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当宝马工厂的准考证免票政策在夏日激起热浪,当铁锚1956文创园的旧钢梁在时代风烟中重焕生机,我们不禁要问:轰鸣的厂房车间何以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当“厂区”变成“景区”,辽宁正把最深厚的工业“家底”变成最潮的文旅“爆款”。此时,有人发出疑问,当刻板印象中的油污车间变身网红打卡景点,难不成是工厂“抢”了文旅的流量?实则不然,这恰恰是工业硬实力与文旅新思维深度融合的盛大交响,是工业与文旅相互碰撞出的新晋“流量担当”。如今,当年轻一代在铁锚1956文创园触摸历史纹理,在老龙口文化园品味时光流转,一批批旧厂房“变身”文艺新地标,车间流水线成为文旅风景线,工业遗产便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图腾的升华,辽宁厚重的工业遗存,似乎也寻到了面向大众的动人表达,这种基于真实历史的共情,正是“工厂游”独特且深沉的生命力所在。
推开“工厂游”这扇窗,游客所见的不仅是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的壮阔叙事,更是今日“辽宁智造”追赶狂奔的矫健身影。辽宁星罗棋布的工业“活化石”,本身就是一部可触可感的“立体工业史”。当机械臂的精确律动转化为游客眼中的科技之舞,当尘封的生产档案被创意点亮为沉浸式故事,“工厂游”便超越了单调的生产展示,巧妙地链接起“智”造前沿的震撼、百年匠心的温度、艺术再生的活力,将不同文化形态、文旅业态“串”起道道风景、酿出阵阵新香,让省内外游客在“硬核”场景中汲取独特“情绪价值”。而这,正是辽宁文体旅产业在打破边界后催生的“化学反应”,也恰是辽宁文体旅版图上最不可替代的“增味剂”。
1905文化创意园
从“厂区”到“景区”的蝶变,是硬核工业与柔性体验的握手言欢,期待更多工厂敞开大门,让工业灵魂在文旅新生中持续澎湃;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工业遗迹不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承载城市心跳的活态史诗。
(辽宁日报记者 张艺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