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云蒸霞蔚 从心-007
每次路过三角洲,我总觉得它像家道中落的世家子弟。虽仍身着绸缎长衫、手持折扇,眉宇间却难掩落寞,门前冷落鞍马稀,曾经的热闹繁华,早已渐行渐远。
如果把街道比作河流,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城中路,是连接新城和西街的水流,而三角洲便是河水流经的大蓄水池。河水在此短暂停留后,分作三条支流继续前行:一条沿城中路往东,一条沿钟鼓楼路延伸,还有一条顺沿河路向南,将繁华送往小城各处。
那时的三角洲,是小城当之无愧的“心脏”。政治、经济、文化在此交融,迎来了最鼎盛的黄金岁月。整个区域像聚宝盆般开阔敞亮,中间的大圆盘里花草繁茂,盆中央立着一根硕大的顶灯。每到夜晚,顶灯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像磁石般吸引着小城人来此纳凉、娱乐、消费。
三角洲——政治地标
三角洲北面的大礼堂,堪称京山人的“人民大会堂”。重要会议、大型演出都在这里举行,谁要是能登上大礼堂的舞台讲话或表演,定会成为家族中的骄傲。大礼堂旁的政府招待所,负责接待政府大型活动的客人,也是政府大型会议的“后勤部门”,全县参会人员在此食宿,往来穿梭的身影曾是这里最常见的景象。
大礼堂是京山政治活动的主阵地。进入大门,毛主席塑像立在正中,看到他老人家,喧哗的人群立即安静下来。很多地方的雕像有人涂鸦,可毛主席在大礼堂这么多年,一直庄严肃穆,无人敢碰。我每次走进大礼堂看到他,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角洲——经济热土
当年的三角洲是小城的财富核心。站在圆盘中央,能清晰看见财富的流转脉络。
南面的国营百货大楼是全城最风光的购物中心,多个大门敞开迎客。一楼的百货区摆满茶杯酒杯、布鞋胶鞋等生活用品;二楼的纺织品区堆着各色衣料和床上用品,那时人们还流行扯布做衣,我曾在这楼上买过的确良布做衬衫,天天穿,爱不释手。旁边的国营大理发店,聚集着全城最好的理发手艺人,小城的男女老少剪头发、剃头首选这里。
东面的国营潆波商场以时装闻名,在这里买衣服比在长廊买更显档次,是当年高档服装的象征。
北面则是烟火气最浓的区域。白天是手艺人的舞台,修锁配钥匙、修钟表钢笔、刻章的小摊一字排开,总能找到我们需要的服务。夜幕降临,烧烤摊支起炉灶,烟雾缭绕中香气四溢。最有名的“代红烧烤”几乎成了烧烤摊的“标配招牌”,下班后的人们围坐在此,吃烤串、喝啤酒、聊家常,偶尔也会有人借着酒劲吵嚷推搡,经旁人劝和后又恢复热闹,这便是市井最真实的模样。
最难忘的是福利彩票抽奖活动。整个三角洲依地形搭起圆形长棚,卖彩票的在棚内忙碌,买彩票的在外围穿梭,走到哪儿都能听见关于“中奖”的讨论。那时的场面用“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夸张。五万元的一等奖在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足以让中彩者披红戴花站上中央舞台,接受全城人羡慕的目光。
三角洲——文化乐园
百货大楼旁的新华书店,是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里最热闹的角落。大人小孩挤在书架前蹭书看,书页翻动声里藏着求知的渴望。旁边的京山室内电影院和露天电影院,是全城人的精神乐园。《英雄儿女》《柳堡的故事》,还有越剧《红楼梦》《五女拜寿》,都是刻在我记忆里的光影。排队买票的长龙、放映时的寂静、散场后的讨论,构成了最鲜活的文化图景。
夏夜的空地上,总有人支起卡拉OK设备,花2元钱唱支歌,博得纳凉人的喝彩,便是最纯粹的快乐。
节庆时的三角洲更显热闹。大年初一,舞狮子、耍龙灯的队伍引得孩子们追着跑;元宵节的焰火晚会,五光十色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噼啪声响里满是人们的欢呼与惊叹。
时光流转:旧影里的新模样
如今的三角洲已换了模样。曾经人挤人的百货大楼,如今的玻璃门上倒映着空荡荡的倒影,被几家商铺和公司瓜分了地盘;最大的理发店,不断被排挤委缩,委屈成目前藏在角落的“老理发店”,但里面的师傅还是手艺杠杠的,成了男性中老年人最爱去的店;两个电影院早已消失,年轻人更爱去设备先进的影视城,手机电脑也让观影变得随时随地。
烧烤摊变成了正规的烧烤店,夜生活的选择也多了起来,不再只有烤串啤酒;但修锁配钥匙、刻章的手艺人仍在坚守,他们的小摊成了生活的刚需。角落里有家“矮子馅饼”,凭着二十年不变的质量和口感,稳稳扎根在三角洲了!
唯有京山大礼堂历经装修后,依然是小城人向往的精神乐园,默默见证着时光流转。
三角洲的变迁,藏着京山这座小城的蜕变历程。那些逝去的繁华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化作时光的印记,留在见证过它鼎盛岁月的小城人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