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龚先生
7月15日,辽宁朝阳市大凌河景区内,一支徒步队与消防车、救护车在道路上僵持引起热议。现场目击者发布的视频显示,由100多名身着红衣白裤的队员组成的徒步队,在行进过程中横向已占据路面五分之四,遇到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车辆开着双闪提醒鸣笛变道上前,与徒步队正面“碰上”,双方在路上“僵持”近两分钟,最终救护车让到一边,徒步团列队喊口号绕行通过。
7月18日,该徒步队队长对媒体记者称,队伍准备出发时遇到了应急保障车队,她上前交涉了几十秒,并不存在逼停、拦住车辆的意思。“他们属于备勤状态,不是出警状态。”这名队长还强调,网上给他们贴上“暴走团”标签是在“妖魔化”徒步队。
管理方则表示,应急车队当时并非执行紧急任务,当地公安部门正对事件细节进行核查,暂未对涉事徒步团成员采取处罚措施。
视频来源:观察者网
事情过去了一周,网络上的讨论并未停歇。“诉苦”的网友不只是来自辽宁朝阳,全国各地都有被“徒步队”“暴走团”打扰正常生活的市民。网友们发问:“是什么让他们有了‘法不责众’‘法不责老’的错觉?”“成员们如果只是为了锻炼身体,难道只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方式?”⋯⋯
当然,也有为自己“伸冤”的“暴走团”成员:“我们追求的是‘健康、快乐、向上’”“也不是所有的‘暴走团’都拦了消防车,为什么一出事就要一棒子打死?”⋯⋯
站在不同角度,对“暴走团”的态度显然不一致。但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暴走团”的确出了不少新闻:占用机动车道进行锻炼活动,导致交通事故有之;无视交通规则,抢占非机动车道者有之;甚至因为占道问题,与公交司机发生冲突者亦有之⋯⋯
而这些事件的处理结果往往都如辽宁朝阳事件一样,网上口诛笔伐、义愤填膺十天半个月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批评教育一番,加强管理一段时间,再严厉一点,解散队伍。然而没过几天,原班人马红上衣换成蓝上衣,又上街了。
图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王成喜
当然,参加“暴走团”的老年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年轻的时候没条件培养体育爱好,没有参加其他项目的技能;子女们不在身边,一天到晚能热热闹闹的机会就只有参加“暴走团”;城市里体育场地稀少,大部分还要收费,哪有组团占道来得直接痛快;在“暴走团”里,有人负责喊口号、有人管音响设备、有人记录考勤,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也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3.0平方米,虽然有显著的提升,但依然存在区域不均,中心城区远低于郊区;60岁以上人口集中的城市(如辽宁)健身空间仍紧张;部分场馆开放效能待提升等问题。
同时,健步走(41.6%)、跑步(14.7%)、广场舞(8.0%)是老年人三大主要的锻炼方式。
图源:人民论坛
应当说,“暴走团”的出现和壮大,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反映了老年人群体的健身需求和社交需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一种体现。事实上,让网友们厌恶的也并不是老年人锻炼本身,而是以锻炼之名衍生出的各种不文明、不道德、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占道、噪音、破坏公物、妨碍他人等等。
说到底,锻炼身体是好事儿,大家都支持。但不管干啥,都得有公共意识,不能影响别人,更得保证安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多费点心了——长期,要给大家提供合适的健身场所,规划好健身线路,同时鼓励老年人树立多元化的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近期,宣传教育和管理执法也得跟上,让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去除一些人“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和底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既能舒舒服服健身,又能保证公共秩序和安全。另外,家里有老人在“暴走团”里的子女们也得尽尽心,多提醒多劝导,弥合网上网下的诉求矛盾,别让一次次事件、事故网上热热闹闹,网下纹丝不动。
“暴走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要引导、规范其发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而不是出了问题一味谴责,甚至“妖魔化”。唯有凝聚社会共识,共同呵护这一特殊的健身群体,“暴走团”才能迎来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衷心希望有关“暴走团”的新闻少些再少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