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翻看刘耀东的《疚庼日记》,看到一段文字:
“乐清蒋叔南于前日由青田来游。昨晨陪登观稼亭及启后亭,少坐,午后至夏山谒先文成墓。今晨襥被拟陪其观百丈飞瀑,随诣圣泉洞宿。乃正欲出门,而大雨如倒,又不能行。”

圣泉洞全貌 郑文清提供
一连串的地名闯入眼帘,莫名地就停留在“圣泉洞”三个字上,突然就有了游玩的兴致。想着趁窗外阳光正好,挑个日子去走一走。
01
圣泉洞我是知道的,位于大峃镇龙溪村樟山自然村的后山。《文成见闻录》《文成地名志》《文成乡镇志》都有记录,翻百度,发现温州博物馆也有收录。

圣泉洞
圣泉洞是一个天然奇洞。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中,崖高30多米,宽近50米,形似狮首。神奇的是,这样坚实的石壁莫名地就生出一个大石洞,洞口坐北朝南。高3米,面阔约10米,进深8米,顶面与地面平整如削。还有更奇的,岩洞东西两角各有清泉常流,水冽味甘,久旱不涸,因名 “圣泉洞”。距洞右上方160步处另有一洞,高约5米,深3.5米,洞宽3.3米,洞口宽3米,内有青石雕刻神龛,供奉观音塑像,因称“观音洞”。

观音洞
神奇之洞也就引发神奇之事。也许是元朝后期吧,洞内就有人设了一个汤氏娘娘的香炉(传说是从敕木山汤娘娘庙飞到圣泉洞右侧的山岩上被樵者发现的),于是山上就有善男信女,烧香拜神。

圣泉洞碑记
元至正二年(1342年),有一个称天然和尚的,见此圣迹非凡,就在此开山募缘,在洞前加筑大门、隔墙,建成三间单飞檐歇山式庙宇,大门上悬“圣泉洞”匾额。明清两代不断扩建,至民国已具规模,发展为道佛一体的宗教场所、风光秀丽的观光景点,百姓前来求神拜佛,名人雅士来此观光游玩。也许在众多文人中就有刘耀东的身影。

石臼
再后来,种种原因,庙宇无人管理,日渐荒废。至1958年,房屋已十分破败,恰逢大炼钢铁,人们就砍伐树木烧炭,树木不够,就拆除庙宇,转瞬间,几座木屋夷为平地,只剩下洞前三间单檐建筑,还有几个磉石及石臼。

文成县文物保护单位圣泉洞
人们再次想起这块宝地是1973年。从那时开始,周围百姓捐资捐物,重修圣泉洞,在洞北壁设汤娘娘像,拆除洞前三间木屋,重建汤娘娘庙,在庙右侧建成陈氏娘娘庙及三圣殿,多次整修山道、补建路亭,前几年接通了通山公路,圣泉洞再一次焕发光彩。1997年秋,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在20世纪30年代修建圣泉洞的过程中,机缘巧合,与南田名士刘耀东联上了关系。

刘耀东
刘耀东(1877—1951),字祝群,号疚庼居士,又号启后亭长。文成南田人,明代诚意伯刘基第二十世裔孙,清廪贡生,曾留学日本,在民国政坛中人脉极广。
刘耀东在南田有两个姓赵的朋友,名叫赵瘦仙(赵逸)与赵筱琴,龙川人,晚清生员,当时均为南田小学教师。两人与刘耀东关系甚是密切,常聚在一起聊天、喝茶。刘耀东修建启后亭、开辟石罄洞都与两人商量。启后亭建成后,第一批接待的客人就是赵瘦仙与赵筱琴等人,那天,几个人围坐在启后亭内,“汲泉煮茗、索面下酒,至傍晚而散。”后来,几个人又经常一起散步到启后亭,“举杯邀月,吟风弄花”。1934年,赵筱琴急疾去世,刘耀东悲痛不已,离世一月后,还与南田小学的教师一起前往致奠,写诗哀悼。

《龙川人物》关于赵逸的记录

《龙川人物》关于赵逸的记录
赵瘦仙擅长绘画与雕刻艺术,曾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诚意伯庙重塑刘基像;他雕饰的一方墨砚,曾被人当成礼品送给省教育厅长许绍棣。因而刘耀东每每将绘画设计之事委托于他,启后亭的对联弄好后,就由赵瘦仙设色。刘耀东在石罄洞刻写题记后,赵瘦仙带学生上山写生。
两赵不遗余力地为修建圣泉洞服务,闲聊时也就自然而然与刘耀东讨论圣泉洞建设事宜,也常常向刘耀东索要对联题词,刘耀东也不推辞,每每应之。
民国癸酉年(1933)正月,两赵为圣泉洞向刘耀东索题楹联,刘耀东欣然应允,拟了两副:
其一:得圣之清天独厚,有泉可掬石能容。
其二:万峰俯我首,清泉盟我心。
刘耀东在日记上备注,第一联不用。而且记“又上年代赵瘦仙作一联:廓乎有容怀此石,清而不激爱斯泉”。
同年六月,刘耀东的对联制作完成,挂在圣泉洞上。赵筱琴与族人出资出力,又从山脚造路几百丈以达圣泉洞。竣工时拟刻捐资者之题名碑,碑旁设夹石。赵筱琴又向刘耀东索夹石之联。刘耀东虽觉得“碑旁夹石题联,实属罕见”,但还是满口答应,边散步边琢磨,得十六字“拾级而登,毋忘所自;乃树此石,以永厥传” 交给筱琴,同时又在日记上感叹“然此等题联终觉乏味耳。”可见刘耀东内心里是不愿为夹石题联的,实在是与赵筱琴关系密切,不好推辞。

