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户部巷,是一个本地人连绕路都不会去,但外地游客争相去打卡美食的地方。
你可能会说,你说的是不是过于夸张了些?
你所不知道的是:「户部巷的热干面,贵得离谱,难吃要命!」这句话成了武汉旅游的「新梗」。
去年,我带一个外地朋友去了一趟粮道街——同样是吃热干面,户部巷8块的像喂zhu,赵师傅5块的能让他连汤都喝干净。这差距,根本不是黑,是赤裸裸的现实!
一、为什么本地人几乎不去户部巷呢?
原因一、租金过高,把「良心」逼成了「黑心」
户部巷的铺子有多贵?我表哥前两年想在那开家豆皮店,打听下来吓一跳:10平米的位置,月租1万2,还得交3万押金。算下来每天光房租就400块,卖一份豆皮赚5块,得卖80份才能不赔本。
「用黄陂糯米?进价4块一斤,蒸出来卖12块一份都赚不到钱!」表哥最后选了汉阳玫瑰街,月租3000块,用的都是正经食材,「我这豆皮,糯米泡6小时,鲜肉用的是新农猪腿肉,街坊吃了三年都没腻。」
说白了,就是说户部巷的租金成本极高,对于商家来说:不得不提高价格(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甚至被迫转行利润更高的网红食品,如烧烤、鱿鱼等,传统汉味小吃逐渐消失。
对于这些,外地游客在来之前,大概率并不知晓,或者即便知道,也愿意抱着来都来了去看看的心态。
原因二:「一锤子买卖」套路深,味道能好才怪
在户部巷做生意,就没打算做回头客。我亲眼见过有老板把「蔡甸藕汤」换成「洪湖藕汤」,就因为洪湖藕名气大,反正游客也分不清。
更绝的是卖糊汤粉的,居然用超市买的鱼罐头当汤底,撒把胡椒就敢喊「老武汉味道」。
我了解了下,说是武汉人吃糊汤粉,讲究「鲜、稠、香」,鱼得是当天现杀的小鲫鱼,熬汤时要加荆沙豆瓣酱去腥。
粮道街的王师傅每天凌晨3点起床杀鱼,「汤熬不够6小时,我自己都咽不下去。」这种功夫,户部巷的商家才懒得下——反正游客吃完拍个照就走,谁会较真?
还有那些「网红小吃」,长沙大香肠、大连铁板鱿鱼,在户部巷比武汉本地小吃还多。上次碰到个东北游客吐槽:「我来武汉吃的居然是东北烤冷面,这不扯吗?」
原因三、商业化过重,美食街变为商业街

户部巷,早已从原本的汉味早点街转变为以游客为导向的商业街,同质化严重,缺乏本地特色。
徐嫂糊汤粉、谢氏面窝等老字号被网红食品取代,本地居民失去了原有的认同感。
原因四、历史变迁,原有的美食氛围被破坏

实际上,户部巷原本是居民小巷,因旅游开发导致本地人搬离,原有的美食氛围被破坏。虽然政府曾尝试改造,但效果不佳,商户准入门槛低,管理不善。
原因五:「老字号」早就跑路了,剩下的都是「冒牌货」
老武汉都知道,真正的户部巷老字号,早就被高租金逼走了。徐嫂糊汤粉搬到了中华路,谢氏面窝在大成路过早摊,连四季美汤包,都把旗舰店开在了江汉路。
现在户部巷里所谓的「老字号」,多半是「碰瓷」的。有家「老谦记豆丝」,老板连豆丝要掺绿豆浆都不知道,用纯大米做出来硬得像纸板。
二、本地人有「美食雷达」,根本不上当
有一说一,武汉不缺美食,本地替代选择那可就太多了:比如粮道街、山海关路、天声街等菜场或街道保留了更多传统美食,价格实惠,口味正宗,成为本地人的首选。例如,粮道街的赵师傅油饼包烧麦、山海关路的汪记鲜鱼糊汤粉等。
三、户部巷若想赢得本地人与外地人的青睐,还有戏吗?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夏增民一针见血:「户部巷的问题不是缺美食,是缺良心。」要想找回老武汉的味道,至少需要三剂猛药:
1. 租金管制
参考成都宽窄巷子的「租金补贴+品质考核」模式,对传统小吃店给予租金减免,要求使用本地食材、传承老手艺。
2. 商户准入:
实行「汉味认证」制度,同类小吃不超过两家,禁止全国连锁品牌入驻,让真正的老字号回归。
3. 文化赋能
把户部巷与黄鹤楼、昙华林打包成「武昌文化圈」,推出「汉味美食研学游」,让游客在吃热干面时,也能听到芝麻酱的百年故事。
四、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城市都有一个在全国来说都很有名的美食街,但是通常来说,味道与价格都不咋招本地人待见,户部巷便是典型。
所以啊,真相残酷又现实。在这里呢,建议来武汉旅游的朋友,不用刻意去户部巷。真想吃地道汉味,就往老菜场、老街巷钻——看到穿睡衣拖鞋的本地人扎堆的地方,进去准没错。毕竟武汉人的嘴,比很多网红推荐都靠谱!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武汉本地人几乎不去户部巷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武汉户部巷# #户部巷# #武汉旅游# #武汉旅游攻略## #武汉旅游美食## #武汉旅游美食打卡##武汉粮道街# #头条带你游武汉# #夏日生活打卡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