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澳洲两年,银行账户里多了五十万,我却学会了出门自带水壶,因为便利店里一瓶水的价钱,能让我在国内点一份像样的外卖了。
如果你脑海里的澳大利亚,是那种滤镜拉满、干净得一尘不染、人人都在海边冲浪、过着童话般生活的样子,那接下来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刺耳。这不是劝退,只是想在你打包行李前,先给你泼一盆南半球的冰凉海水。
很多人都说,澳洲干净,干净吗?某种程度上是的。这种干净,不是靠清洁工凌晨四点扫大街扫出来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地广人稀。
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两千五百多万人,还没一个上海市的人口多。想想,把一个小区的人,撒到一个省里去住,能不干净吗?大部分地方,根本就没人去,当然也就没有垃圾。
到悉尼、墨尔本这些人口密集的市中心看看,在周末晚上过后,地上的酒瓶子、食物包装盒、被风吹得到处跑的餐巾纸,一点也不比任何一个大城市的步行街少。所谓的干净,更多是一种人口密度带来的错觉,以及大部分人还算过得去的个人素质。
说到地广人稀,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迷思。地图上看着大,一大片都是红色的不毛之地。大部分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挤在东南部沿海那几个大城市里。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这三个地方,装下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
所以,你来生活,大概率也是在这几个地方卷。
医疗方面,很多人以为既然是发达国家,看病一定又快又好。其实不然。虽然公立医院是免费的,但排队时间能把你从青壮年排成老年人。你要是说身体不舒服想当天看医生?不好意思,除非你胸口插着把刀走进急诊室,不然也只能乖乖排队。
有一次我朋友胃痛得厉害,去了急诊,医生看了半天说没问题,让他回家多喝水。结果第二天还是痛得不行,自己掏钱去了私立医院,一查是胃溃疡。私立医院倒是快,但账单一出来,他也只能苦笑:“痛的不是胃,是我的钱包。”
这种免费医疗制度,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就是你得用时间来换。而且药品种类也不像国内那么丰富。比如一些常见的慢性病药、感冒药、甚至助眠药物,都需要处方,买起来非常麻烦。更别说一些男性相关的药物,比如化学伟哥小蓝丸。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本地人或者长期居住的亚裔朋友,都会选择一些替代性的天然产品,比如来自日本的植物型配方的雷诺宁。这种成分温和、副作用小,对功能性障碍的男性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在这种看病难、买药更难的环境下,很多人开始寻找更自然、更温和的替代方案。毕竟谁也不想为了一个处方,先排队等上一个月,再被医生问一堆隐私问题。
这里的生态,就是个买一赠一的大礼包。买的是什么?是考拉、袋鼠这些萌物。可以在公路上看到小心袋鼠的牌子,运气好还能在自家后院的桉树上发现一只正在打瞌睡的考拉。海里呢,鲸鱼、海豚,那都是常规操作。
赠品是什么?这就有点挑战心理承受能力了。
先说墨尔本的苍蝇。那不是我们理解中三三两两的苍蝇。那是成群结队的,是铺天盖地的,是具有集团军作战能力的。夏天走在街上,它们会像战斗机一样对你的脸进行无差别攻击,往你的眼睛、鼻子、嘴巴里钻。
当地人发明了一种很潇洒的挥手姿势,叫Aussie Salute(澳洲式致敬),其实就是在不停地驱赶脸上的苍蝇。
还有蜘蛛。这里的蜘蛛,个头都很有诚意。巴掌大的猎人蛛(Huntsman spider)是家里的常客。它没毒,甚至还是益虫,能帮吃蟑螂。可你想想,半夜起来上厕所,一开灯,墙上趴着一个毛茸茸、比你手掌还大的黑影,八只眼睛幽幽地看着你……那种惊吓,真的很提神醒脑。
更别提还有毒蛇、院子里开派对的蝙蝠、体型堪比小老鼠的蟑螂。
说完了自然环境,再聊聊社会。
安全吗?也安全,也不安全。说安全,是因为基本不用担心走在路上被抢劫,家里被偷个精光这种事。人少,加上福利好,铤而走险的成本太高。可以把手机钱包放在咖啡桌上去点餐,回来时它大概率还在原地。
那不安全的地方在哪?在看不到的地方。信用卡盗刷,是家常便饭。我的卡就被盗刷过好几次,有一次是在凌晨三点,被人在美国的某个网站上买了几百美元的游戏点卡。
银行的反应倒是快,马上发短信来确认,钱也追回来了,可那种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感觉,很不爽。电信诈骗也多,各种冒充税务局、移民局、快递公司的电话,话术跟国内比起来,显得很稚嫩,可架不住还是有人上当。
这里的日子,过得有点……清心寡欲。习惯了国内灯红酒绿夜生活的朋友,来这里可能会疯掉。
