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大幕拉开,西宁火车站的客流量一路攀升,熙攘人潮让网友忍不住调侃:“这阵仗,恍惚以为提前迎来了春运!”而这份热闹早有伏笔——青海湖的湛蓝、油菜花海的绚烂、察尔汗盐湖的澄澈等风景,因文旅部门的精心宣传而广为人知。另一方面,青海网友在网络平台热情“出击”,花式安利家乡的夏日清凉。西宁火车站的“春运既视感”,正是这场双向奔赴最鲜活的注脚。
“提前春运”这一现象背后,也展现着青海旅游的强势崛起。相比全国多地城市气温突破40℃,青海凉爽的气候、独特的高原风光,成为避暑旅游地热门之选。同时,学生放假、家庭亲子游等因素也使出行需求集中释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出门在外,谁还没遇到过一些糟心事?游客在旅途中遇到糟心事,通过网络平台吐槽,已成为当下常见的表达。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青海各大景区景点,景区景点在硬件条件、接待服务、软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部分游客可能会在网络平台发声。带着情绪的文字或许尖锐,却恰恰是推动青海旅游从“流量爆棚”走向“提质升级”的关键。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也永远是吸引游客前来的“财富密码”。一个地方的旅游服务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总有些疏漏,对于这些吐槽,相关部门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通过大数据梳理高频投诉领域,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游客的合理诉求及时得到回应。青海是多民族聚集地,通过宣传手册、短视频等方式,让游客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注意事项,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冲突。唯有将个体的“吐槽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维权渠道,才能让消费者从“不敢吐槽”“懒得吐槽”变为“理性发声”。
地方文旅局以及相关部门的“在线听劝”,是赢得游客好感的重要一步。只有不断解决游客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网络力量“查漏补缺”,青海旅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游客心目中的旅游胜地。期待青海旅游能够在反思与改进中,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24日 第5版:江源评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