刘耀东有关圣泉洞的记录
刘耀东还应赵筱琴之属为圣泉洞题额,拟“掬月归云”四字。但因事久久没有书写。1934年农历3月14日,突然听闻赵筱琴病重,才匆匆写就。他在日记上记:“闻筱琴病亟,恐不及再见矣,此额当为补书,以践夙诺也。”不知当年赵筱琴有见到此联否?也许此额只是“以践夙诺”,没有刻于洞口了。
刘耀东还有一个赵氏朋友叫赵彦园,龙川人,但遍读刘耀东日记也不知其身份,翻看龙川族谱也一时没找到其人。刘耀东登石圃山寻找摩崖题记,赵彦园有一同前往;刘耀东于瑞安印制《石门题咏录》,也派赵彦园前往校对,赵在瑞安待了一个多月,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刘耀东有关圣泉洞的记录
刘耀东朋友蒋叔南来南田游玩时,是1934年的农历4月,刘耀东陪蒋观赏观稼亭、启后亭,又去拜谒刘基墓,第二天本打算去游玩百丈漈,夜宿圣泉洞,但因雨而止,转去张坳观赏徐绍伟的故宅。第二天雨止,重启行程,但因农忙叫不到轿夫,刘耀东就托赵彦园相送,蒋叔南过百丈漈至圣泉洞,在圣泉洞游玩得十分高兴,当晚居住圣泉洞,第二天过七峡寺至大峃回家。在圣泉洞寄书给刘耀东(由送行李者带回),书云:“午后三时到圣泉洞,登踄颇费力,晚餐种种皆赵彦园君所备,盛情至感。”可见赵彦园对刘耀东之托,十分尽心;蒋叔南对圣泉洞之行十分满意。我还猜想,刘耀东当夜安排蒋宿圣泉洞,可见刘之前肯定有居住经历,而且感觉不错。
03
我去游圣泉洞已是5月3日,天气晴好。现在到圣泉洞很方便,有公路直通目的地。从大南线转一花线,行三五百米,转弯处,穿过“圣泉洞”碑坊,顺着通山公路弯弯曲曲一直往上,三五分钟就到圣泉洞。

圣泉洞通山公路入口牌坊

岭头碑坊
我却选择步行上山。车停在一花线路亭边,顺着山岭往上爬。山岭陡峭,直冲云天。路道保养地很好,两米多宽,石板铺就,路面整洁无杂草。山岭两端有牌坊,岭脚牌坊矮小简陋,岭头的就豪华得多,碑坊两边刻着龙川名宿赵祝炎撰的对联:“山虽低以辟仙驻遂明,殿固仄而众参则圣。”路中途有两亭,混泥土构筑而成,下亭名“汤仙亭”,飞檐翘角,筑塔为顶,颇有韵味。轻步慢行,拾级而上,凉风拂面,鸟鸣充耳,寻找着路边古迹,欣赏着山间美景,1300多级石阶,爬起来并不觉特别费力。

陡峭的山岭

岭上石碑
还有意外收获。在石岭上半段,两个路亭中段路旁,赫然立着一个石碑。石碑顶上盖着屋脊似的碑帽,两侧立着两条石柱。路碑皆为捐资者姓名,碑首字稍大,写“建筑通圣路助缘姓名开列于后”,碑尾为立碑时间及首事人姓名:“中华民国廿二年秋同事赵图南康候逸山爱慈小琴沛颖同勒石。”看到“小琴”两字时我猛然醒悟,这不就是当年赵筱琴向刘耀东索要夹石题联的石碑吗?急忙看两旁石柱,字迹模糊,一字一字辨认,确为刘耀东的题联:“拾级而登,毋忘所自;乃树此石,以永厥传。”我抚摸石碑,喜不自禁,只可惜我对书法没有研究,不知此字是否为刘耀东笔墨。

圣泉洞角上的泉水

圣泉洞题额
山上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入口处整齐地排列着一块块功德碑,几座庙宇在悬崖下一字排开。我轻轻走过每个庙宇,默读着精美对联,观赏着古朴的柱础。圣泉洞就在汤娘娘庙后面,洞口正上方崖上阴刻着篆书体“圣泉洞”三个大字。洞内北壁设神座,同样供奉着汤氏娘娘;右则立着两块民国十九年立的石碑,同样列着捐资者的姓名,字迹大多不可辨;东西两角砌着水池,泉水轻轻流淌着,水质清冽,仔细听,能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移步向右,往上就是观音洞,行在步行道上,猛着回首,天高地宽,高山房屋尽收眼底,使人心胸为之一振。

观望龙川
将近午时,我慢慢往回走。心中有点遗憾没有发现刘耀东的题联与洞额题字。但想想也正常,题额当年也许就没刻上去,当年庙宇已毁,哪还有对联。路至中途,我又一次去观赏路碑题联,觉得有此发现,也就不虚此行了。
选自《淡墨文成》 | 作者:周玉潭
原文标题《圣泉洞:流淌在岁月中的清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