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周仕兴 王瑾雯
“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毁的……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这是作家巴金抗战期间在桂林写下的文字。
1938年,随着武汉、广州相继沦陷,炮火席卷大半个中国。漓江蜿蜒向北,大好河山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瓦砾参差、人烟萧索。斯时,边陲小城桂林,因交通区位之故,暂时免遭兵燹。发达的造纸业,比“陪都”重庆宽松得多的政治氛围,使桂林暂时成为文化的归乡。
“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此时来到桂林的田汉,更像一名威武的军人。
发起这场“文化战役”的不只田汉,郭沫若、茅盾、巴金、欧阳予倩、夏衍、艾青、胡愈之、范长江、马君武、梁漱溟、李四光、何香凝、徐悲鸿等,纷纷加入战阵。
进步文化人犹如候鸟,会聚到当时政治气候适宜的桂林。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4年,桂林会聚的文化名人不下千人。桂林书店、出版社林立,报纸、刊物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宛如雨后春笋,被誉为“抗战文化城”。
下面这组数据,更能佐证这一称谓:49家印刷厂月排字量超4000万,2000余种图书在桂林诞生,仅文艺书籍就超千种。书店、出版社激增至20余家。今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均在此扎根。《救亡日报》《大公报》等11家报刊开辟“漓水”“南方”“救亡木刻”“音乐阵线”“半月新诗”等各类专栏,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就是在桂林出版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在桂林成立。除新闻界,文学、艺术、戏剧、体育、教育各界也纷纷在桂林成立抗敌协会和组织。这些遍布桂林各条文化战线的组织,引领着成千上万文化工作者和民众,形成了一条强大的文化统一战线。
在这样的沃土中,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文化人怀着国仇家恨,在桂林筑起一座座抗敌的文化堡垒。他们以笔为枪,以舞台为炮台,将每一个文字、每一节音符、每一幅画卷,化作射向敌人的子弹。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段饱含着炽热爱国情感的诗句,就是艾青1938年在桂林写就的。
在桂林,艾青还曾写下《死难者的画像》《纵火》《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等诸多饱含家国仇恨的诗作,声讨日寇累累恶行,引领民众燃起不屈的战斗豪情。
抗战期间,作家巴金曾三次来到桂林。他用文章记录日军侵略铁证:散文《桂林的受难》《桂林的微雨》和《写给读者》,小说《火》《还魂草》……真实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当时面临的巨大灾难。
他在《做一个战士》一文中,为文化战士做定义:“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事实确实如此!
1938年,由欧阳予倩改编自同名京剧的桂剧《梁红玉》在桂林南华戏院上演。剧中,梁红玉草拟了一份捐献军饷的名单给韩世忠看,韩唱:“这些皇亲国戚和老爷们动不得呵!”梁怒斥:“大阔佬动不得,难道去刮老百姓?”台下权贵如坐针毡,白崇禧岳父马健卿愤然离席。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当剧情中影射汪精卫的汉奸王智被喝令处斩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爆发出“打倒汉奸”的怒吼,令当时观剧的汪妻陈璧君面无人色,仓皇遁逃。
国民党财政厅长黄钟岳要求改词,欧阳予倩断然拒绝:“可以禁演,一字不改!”
这期间,木刻画家赖少其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抗战门神》,一问世便广受欢迎,由桂林中共组织赶制万份送进千家万户,甚至飞向敌占区,极大鼓舞了民心士气。
桂林,会聚了众多的爱国文化人士,也在这座古城的各个角落播下了“抗日救亡”的文化基因。
“体育场的一角给前宵的猛雨汇成浅浅的水,……另一部分却给军民群众站满了。……从各队红蓝的旗影里,看见台两边‘坚定抗战信念,鼓舞爱国精神’的对联,接着听得钢琴的伴奏和得奖各队的独唱和齐唱了,嘹亮的乐声博得了群众热烈的掌声。”这是田汉笔下描绘的那一时期的桂林。
7年间,桂林各类音乐会、演唱会、纪念会等演出超过300场,体育场、街头巷尾、集会场所,无处不回荡着救亡的歌声。《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丈夫去当兵》《壮丁上前线》《松花江上》《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几乎所有的抗战歌曲都被唱响。
演出时,曾出现这样惊险一幕,日寇飞机突然飞临桂林上空。警报声中,田汉冲上舞台高呼:“戏比天大!只要我们还站着,戏就要唱下去!”演员们顶着爆炸声继续表演,台下观众自发组成人墙护住舞台,有人高喊:“鬼子炸得了我们的房子,炸不毁我们的骨气!”
1944年11月10日,桂林陷落。但是,桂林,用文化筑起的精神长城没有倒!烽火岁月里,这里生产的一颗颗“思想子弹”,在抗战夜空划出了一道道耀眼的光焰,激发了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的血性。
…………
盛夏时节,“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来到桂林。
这座“山水甲天下”的文化名城,还是那么湿漉漉的,仿佛一脚下去,地面都能踩出水来。
当年修建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曾被日寇炸毁,后又按照原样重建。遥想当年,徐悲鸿在这里办过画展,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教学、演讲,办讲座、音乐会,开画展、演戏剧。
驻足这里,红墙外的灯光骤然亮起,街头活报剧、扯板路、黄包车、旗袍女子……一众民国风物映入眼帘,沉浸式戏剧《桂林有缘》开演了。在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加持下,那段岁月里发生的故事,分明就在眼前。
坐在采访组前排的一对父子身着长袍马褂,显然是为沉浸式看剧做了不少准备。
“爸爸,我爱我的国家!我为那些文化人自豪,我也要做他们那样的人!”
“是的,孩子!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你要好好学习,长一身本事,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李凯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