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怀念唐朝?因为它不仅富庶强盛,更是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时代,它文采风流,给世界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而承载着这段记忆的,是西安。
本届西安园效果图。
在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上,西安城市展园将以“盛世唐苑——开元盛世唐皇家园林”为题,再次将人们带回千年前的长安。
这将是西安第八次参展。此次选址背靠老虎山,面朝仙湖,占地达2300平方米,整体布局借鉴“园外有山,园内有水”的“笼山水为苑”纳景范式,利用山体冠山抗殿的“山殿一体”壮丽建筑范式,于瓯越山水之间铺陈开来,再现唐代皇家园林的恢宏与诗意。
当设计落定,一场关于唐风与西安的文化造园故事,已悄然展开。
唐韵为魂 以丝路串联世界
“如何让游客一走进园子,就能认出西安,感受到唐风?”这是西安城市展园设计团队在立项初期最先提出的问题。最终,他们选定以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的“开元盛世”为切入点,构建一个可步入、可感知的盛唐世界。
本届西安园效果图。
在“开元盛世”,长安城中万国来朝、百业兴盛,市井繁华、礼乐并举,是唐代政治清明、文化极盛的代表阶段。盛世之下,皇家园林不仅是帝王礼制和诗乐教化的象征,更是承载审美理想与工艺技艺的高峰产物。借由对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的回溯,设计团队确立了展园的文化母题。
然而,他们并不希望简单复刻历史,而是用当代园林语言来呈现历史的文化高峰。
“历届展园中,西安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设计范式,如九宫格布局、地标性微缩景观等等。新一届展园如何避免‘文化复刻’引起的审美疲劳,尤其是在温州‘诗画山海’的地域语境下, 如何避免历史符号的简单移植,是我们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西安古建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所所长骆蕾如是说。
设计团队从史料中提炼出唐代皇家园林的五大创新范式:唐长安城自然山水格局铸就的皇家园林山水范式,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形成的文化艺术多元融合的园林活动功能范式,名贵多样丝路外来植物引入的文化造景范式,开放融合文明气度开创的“诗景互文”造园审美范式,同乐盛典和夜游灯秀的园林庆典礼仪范式。
在本次西安展园中,这五大范式均将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展园整体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湖景区,以“芙蓉湖”为核心,营造盛唐园林中典型的“池殿合一”布局,环湖设有“朝仪殿”“沉香榭”“比翼桥”等节点。湖心中央“一池三山”象征长生仙境,周边花木四时更替,营造春秋有景、四季常新的皇家湖苑氛围。
其中,尤以“朝仪殿”最具视觉焦点:利用地形高差吊脚藏楼,展现独特的唐宫双面殿阁样式,殿阁南面为一层高台庑殿顶的“朝仪殿”,殿前大台阶上殿,显“万国来朝”之气势。
西区为花苑区,以“与民同乐”为理念,采用自由散点式布局,设“相欢圃”“宜春苑”“榴花台”等沉浸式花境,选用石榴、核桃、山茶花、郁金香等丝绸之路输出与输入植物共植,象征 “胡汉融合”。花苑内还设置“唐狮门”“霓裳阁”等空间,可引入唐代服饰、香饮、插花等互动模块,增强游园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展园特别设立“双向丝路植物展示区”。在西部花苑区,观众将看到借由丝路从中亚引入的植物,在东部湖景区展示由长安出发随丝路输出至海外的品种。
此外,西安展园地理位置也颇具巧思:与其背靠背相邻的,将是“海丝合作园”。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朔门古港的考古发现更为其提供历史实证。山水之间,两条丝路在老虎山两侧交汇,一边通海,一边入陆,南北相望,历史重叠。
一园八景 皆藏于唐风诗意
事实上,为了避免展会落入“仿古建筑堆砌”的窠臼,本届园博会明确要求不得使用微缩建筑。这一限制反而促使设计师回归更本质的表达: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文化意象与氛围营造,唤起观众对盛唐的认知与情感共鸣。
西安展园给出的回答,是“唐诗八景”的叙事构建——选出唐玄宗开元年间八首经典诗作,结合园林造景,将文化记忆具象化于可游、可感、可读的空间节点。
“八诗八景”分别是“南山不老松”(秦岭南五台寿松)、“沉香榭”(兴庆宫赏花)、“梨园乐台”(皇家梨园)、“朝仪殿”(万国来朝)、“比翼桥与连理树”(长恨歌)、“相欢圃”(名花倾国两相欢)、“宜春苑”(宜春北苑)、“榴花台”(榴花照眼)。
