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开启新消费下半场”上,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连续第二年聚焦“小城文旅”,重磅推出《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抖音生活服务平台、携程等平台数据洞察,梳理出全国50座“宝藏小城”,发现“生活即旅行”正成为新风尚。
2025年,小城文旅增长出现四大核心趋势:“高原-边疆流量带”集体爆红,从“资源驱动”向“内容驱动”转型,非遗、旅拍、康养、研学成“四大消费主轴”,“冷门+极致”成为新的爆点公式。小城不再是主流之外的“备选项”,而成为真正能承接用户情绪价值与文化表达的“新目的地”。
1. 趋势一:“高原-边疆带”成为流量新洼地,西北县域领跑全国
西北县域集体出圈,文化多样性与内容传播力共振
2025年上半年,小城旅游热持续升温,西北、边疆与高海拔地区的小城强势上榜,成为“逆城市化旅行”的代表力量。在传统“长三角-珠三角-川渝渝西”高热区域之外,一条横贯中国西北的“高原-边疆流量新带”悄然成形。来自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的多个县域城市,凭借独特的生态、文化与视觉包装优势,强势进入旅游热度与订单增长的全国前列,成为新一轮文旅结构性转移的风向标。
西北县域集体上榜,打破“冷门即边缘”偏见
根据抖音生活服务平台、携程联合数据,截至2025年6月,全国三线及以下城市中,旅游订单同比增幅TOP50的榜单中,西北小城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代表城市包括:新疆的阿瓦提、轮台、博湖、和硕、奇台、阿合奇,青海的贵德、贵南、湟源,甘肃的肃南,宁夏的青铜峡、隆德等。
过去这些城市常年缺席主流旅行版图,甚至在大众认知中难以辨识和定位。而2025年,它们纷纷成为“搜索热词”“内容爆款”与“订单黑马”,背后的转变来自三个深层逻辑的叠加: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文化表达的可参与性和社交平台的可传播性。
以新疆博湖为例,依托博斯腾湖的生态湿地、鸟类栖息地与湖心营地,当地成为摄影博主、高端旅拍团队与露营达人高频打卡地;青海贵德则借助“黄河第一湾”的河谷景观与高原湿润气候,吸引大量康养、疗愈型旅居人群;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则以祁连山草原马群、民族服饰与非遗表演,迅速建立起“出片即传播”的视觉符号。
这些城市不靠“爆改”“硬宣传”,而靠“真实文化”“沉浸场景”赢得年轻人的注意力和旅行者的回访率。冷门不再意味着边缘,而是“未经开采的内容宝藏”。
从远方想象到沉浸日常,旅行动机正被重构
高原与边疆,曾被视为“远方”的象征,是逃离城市后的诗意栖居。而2025年的数据表明,这些地区不再只是一次性向往的目的地,而逐渐成为年轻人“内容创作”“生活重构”《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疗愈停留”的现实选项。Z世代将边疆旅行视为自我表达的舞台,以非遗体验、民族服饰换装、旅拍剧本为切口,在社交平台制造流量符号;新中产与30岁以上的青年将其视作逃离城市节奏的疗愈地,以高原营地、静心冥想、牧区民宿为旅居起点;中老年人群则更青睐于“高原康养+低温避暑”,形成日均停留超过5天的长线消费周期;亲子家庭也通过边疆的自然课堂、民族课程与博物场馆,构建起兼具教育与陪伴功能的研学旅程。
这意味着,旅行不再是目的地的奔赴,而是与人生阶段高度相关的“生活方式选择”。边疆不再遥远,它已是生活的另一种答案。
从单点突围到区域联动,边疆小城正在组团出圈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边疆旅游正在摆脱“某地偶然出圈”的随机性,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协同联动。在新疆,阿瓦提-轮台-和硕-博湖正逐渐串联成一个“塔里木绿洲文化圈”,涵盖湿地、非遗、沙漠越野与古城旅拍;青海境内,贵德-湟源-贵南构成环青海湖的“高原文化+康养休闲”复合旅游带;宁夏与甘肃之间,也形成了青铜峡-隆德-肃南的“黄河文化-民族风情-非遗研学”走廊。
这种小城间的联动,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停留时长和旅程丰富度,也为目的地之间的品牌协同、IP共创与联票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数字时代,单一小城的火爆可以靠流量,但只有区域联动,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可持续旅游生态。
