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不再只是高冷的藏品展厅,便能引爆跨越地域的文化奔赴。自2023年淄博走红以来,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以下简称陶琉馆)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600万人次,成为人们到淄博必打卡的文化地标。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该馆客流量再创新高,截至目前已达1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单日最高客流达3.8万人次,全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次,稳居全国高热度博物馆行列。
从门可罗雀到顶流打卡地,这里何以成为城市文化出海的重要引擎?记者了解到,陶琉馆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展览品质,通过数字化赋能、系统化重构等举措,让绚丽的陶琉文化走出展柜,最终让淄博陶琉的魅力跨越山海,吸引全球目光。
“博物馆一头连着藏品,一头连着群众。做一名合格的‘文化摆渡人’,让淄博的陶琉文化能够吸引、影响更多的人,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淄博市博物总馆党委书记、馆长,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馆长侯本兵表示。
展览圈粉,助力地域文化走向世界
7月21日,来自河北的钟女士第二次到陶琉馆打卡。“‘五一’期间我来过一次,可那时人很多,没看完整,这次专程来补上。”
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石。2019年1月4日新馆开馆运营以来,陶琉馆立足陶琉主赛道,以“人们想看到什么样的展览”为出发点,激发人们的观展热情。
光影交汇,琉璃幻化。在陶琉馆四楼“浴火芳华——淄博琉璃灯工艺术展”展厅中,明亮的灯光打在一个个绚丽的琉璃展品上,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效果,凸显了琉璃展品的美和意境。
“太美了!展览从展品选择到场景打造,再到灯光的运用,都让人惊艳,不愧为国家一级馆的策展水准。”济南游客刘先生赞不绝口。
陶琉馆的原创展览“浴火芳华——淄博琉璃灯工艺术展”开幕即成顶流。自今年1月份开展以来,展览已吸引130多万游客参观打卡,小红书、抖音平台浏览量、点赞量超过百万,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团队纳入展览计划。
6月10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日接待观众过万人、日文创营收过万元,“淄博琉璃”话题更是引爆全网,参与人次超7000万,成为博物馆推动地域文化出圈的生动实践。
陶琉文化出海,不仅有利于展示城市形象,也有利于琉璃技艺的传承发展。
“喜欢上灯工琉璃技艺,源自它能制作出美丽的花,这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对它古老、刻板的印象。”1995年出生的灯工琉璃传承人刘媛,作为淄博年轻的琉璃工匠代表,其《灵蛇蝴蝶冠》《永恒》《满堂花醉》等作品入选了陶琉馆的灯工琉璃艺术展。
“陶琉馆为我提供了一个对外展示作品的平台。当看到很多人在网络上晒出我的作品时,我感到很开心也很荣幸。”更让刘媛惊喜的是,她有7件作品入选“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其中作品《破茧》通过琉璃编织的茧和蝴蝶,表达了年轻人在成长中的挣扎,引发了众多参观者的共鸣。
“从作品进陶琉馆,再到进国博,我感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琉璃,喜欢琉璃。这说明琉璃技艺从来都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它需要现代化的创造、创新。我对这一行业充满信心。”刘媛表示。
从陶琉馆“走出去”的不仅是琉璃展。2023年底,为展示淄博当代陶艺风采,该馆举办了“有龙则灵——淄博软陶艺术展”。展览中,憨态可掬的“龙龖龘”迅速出圈,叩响了千年陶琉文化的回音。
今年5月,该馆又上新“泥好ㆍ新生代——软陶艺术回归展”,不仅有黑神话悟空、哪吒等流行主题的作品,还充满了二次元和赛博朋克风。这场传统与现代审美碰撞的指间文化盛宴,让更多的“Z世代”沉浸其中,驻足欣赏。
开放的博物馆不仅要让文化走出去,还要将文化引进来。陶琉馆运用市场机制,精选展览,举办了“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蔚蓝秘境——海洋生物标本展”等特色展览。今年上半年,陶琉馆策划推出各类展览9个,实现了展览办一个出圈一个、开展就是顶流的目标,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参观打卡。
科技赋能,推动博物馆数字化提升
博物馆,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在数字科技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VR等技术,进行超越时间、地域、身份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你好,欢迎来到古蜀国。”在陶琉馆“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上,当你带上设备的一刹那,便立刻进入古蜀国的数字世界中。在这里,你可以跟着一个小小的青铜人,一步步去探索三星堆文明,看到高大的一号神树、古老的金杖和盛大的祭祀场面等。