这些景点并非简单还原,而是借助“诗景互文”的造园审美范式,在历史意象与园林场景之间建立联想关系。位于展园主入口处的“南山不老松”,取意于西安城南的秦岭终南山,是诗人孟郊《游终南山》中“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的具象表达。从大明宫出发,在城市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天气晴朗时可远眺终南山,山峰与宫殿遥相呼应,不仅再现了昔日长安的城市格局,也实现了诗、山、城三者之间的时空联动。
位于主入口东侧的“梨园乐台”,灵感则源自李白所作《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唐玄宗李隆基酷爱歌舞,曾在宫中设“梨园”,集中培养歌舞伎,并邀请李白、贺知章等名士为其编写曲目。后世因而尊其为戏曲界祖师,并将戏曲行业称为“梨园行”。此次“梨园乐台”还与温州南戏形成南北呼应,展现出中国戏曲艺术从宫廷繁华走向民间百姓的文化演进。为帮助观众理解诗意联想,园方还将在每个主题景点设置提示牌,提供诗句释义与典故介绍。
西安园弱化显性符号的复刻,转而以唐诗、植物、礼仪、戏曲等“隐性结构”嵌入景观肌理,让文化内涵自然流露。
在空间布局上,东部湖景区庄严有序,突出皇家庆典与政治礼仪的场所感;西部花苑区则更为开敞自由,以花境、水景、小桥等元素,营造出生活化、游憩化的园林氛围。设计中还巧妙实现了土方平衡——东部湖区设有“芙蓉湖”,挖出的泥土被运至西部花苑区,塑造出起伏有致的微地形。
科技为骨 在山水间“与民同乐”
开元盛世,诗人苏颋曾写下“楼台绝胜宜春苑,灯火还同不夜城”。就像西安热闹的大唐不夜城,未来西安园最值得打卡的方式,无疑是夜游。
傍晚时分,顺着仙湖南岸缓步前行,便可在水光潋滟中走进西安园。夜幕降临,围绕芙蓉湖与“朝仪殿”的三幕沉浸式灯光演艺将缓缓上演——第一幕“万国来朝”,用彩色激光和拱形水廊,营造出万国使节朝拜的仪式感;第二幕“出水芙蓉”,高低起伏的喷泉,如同芙蓉花次第绽放,动感十足;到了第三幕“温泉水滑”,灯光、水下植物与雾森交织,芙蓉湖幻化成温润如玉的“华清池”,梦幻又诗意。
西安园的设计师在温州园博园查勘现场。采访对象供图。
这些灯光、水影和氛围的背后,是高度集成的科技系统支撑。所有设备集中布置在昭仪殿负一层,包括灯光音响、水质处理、智能监控等,实现统一调度和运维管理,不仅确保了观赏安全,也延长了设备寿命。
温州与西安,一南一北,一东一西,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也给展园的植物配置与材料选用带来挑战。
为了确保展园能长期使用,而不是“昙花一现”,设计团队早在去年11月便来到温州,实地考察西安展园现场,调研周边环境、城市广场空间以及本地植物。
西安园坚持“百姓园博”的理念,以永久性建筑为主,未来可灵活转化为展览、茶室、轻餐饮等服务空间。例如“霓裳阁”是封闭空间,未来就有望变身市民茶室,实现功能延续。
在植物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地域适应性和文化象征的结合。起初,设计团队计划引入西安市树国槐,后考虑到国槐抗涝能力较差,改为形似意合的香樟,衔接起温州本地树种与西安城市形象;杜鹃花也将得到应用,它既是唐代园林常用植物,也是温州的乡土植物,正好在西安园中承载两地共鸣的文化表达。芙蓉湖更采用“雨水收集—净化—循环”水下森林生态水池技术,实现水体自净。并且通过微地形调整、盲沟设置、种植池抬高等方式,解决积水问题;材料上选用仿青石涂料铺地石、人造仿景石、露骨料透水铺装、再生材料青砖等环保材料。
科技并非与古意相斥。在“曲水流觞”的意境背后,是水下森林生态水景;在诗意园林的表层之下,是精准高效的设备运维和科学的土木工程。正是通过这种技术与美学的双重融合,西安园才真正实现了“以今人之技,致古人之境”的构想。
最终,市民游客将以“君王视角”体验园林之美:在沉香榭赏荷、在梨园乐台赏花、在朝仪殿观湖览山、在比翼桥留下爱情印记、在宜春苑参与互动游戏……还有唐服打卡、非遗展演等等活动值得期待。
历届园博会中的西安园
1.2015年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面积约3200平方米。西安展园主题为“长安印迹,丝路之旅”,采用现代造园手法,以大雁塔微缩景观为主景,展示古都长安在科技、宗教和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获评“室外展园金奖”和“优质工程优秀奖”。
2.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西安园占地面积约2480平方米。展园以“城园戏韵”为主题,围绕“秦韵、秦地、秦声、秦人”四大主题,以秦腔戏曲话百姓生活,展示西安地域文化特色,获评“最佳城市展园”“最佳技术创新城市展园”和“优秀植物专项城市展园”。
来源:温州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