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它东距大同仅80公里,旧称“朔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边防重镇,也是商贸关隘,大名鼎鼎的"杀虎口”也在右玉。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北与西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东连大同市左云县,南与山阴县、平鲁区接壤,至今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古城风貌。




右玉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初,作为沿边疆修建的设防城堡之一,其初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 。永乐七年(1409)建制大同右卫,到了正统年间(1436—1449),关外的玉林卫迁附入大同右卫,遂改称右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右玉古城的功能不断演变。清乾隆以后,随着怀柔政策的施行,它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衰退,转而转型为重要的商贸关口,成为商业往来的枢纽。然而,近代京包铁路修筑后,通联内蒙的交通格局改变,古城在经济上的地位也随之失去。





这座古城的布局至今保存完好,堪称奇迹。老城东西约1117米,南北约1460米,城周长6083米 ,历经岁月,这一格局至今无重大改变。古城东、西、南、北分别设有和阳、武定、永宁、镇朔4个城门,虽然包墙的砖大多已被拆,但仍有残砖散落在城墙内外。城门、墙基及土坯依旧完整,瓮城及北门的翼城保存良好,月城也尚有遗迹可寻。城内“十”字街道保留着原有尺度,沿街商铺基本维持着原有样式,酒肆、当铺、票号、商铺等历史建筑仍有留存,部分建筑上精美的木雕、砖雕,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右玉古城的建筑特色鲜明,城内留存着天主教堂、寺庙、清真寺等宗教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清代修筑,以一、二层为主,风格各异却又和谐共存,体现了多元文化在此的交融。更为特别的是,古城北侧不远处便是万里长城,历史上这里曾筑有5道长城之多。长城内分布着诸多屯兵御敌的据点——堡,至今保存完好的有30余座,遗迹可考的超过百座。这些古堡与绵延的古长城、墩台和卫城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工事,是研究古代兵防体系的重要实物遗存,蕴含着极高的军事历史研究价值。


右玉古城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军事和建筑方面,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西部重要的边防城市,历史上的屡次重大变革都在右玉古城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它按照军事要求选址修筑,是古代城防体系的生动例证。当边境贸易兴起后,其建筑形态又随之演化,这使得它区别于一般的边防卫所,其典型且保存完整的城镇格局,成为研究我国城镇历史发展、商贸演变以及民族交往的重要实体遗存,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间,右玉县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古城周围已成为绿洲,右玉也成为山西省乃至诸多面临荒漠化威胁城市学习的榜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