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首都西部山水工程”)成功获批“十四五”第三批“中国山水工程”。经历“23·7”极端强降雨洗礼后,北京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速推进工程实施。为了让公众更全面了解首都西部山水工程,深入学习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引导大家共同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修复密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制作了《京西的生态治愈之旅》系列科普视频。本期邀您欣赏第三期:山水城共生的未来蓝图。
傅伯杰院士的韧性之网如何编织?山顶混交林是“防崩卫士”,湿地成“洪水开关”,城市绿廊变“降温空调”!从吸附PM2.5到化解内涝,生态网络让市民15分钟步入“诗意生活圈”。超大城市修复的中国方案,就在这片共生蓝图中。
傅伯杰院士提出,修复不是修补碎片,而是编织一张韧性之网。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让山水林田湖草沙与城市共生,打造真正的“生命共同体”。
山顶是生态心脏。种植混交林,不同树种协同作战,可以大幅提升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量显著增加,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降低。
湿地是生态血管。疏通河道、重建滞洪区,让一场暴雨化为30万立方米城市储备水。这是“海绵城市”的韧性起点。
平原是生态末梢。在城市缝合“生态裂缝”,雨水花园减少径流,绿廊改善微气候,使自然成为市民的“第二客厅”。
韧性不是运气,而是精密设计。混交林是“防崩卫士”,湿地是“洪水开关”,绿廊是“降温空调”,它们共同组成城市的生态免疫系统。通过科学规划,极端气候下的洪水被湿地和绿廊层层消纳,转化为城市储备资源,实现灾害防御与资源利用的双赢。
净化,是生态修复送给城市的第一份礼物。森林不仅是城市绿肺,更是空气净化大师,让市民自由呼吸。
调节,是生态网络为市民撑起的保护伞。湿地与绿廊让酷暑变清凉。暴雨来袭时,街道不再成河。
休闲成为共建共享的幸福。15分钟绿道圈,让诗意生活触手可及。
生态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京西的治愈之旅,是科学智慧与全民行动的共生。从傅伯杰院士的蓝图,到每位市民的耕耘,这就是超大城市生态修复的中国答案。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政务服务中心提供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