峰簇拥相抱形似莲花,层峦叠嶂矗立眼前,其中河对岸的几个孤峰突起,直插苍穹,可与拔地而起的桂林奇山媲美。清清小河旁,巍巍山脚下,片片田畦里生长着即将成熟的小麦和各种中药材。经导游小姐的介绍,我认识了长在地里的党参,当归、大黄、黄芪、红芪等等未曾见过的植物。导游小姐指着它们对我说:“这里是中药材之多,最有名的是岷党,最高价可以卖到一公斤八十多元。岷归在明清时代就有了‘渭水当归传两广’的美谈。那长有红杆的叫红芪,那长着黄杆的叫黄芪,那叶似莲荷的是大黄。”蝴蝶一样的蚕豆花,红珠一样的沙棘果,小伞一样的芪药苗摆放在千红万绿之中,配以坡地上的土豆花,煞是好看。
说话间,走过题有“不二门”大字的山门,进入砂石铺就的林荫道,两旁的万草千卉,灌木荆棘直披山顶,朵朵鲜花妍丽芬芳。冒着蒙蒙细雨拾阶而上,参天古松,挺拔茂盛,遮天蔽日。空气清新湿润,吸一口就象把在城里污染过的心肺洗了一遍那样畅快舒坦。据介绍,这个省级森林公园去年才开发,到目前只投入三万元修了这一处登山台阶。我们先于年轻人登高,半山腰间被后来者超越,不长时间他们就登到山项传来吆喝声。莲花山上经佛殿、庙宇、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既具有原始自然的风貌,又具有人文佛道的韵味。
到达神奇秀丽的天井峡,天气放晴。我们沿着泥泞的羊肠小道,走过深涧小溪上的一个简陋吊桥,是一片不大的绿草地,这里有几十匹马(其实是骡子)在等候游人。牵马人将木桥口死死堵住,让游人骑马进山。我执意不肯,想在山里随便走走。大都市来的游客中,不少人可能是第一次骑马或是怕山路难行吧,所以纷纷以十几元、几十元的要价骑马向山里进发。有的回来说骑马玩得开心,有的说骑马上了大当,反映不一。总之,这里充满了野趣。我与牵马人交谈,他们说过去是在这里放牧,去年开始搞旅游才牵马拉客,一天能赚四五十元不等,拉不上客损失也不大,继续放牧。我想,山里人开化了,商品意识浓重了。我同导游散步走到天井峡口,她为我们简要介绍了附近的几个景点后便折返而回。

首阳山是个名山,这里石峰苍翠,岭势崎岖。我们下车后一看,这里没有一点现代旅游气息,僻野荒草,原汁原味。跨过只有一步之宽的小溪,迎面是一个牌坊和一块石碑。高高的牌坊如一个没有围墻的把山之门矗立在山脚,上书“首阳山”三个古朴隶体金色大字。石碑上记载的是商末周初孤竹郡之子—一伯夷、叔齐两弟兄叩马谏周武王不听,终不食周粟,隐居首阳采薇而食,最后双双饿死在这里而流传千古。牌坊之后,几棵笔直挺秀的苍松倒有几分古韵生机。两个长满野草的土冢左为伯夷,右为叔齐。再上几十米有一不大道观,名为清圣祠,有两位道士看管,祠内供有伯叔塑像。如果用一句诗讲此处自然人文的话,那就是“不改千古朴素志,常留后世共称奇”了。
这里见不到其他旅游地那种商贾云集的繁华,只有一个农舍一样的小售票房和两个卖东西的男女农民,一个是提篮小卖几瓶黄芪蜂蜜的,一个是抓了几条蛇在卖的。不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渭源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这里会锦上添花,繁华起来的。但愿在繁华的同时,还能有这次的幸运:看到不被破坏污染的大自然的原始风貌。
因为在当天还要赶到榆中兴隆山风景区,渭源的许多景点未能去成,多少有点遗憾,但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1999年8月1日写于兰州闲居斋
【补记】今天翻阅我这篇旧作小文时,转眼间己过去25 个年头了。尽管再没有到过渭源一游,但网络信息发达的年代,渭源突变的信息不断地传到我的脑海里,这里通上了高铁、高速公路,络绎不绝的观光客到这里观赏美景,享受清净的绿水青山给予人类的馈赠,体验大自然中幸福的人生。小城渭源,人间仙境后花园,人文佳地经典处。
2025年5月21日记于黄河美城兰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