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入伏的夏天,再度热热热热麻了!
今年夏天,热浪滔滔更胜往昔,中国变成了一座大火炉,刚刚过去的台风“韦帕”,让东南各地降水猛烈,化身烧烤焖炉,华北大地则阳光分外明媚,屁股能被共享单车车座烤熟。就连以高纬度、低气温而为傲的东三省,买空调的人也排起了长队……
然而在大西北,正有这么一座夏季均温仅仅17-19℃的高原之城西宁。西宁,被誉为“中国夏都”,在最热的七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也不过在25℃左右徘徊,温度一突破30℃,就要响起高温预警了!
暴雨后清清爽爽的西宁市区。 图/视觉中国
你也许对西宁在哪里感到陌生,但你一定知道青海湖。青海省省会西宁,正是大多数人来西北,去青海湖的必经之路。但西宁又远不止是一处简单的中转站。这里有一面良田千顷、一面草原浩荡的日月山,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众多民族的艺术精粹,有驱散夏日夜晚寒意的碳水与牛羊盛宴……西北式清爽、豪迈、多彩的夏天,尽在西宁!
参加音乐节、爽吃夜市, 在西宁游玩,一切皆有可能。 上图/视觉中国 下图摄影/梁琳东
-01-
三伏天?西宁人不相信夏天
如果你要问一个西宁人夏天怎么过。他会告诉你。我们有着“无酷暑、无蚊子、无空调”的“三无”夏天。
雪山之下的西宁地标浦宁之珠多功能观光塔。 摄影/马生福
平均海拔2261米,是西宁作为“中国夏都”的底气。西宁白天干爽,晚上凉爽,昼夜温差达10℃以上,若是按照气象学上对“夏季”的定义(连续5天平均气温≥22℃),西宁,更可以说是一座“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城市了。对于年平均气温5.5℃的西宁来说,夏天,反而成了一年难得的温暖时刻,也正是西宁人出门“踏青”的好日子。
西宁地形区位示意图。 制图/夜鸣蝉
每逢夏日,西宁入山的乡间公路便会遇见堵车盛况。西宁人开着小车带着锅,进入一处处深山老林,开始自己独特的避暑活动——浪山。浪,是当地方言“出去玩”的意思,人们在山间野营、野炊,兴致来时,也可“漫”(唱)一首高亢绵长的花儿(一种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的民歌),仿佛是上古时期,高原牧民行于天地之间的遗风。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 午后时光,村民在“花海”一角弹奏乐器。 图/视觉中国
西宁周边群山环绕,每一个西宁人,都有自己的浪山名单。大黑沟的沟底幽深狭长,有众多适合野炊的营地;娘娘山草场连绵起伏、偶尔还能遇见“花儿”盛会;鹞子沟里云杉接天,最适合林间徒步;要是想最大程度体验浪山的层次感,莫过于来到群加国家森林公园,雪山之下,林海、草原、杜鹃花依次铺陈开来,那可真是夏日风光一“浪”接着一“浪”。
上图:湟源大黑沟露营地。 下图:夏日的拉脊山清晨牧民, 摄影/杨司煜、马生福
作为西北大环线上的明珠,西宁正是打开青海避暑旅程的重要起点。譬如,西宁野生动物园,以对高原珍稀动物的繁育救护而闻名,在这里,“雪域精灵”雪豹等珍稀动物可以一次看够,正是西宁独一无二的“高冷”名片。日月山,则是行走于西北大环线进入青海的“开胃菜”。 这座山因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摔碎了可以看到故土的日月宝镜的传说而得名,当你开车经过日月山,便能看到东侧田园繁茂;西侧塞外风光的农耕与游牧交错的风景。
俯瞰日月山。 图/视觉中国
若是在六月来到日月山,甚至可能需要穿薄羽绒服,才能抵挡寒意。站在山峦之上,看夏日的经幡吹拂成彩色的风,遥望远处峰峦迭起,你便能领略到何为大西北的天地辽阔,广袤壮远。
五彩经幡起伏,是日月山的代表景观。 摄影/乔佳伟
浪完一座座西宁的山,便可进一步探访青海的夏日。若你一路北行,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下称“海北州”),七月当下,既能游赏开得正为炽烈的门源油菜花海,又能看见祁连山的 “雪顶”,说不定还能体验一把“夏日飘雪”的刺激。若是自西宁一路向西过日月山,青藏高原的大地上,则有青海湖、茶卡盐湖等一处处湖泊如同大地之镜,映照出青海“半边人间半边仙”的魅力。
西宁,正是体验青海乃至大西北夏日精彩的开篇之地!
七月从西宁出发越过达坂山, 可去隔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游赏油菜花田。 图/视觉中国
-02-
在西宁,吃穿“高能”的青海风味!
