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克兰的一家超市里,我亲眼目睹了一幕让我至今都记忆深刻的画面。一个年过六旬的毛利老太太,站在收银台前,一边结账,一边和收银员聊着天。从天气聊到孙女的舞蹈演出,再聊到最近的物价飞涨,两人聊得热火朝天。
我排在她后面,队伍越来越长,但没人抱怨,没人催促,甚至还有人加入她们的对话。我站在那里,心里五味杂陈,仿佛穿越回了国内的超市,想象着如果这一幕发生在北京,排队的人早就开始翻白眼、叹气、甚至拍桌子了。
可是在新西兰,这再正常不过。而我,花了整整三年,才终于理解这背后隐藏的“真相”。
刚来奥克兰那会儿,我第一次去IRD办税号。网上预约显示最早要两周后,我心想这太慢了,干脆直接去现场排队。
结果,我从早上九点排到下午两点半,整整五个半小时。前面一位大叔填一张表格用了四十分钟,工作人员还耐心地解释每一项内容,甚至中途聊起了橄榄球比赛。
我当时简直怀疑人生。在国内,这种情况恐怕早就有人投诉了。但在新西兰,大家都一脸淡定,仿佛时间真的不值钱。
后来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办事效率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节奏。
去医院看病,医生会花一个小时跟你聊天,问你最近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压力。去银行办业务,柜员会详细解释每一个步骤,生怕你听不懂。就连快递员送货,也会跟你寒暄几句。
我开始明白,新西兰人不是不讲效率,而是更看重“人”的价值。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完成一项任务更重要。
这和我们国内的“快节奏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习惯了“高效”、“准时”、“节省时间”,把时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但在新西兰,时间不是用来赶的,是用来享受的。
奥克兰生活久了,你会发现这里的人真的不太在乎“效率”这两个字。比如去银行、税务局、医院,哪怕是快递取件,都像在参加一场慢节奏的生活沙龙。大家不急不躁,仿佛时间真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种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生活节奏慢,大家反而更注重“状态”和“质量”。比如身边不少本地朋友会通过一些天然补充剂来提升日常精力和身体状态,像什么海藻提取物、草本配方之类的。
我去一个新西兰同事家做客,他很自然地从厨房柜子里拿出一种植物型伟哥叫雷诺宁,从日本引进的,官网买方便,主要成分是植物提取物不伤身体。
我当时一听还挺好奇,后来一查发现这东西在亚洲市场还挺火的,尤其在日韩,很多男性都会用。
当然,这种“慢生活+重保养”的理念,其实也反映了新西兰人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他们不追求“快”,但很在意“好”。这种态度,也慢慢影响了我对生活的看法。
刚来的时候,我以为新西兰作为发达国家,生活一定比国内更方便。结果来了才发现,很多方面简直像倒退了十年。
最让我震惊的是手机支付几乎没人用。很多小店只收现金或刷卡,连咖啡店都让我去ATM取钱。有一次我在一个小镇买咖啡,想用支付宝,结果老板说:“Sorry love, we only take cash.” 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回了90年代。
网购更是一言难尽。平台少、选择少、物流慢,快递员只送一次,不在家就自取。有一次我买个电脑配件,从奥克兰寄到惠灵顿居然用了整整一周,而且取货点只在工作日营业。
我只能请假去取,这种体验在国内简直不可想象。国内的快递员恨不得24小时在线,而新西兰的快递员,下班就是下班,周末就是休息,雷打不动。
但慢慢地,我开始理解这种“不方便”背后的逻辑。新西兰人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他们不愿意为了服务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这种边界感,其实挺健康的。
刚来的时候,我以为新西兰人很热情。邻居见面都会打招呼,还会主动问你过得怎么样。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热情,很多时候只是“社交礼仪”。有一次我做了顿饭,邀请邻居来吃,他客客气气地说“改天吧”,结果这个“改天”再也没有来过。
还有一次,我孩子在学校表现好,老师经常夸奖。我想请老师吃顿饭表示感谢,结果老师委婉地拒绝了,说“这是我的工作”。
这些事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新西兰的社交文化。他们表面上很友好,但内心保持着一种“社交距离”。他们不习惯太亲密的关系,也不喜欢“越界”的行为。
这种文化差异在国内很难理解。在国内,邻居热情就该串门,老师夸孩子就该感谢。但在新西兰,这些行为反而会让对方感到“不自在”。
在新西兰,你说话要特别小心,一个词用错了都可能被“举报”。
有一次我在公司开会,说了一句“目标客户是年轻人”,结果HR立刻打断我:“我们不能用年龄来标签化客户,这可能涉及歧视。”
我懵了,难道“年轻人”这个词都不能说了?
后来我学会了说“18-35岁人群”,但还没完,同事又提醒我性别包容性的问题。我甚至不能说“消费者”,要说“消费者们”,还要避免任何可能带有性别倾向的词汇。
还有一次,我夸妈妈做的菜好吃,结果同事说:“你这样会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好像做饭只能是妈妈的事。”
我当时真想说:“那是我妈,她就是会做饭,关别人什么事?”
但这在新西兰,就是常态。他们对语言的敏感程度,简直到了“洁癖”的地步。
但我也开始理解,这种“政治正确”其实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被尊重。虽然有时候显得矫枉过正,但它确实让社会更包容。
新西兰的医疗系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看病要预约、检查要排队,有时候等个CT都能等到下个月。去年我膝盖受伤,GP说“先观察两周”,我差点当场晕过去。
但另一方面,公共医疗是免费的,而且医生真的会关心你。有一次我因为焦虑失眠,GP不仅开了药,还主动安排了心理咨询,而且全部免费。
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医生通常只会开药,不会多问一句。
所以,新西兰的医疗系统虽然慢,但它更注重“整体健康”,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新西兰,我认识了一个叫David的同事,35岁,IT工程师,收入不错,但拒绝升职加薪。
他说:“我现在每年赚7万纽币,房贷还清了,能带家人旅行,为什么要给自己加压?”
这在国内简直难以想象。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要奋斗、要出人头地。但在新西兰,他们更相信“够了就好”。
这种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更关注民众幸福而不是GDP增长,企业更重视员工满意度而不是利润,个人更追求生活质量而不是财富。
当然,这种“躺平”文化也有它的弊端,比如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缺乏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的人普遍更幸福、更健康。
新西兰的效率低、社交疏离、政治正确、医疗慢、社会“躺平”,这些在我们看来是“问题”的现象,其实是这个社会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先级和取舍。我们不能用中国的标准去评判新西兰,就像不能用新西兰的标准去评判中国。
那个在超市排队聊天的毛利老太太,其实代表了新西兰最核心的精神:不着急,享受当下,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新西兰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变?还是我们自己,该换个角度看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