“我之前去过三星堆博物馆,那些形状各异的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黄金面具等文物让人印象深刻,非常震撼,但就是感觉离我们很遥远。有了VR体验就不一样了,情感上容易引发共鸣。”带孩子体验完VR项目的市民刘先生表示。
作为陶琉馆重点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也是推动数字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每逢节假日,展厅门口常常排满等待体验的游客。
科技赋能的文化浪潮,活力涌动的参观热情,让陶琉馆的策展团队看到了人们对“博物馆+科技”的现代观展需求。
为了给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更丰富、更具互动性的文化体验,该馆立足高标准、快节奏,打造了VR行浸式剧场,并不定期更换不同主题的新剧目。“以前来博物馆是看展品,现在通过VR技术我们可以进入到历史场景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非常有意思。”大学生周静宜排队等待体验《永远的盛唐》剧目时,满怀期待地对记者说。
与全部虚拟的数字展览不同,“蔚蓝秘境——海洋生物标本展”带给人们的是另外一种观展体验。展览在传统标本展示的基础上,融入AR互动、裸眼3D等前沿科技,营造出跨越亿年时空的深海秘境。当绚丽的动态灯光精准复现水母优雅的漂浮姿态,空灵的鲸类鸣叫配合巨型幕布上缓缓升腾的气泡,光影交织的“虚拟海洋”引发了观众的阵阵赞叹。
此外,陶琉馆还量身定制了“女娲补天·幻境琉光”专属VR展,开发运营“幻境陶琉”首个沉浸式数字光影展等,让市民游客在数字光影中深入体会琉璃艺术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在展览展示体验方式的创新推动下,陶琉馆的消费业态和社会教育活动也不断完善。
秉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陶琉馆构建起集文化传承、科普教育、艺术体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社教研学平台,陶艺研学场地也在加紧建设中。目前,该馆携手全国41家博物馆加入中央社会工作部“蒲公英服务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培训110名青少年志愿者;“陶风琉韵”系列课堂已形成“走进陶瓷琉璃的奇妙世界”精品研学、“博物馆之城”文化探索、“陶风琉韵”志愿者培训等九大核心研学课程。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70多场次,“陶风琉韵”系列社教课堂获评全省博物馆社会教育十大优秀案例。
盘活资源,激发文旅消费新动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陶琉馆的穹顶,整座建筑像被点燃的古老窑炉,蕴含着陶琉文化传承千年的火种。如今,这座城市文化会客厅正因一场空间革新而焕发新生。
以前,陶琉馆楼下负一层的空间闲置,跟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展厅相比,显得“寂寥”许多。
“盘活陶琉馆负一层空间,打造‘陶璃地心补给站’,实现系统化重构,是我们今年一项重要的工作。这对于丰富馆内消费业态,缓解客流压力,促进文旅消费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侯本兵说。
7月21日上午11点,记者在“陶璃地心补给站”看到,这里汇集了众多游客。3000平方米的空间里,VR体验、主题文创、休闲休憩、饮品简餐、互动DIY等分布其中,处处都有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个曾经沉睡的空间,终于和陶琉文化一起,真正“热”了起来。
在主题文创区,游客们正在认真挑选带有淄博元素的冰箱贴、茶具、琉璃摆件等文创产品;互动DIY区域则考验人们的动手能力。
“以前带孩子来逛陶琉馆,由于没地方吃饭,就算没逛完,到了吃饭的时间也得走。现在,在这里可以休闲、娱乐、购物和进餐。”在饮品简餐区,正准备点餐的王先生对改造后的环境赞不绝口。
馆内消费业态的创新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博物馆功能的完善,更是参观体验的质变。
在休闲休憩区,特色茶点搭配文化氛围,让游客尽享“慢游”的惬意;备受欢迎的VR体验区,则为游客打开了时空界限的大门,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奇妙体验。
这种“展、玩、食、购、娱”一体化的空间设计,彻底改变了博物馆“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让原本静态的文化展示“活”了起来,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体验感与舒适度也显著提升。
“陶琉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是低水平的兜底服务,还要贴合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成为激发全市文旅活力和消费潜力的‘金招牌’。”侯本兵表示,今年上半年,该馆体验项目累计实现总营收237万元,文创和旅游产品实现总营收1210万元,其中,“陶璃地心补给站”建成后,运营首月实现营收80万元。
从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不断打磨,不断创新,是陶琉馆赢得大流量的密码。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头雁,陶琉馆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文化渗透进人们的体验中,孕育着淄博陶琉文化无限可能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