西宁夏日昼夜温差动辄10℃以上,有时候晚上甚至得盖着棉被才能入睡。高寒气候,兼之游牧与农耕交错的特色,让西宁的饮食注重高能量,大碗吃面,大口吃馍,大份吃肉,尤为扎实、顶饱。
西宁特色美食烤羊腱。 摄影/马海龙
夏日消暑,莫过于一碗清清爽爽的甜品。西宁,正是独特的西北甜品之乡。早市上的明星,莫过于刚刚做出来按碗开卖的酸奶,一碗不过三五块钱,其最大的特色,便是碗面上覆了一层薄薄菜籽油的奶皮子,令其色泽格外黄亮诱人,口感更为滑嫩,一口下去,心都要化在19℃的夏天里。
来到西宁,可切莫错过这种“黄金奶盖”酸奶。 摄影/李松哲
夜市上的甜品更是竞相争锋。最常见的,是一臂宽的大盆里一盆一盆盛着的甜醅,不同于甘肃甜醅子与宁夏酒麸子常用的小麦与玉麦(莜麦),西宁甜醅,多使用耐寒、高产早熟的青稞(高原大麦),吃起来颗粒感十足。舀一勺甜醅,再浇一大勺凉水,一口下去,麦香分明,糖水甘甜,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醇厚酒香,真是给人喝美了。牛奶鸡蛋醪糟是甜品之王,除去字面上的老三样,还汇聚了新疆坚果,果干、甘肃玫瑰、宁夏枸杞,成为汇聚西北风物的集大成者。
西宁是西北甜品的重要窗口。 左图:甜醅,摄影/严肃 右图:牛奶鸡蛋醪糟,图/图虫·创意,摄影/一任平生
这一套“高原甜品组合拳”,不过是西宁美食的开头戏。一大锅羊肋巴“低温慢煮”,切成层层叠叠,香软滑嫩的“白条”;炒熟的青稞磨成粉,拌上奶茶、酥油、曲拉(奶疙瘩)、糖,捏成酸脆、甜润的糌粑;一碗红亮、香醇、解腻的“熬”茶最适合佐餐,这便是西宁人吃起来“稳当滴很”的一顿美美大餐。
羊肋排是西宁的经典美食。 图/视觉中国
都说碳水炸弹配鲜美牛羊是西北人的饮食名片。西宁人尤其把这张名片的硬核开发到了极致。
炕锅羊排,西宁最具特色的羊肉吃法。 摄影/马海龙
就说西宁面食,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狗浇尿”,别看这种烙饼名字粗俗,吃起来却是别样美味。胡麻油、青稞粉、香豆粉,三大来自高原的特色食材,造就了其口感的甜香与柔韧。又如西宁早餐霸主羊肠面(抓面),浇头是灌入豆面,切片煎炸好的羊肠,碳水摞碳水,一碗顶一天。至于酿皮、炒炮仗等常见的西北特色面食,在西宁也加量加粗,更显高寒地带饮食的厚重。
西宁碳水花样多元。 左图:西宁最为日常的尕面片; 右图,以辣子调味的酿皮。 摄影/杨司煜、仁青才旦
最重量级的西宁美食,还得属羊肉。羊排,不止满足于水煮,更可以用焖、煮、煸等复合技法,做出一锅出了西宁就吃不到的炕锅羊排,就连小小羊蹄,也能在夜市里开成摊,码成山,黄焖胡辣、碳烤慢卤,十八般风味样样俱全。在西宁,大块羊肉管够, “三伏天吃羊肉”,正是西北人独一份的豪迈!
下南关街市场藏着西宁的人间烟火气。 摄影/梁琳东
-03-
大西北的多彩浪漫,尽在西宁
87年前,有一位年轻的音乐人王洛宾在西北大地采风,他在西宁广寻民歌艺人,又想起了前往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藏族人家的历程,后来,他挥笔写下了一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中国歌曲之一。它采用了哈萨克族与藏族民歌曲调,其元素之融会贯通,成为了西宁乃至西北人文魅力交汇的缩影。
扎麻隆凤凰山, 这里流传着西王母的传说故事。 图/视觉中国
西宁,作为青海省东部的门户,向来是枢纽之地,从秦汉时期湟水河流域的羌族部落所在地,到名将霍去病修建的军事据点“西平亭”, 宋时取“西陲安宁”之意的西宁州……过往数千年,八方民族在湟水河谷交流、融合,也造就了西宁的多彩。
塔尔寺的夏日特色藏戏表演。 摄影/李小糖
西宁最著名的文化地标,莫过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塔儿寺”(即塔尔寺)。藏传佛教的诸多派别中,格鲁派的影响极大,拉萨三大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均为格鲁派弟子兴建。
塔尔寺全景。 摄影/王新康
经历数百年岁月,塔尔寺成为了一座恢宏壮丽的佛教艺术丛林,这里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尤其是酥油花,一架酥油花,便是一处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以百计数,花鸟鱼虫无所不备的方寸世界,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塔尔寺酥油花。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 摄影/马海龙、王寰
除了塔尔寺,西宁亦有诸多文化奇观。青海省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彩陶藏品,见证了作家张承志所写的“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里,则有一幅全长618米、重约1吨多的“世界最长唐卡”,描绘着藏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想象。至于东关清真大寺之恢宏壮丽、丹噶尔古城之威严肃正、北禅寺之绝壁奇险,都是西宁作为西北人文交汇处的精彩一瞬。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中的“世界最长唐卡”。 上图为部分唐卡展示。 图/视觉中国
在这个炎炎夏季,来西宁“浪一浪”吧,行走山川,爽吃牛羊,听一首悠扬的花儿,感受这西北大地的浩荡快意,山高水长。
来西宁,感受爽爽夏天。 摄影/梁琳东
文 | 苹果
设计|九阳
图片编辑|=G
封图 | 梁琳东
首图 | 视觉中国
鸣谢: 西宁晚报 摄影/黎晓刚 马海龙 杨司煜 闫鸿
参考资料
《中国地域文化概览·青海卷》中华书局
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歌的产生经过》
《河湟民间文学集·第一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