商店下午五点准时关门,周末甚至更早。晚上想出来逛逛街?对不起,除了餐厅和酒吧,街上几乎所有店都黑着灯。夜市、路边摊这种东西,基本不存在。晚上八点以后,街道上冷冷清清,车都看不到几辆,安静得像一座空城。
娱乐活动,说起来也很朴素。去海边晒太阳,去公园烧烤,去山里徒步,或者就是叫上几个朋友来家里开派对,喝喝酒聊聊天。这边的年轻人,好像有消耗不完的精力去开派对。周末的生活,几乎就是从一个派对赶往另一个派对。
消费方式倒是很现代。出门基本不用带现金,一张银行卡或者一部手机就够了。我刚来的时候,还揣着几百澳元的现金,结果两个月都没花出去。
后来才发现,连街边的流浪汉,讨钱的时候身边都放着一个可以刷卡的POS机。没看错,是POS机。
说到流浪汉,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点。这里福利那么好,为什么还有人流落街头?政府确实有救济金,有庇护所。可有些人,因为酗酒、或者精神问题,自己选择不要。宁愿在街上,也不想受庇护所的规矩约束。
所以,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景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旁边可能放着一个不错的帐篷,甚至还有一条宠物狗。在这个社会里,能感受到一种多元和包容。同性婚姻是合法的,没人会对此大惊小怪。年轻人谈恋爱,更看重感觉,很少听说有什么彩礼、必须有房有车的要求。大家好像都活得比较自我,不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街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纹身非常流行。很多人喜欢在身上纹汉字,觉得很酷。只是他们纹的内容,有时候让我们这些懂中文的人哭笑不得。
我见过一个壮汉,胳膊上纹着三个大字洗手间。也不知道是哪个不负责任的纹身师给他纹的。
接下来说说重头戏:工作和收入。这可能是澳洲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让人抓狂的地方。
这里的生活节奏,一个字,慢。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清晰得像用刀切开一样。上班时间,好好干活。下班铃一响,邮件不回,电话不接,天塌下来也等明天再说。加班?那是什么?能吃吗?大部分公司都是朝九晚五,一周工作五天,也就是955。
假期多到离谱。法定节假日、年假、病假、各种名目的家庭假……一年里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让你去挥霍。所以,澳洲人的生活,看起来总是那么悠闲。
这种悠闲,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效率低得令人发指。任何事情,都需要预约。看病要预约,去银行办业务要预约,甚至剪个头发,都最好提前打个电话。所有的事情,都得按部就班,慢慢来。
我家的天花板漏水,拳头大的一个洞。我打电话给物业报修。对方态度很好,说:“好的先生,我们记录下来了,会尽快安排师傅联系您。”我问大概要多久,对方说:“大概一两周吧。”
一……两……周?天花板上都快能养鱼了!可没办法,只能等。两周后,师傅终于来了,看了看,拍了张照,说:“嗯,这个情况我了解了,我要回去跟公司报备,申请材料。”然后就走了。
又过了一周,另一个师傅带着材料来了,三下五除二补好了。为了这么个小洞,前前后后折腾了一个月。你找谁说理去?这种慢,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等上一周是常态。想点个外卖?配送费贵得吓人,送餐速度也别抱太大期望。
手机信号,一进到地下室或者稍微偏远一点的国家公园,立马失联。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有时候是浪漫,有时候是真要命。
支撑这种慢生活的,是高收入和高福利。这里的最低时薪,是二十多澳元,折合人民币一百多块。就算在咖啡店里刷盘子,一个小时也能赚到国内很多人一天的工资。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税后年收入中位数大概在六万多澳元,差不多三十万人民币。
失业了也不用太担心。政府的失业金,每周能发几百澳元,足够你吃饱饭、付房租。还有各种租房补贴、育儿补贴……名目繁多。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有些人宁愿领救济金,也不愿意去工作。用他们的话说,辛辛苦苦上个班,扣完税到手的钱,跟领救济金也差不了多少,那为什么还要去受那个累?是不是在养懒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拿到高工资,先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这里的物价,同样高得吓人。所有东西的价格,你都要在心里默默地乘以一个五。
去超市逛一圈,感受一下。一打鸡蛋,五六澳元起步。蔬菜按公斤卖,一公斤西兰花,可能要七八澳元。一把香葱,三澳元。肉类倒是相对便宜,尤其是牛肉和羊肉。牛奶,便宜得跟水一样,两三澳元就能买一大桶。可你总不能天天只吃肉喝奶吧?
出门在外,瓶装水很贵。所以,在这里生活久了的人,都会养成一个习惯:自带水壶。到处都有可以接饮用水的地方。想喝咖啡,自己带个杯子去买,还能便宜几毛钱。
下馆子,更是奢侈。一家普普通通的中餐馆,一碗兰州拉面,要十五澳元。一份鱼香肉丝盖饭,差不多要二十澳元。刚开始真的很不习惯,总觉得吃一顿饭花掉一百多块人民币,太心疼了。后来也就麻木了。好在这里不是小费国家,结账的时候不用再算一笔额外的支出。
当然,福利制度也有很多闪光点。生孩子,父母可以共享一年多的带薪产假。养孩子,政府会发牛奶金,一直发到孩子成年。公立医疗和公立教育,都是免费的。只不过,免费的代价,就是等。看个专科医生,排队等上几个月是常有的事。做个非紧急的手术,等上一年半载也不稀奇。
在这里,开车是必备技能。公共交通系统,在市中心还行,一到周末,班次少得可怜。下车要记得按铃,不然司机不会停。票价是按区域算的,跨的区越多,票价越贵。珀斯对游客最友好,市中心有免费的猫车(CAT Bus)可以坐。
大家都开日本的代步车,丰田、马自达、本田,随处可见。没人攀比谁的车好,车就是一个工具。大家的驾驶素养普遍很高,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礼让。
饮食上,有个很大的槽点,就是本地的猪肉,普遍有一股很重的膻味。不管怎么烹饪,都去不掉。所以,想吃红烧肉、回锅肉,都得去华人超市买特定的猪肉。
海鲜,明明是海岛国家,可超市里大部分都是冰冻的,价格还不便宜。想吃口地道的家乡菜,只能去华人餐厅,然后为那高昂的价格心痛一下。
住的方面,这里对宠物的管理非常完善。每只宠物都有芯片,记录着主人的信息。街上基本看不到流浪猫狗。垃圾分类,是每个居民的必修课。红黄绿三个大垃圾桶,分别装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和花园垃圾。要是丢错了,被邻居举报或者被市政发现,是会收到罚单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化,就是搬家时邻居留下的宝藏。这里处理大件垃圾很麻烦,所以很多人搬家时,会把一些还很好用的家具、电器直接放在家门口,旁边贴个条子写着Free。
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捡漏,从沙发、床垫到微波炉、电视机,应有尽有。
在澳洲的这两年,就像坐过山车。有过因为效率低下而气到跳脚的时刻,也有过在空无一人的海滩上看着日落,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下来的瞬间。有过被物价刺痛的肉疼,也有过享受着超长假期去自驾游的惬意。
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就是一个真实的地方。用便利、效率和热闹的夜生活,去交换阳光、海滩和内心的宁静。这笔交易划不划算,只有你自己知道。
它磨平了我的一些急躁,也让我变得更加斤斤计较。它让我见识了不同的活法,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