高原与边疆:下一个文旅“黄金带”正在形成
高原-边疆流量带的崛起,是一次从“资源主导”向“内容驱动”再向“生活转向”的深层变革。它重新定义了小城旅游的吸引力,也拓展了中国县域经济的成长边界。
2025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几个名字被更多人搜索、几个景点的订单暴涨,而是一种新的旅行认知正成为共识——“有文化、有内容、有情绪”的远方,并不遥远;而那个值得常去的小城,正在边疆等你。
贝壳文旅观察:
远、中、近的概念正在被“有场景、有故事”的内容打破。游客愿意为文化边界、自然奇观、冷门出片地远行千里。
2.趋势二:内容价值大于资源稀缺,“文化+故事”重写小城出圈路径
2025年,小城能否出圈,不看风景多美,而看故事怎么讲
抖音生活服务平台、携程的数据表明,内容传播力已经成为小城旅游能否快速增长的核心要素。
在传统旅游语境中,小城市若想进入主流视野,往往需要“优质资源”“一线宣传”“配套设施”三要素齐备。然而在2025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这一逻辑正在被深刻重构。
大量不依靠自然奇观、不拥有强基础设施的小城,依然在今年实现了搜索热度飙升、订单转化高增的“冷门爆发”。支撑这一现象的,不再是“目的地之美”,而是“内容之力”——小城的出圈正在由“资源依赖”转向“故事驱动”。
小城不缺风景,但更需要被讲述的能力
在今年榜单中脱颖而出的城市,往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富集区,而是借助一套“高表达度+高参与感”的内容叙事框架,在平台上构建起清晰、鲜明的旅行符号。例如,江西资溪并无顶级景区,却以“森林+咖啡+非遗集市”的新中式松弛感成为Z世代旅拍爆款,在抖音上每月新增内容破10万条;陕西扶风通过打造“周秦古都+法门非遗”的融合式体验,引发大量研学和知识型用户自发转发,旅游停留时长同比增长超过40%;甘肃肃南,原本是西北小众自治县,通过“祁连山马群+裕固族服饰+草原换装体验”实现旅拍流量突破,成为“高原出片地”关键词下的热搜城市。
这些城市的共通点在于:没有依赖先天资源禀赋,而是深挖文化脉络、激活参与机制、重组叙事场景,用“故事”创造出旅行本身的意义。
换句话说,游客不再只是“看一个地方”,而是在这个地方“成为一种人”:变成穿着裕固族服饰的旅拍博主、变成森林咖啡店的短暂停驻者、变成千年博物馆中的历史探寻者。
“文化+故事”型内容正逐步取代“资源+景点”逻辑,通过对2025年小城旅游热度与内容数据的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一座城市的出圈路径正从“资源-传播-转化”转向“内容-表达-连接”。
例如:在望仙谷(江西芦溪),古风剧本游+换装旅拍让年轻人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沉浸其中,转发和二创内容极具平台活性;在青州博物馆(山东),结合“古城+博物+小吃”的城市故事线,被社交媒体用户打上“生活旅行”“博物馆社交”的新标签;在崇阳(湖北)、中阳(山西)等地,小城借助露营节、音乐市集、民俗互动等场景组织,成为年轻人“内容消费场”的新目的地。
这些案例说明,旅游的核心价值正在从“看什么”变为“可以参与什么”“如何讲述自己”。只有具备内容转化能力的小城,才能打破流量困境,实现真正的出圈。
从被观看到被参与,场景的边界正在拓展
随着年轻旅行者的旅行动机从“解压”走向“表达”,平台内容从“推荐”走向“共创”,小城必须从“资源提供者”升级为“内容创作者”。
这要求小城具备三种关键能力:一是故事整合力,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统一包装成能被识别的内容线索;二是场景组织力,将“非标资源”变为“可消费体验”,如将手工坊变成研学空间、将博物馆升级为夜游演出地;三是表达适配力,提供良好的拍照、互动、直播、换装、剧本等功能性场景,满足用户创作需求。
成功案例表明,小城不再是“短暂停留”的配角,而是通过“内容+叙事”成为“内容生产者+消费场”。
内容力,是未来小城旅游的第一生产力
在平台主导型时代,文化价值不再取决于资源量级,而是能否被好好讲出来、演出来、拍出来、传出去。“内容力”正在重新分配文旅注意力资源——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县城,在一夜之间跻身年轻人的种草清单。
这不仅是一种传播格局的重塑,更是一种旅游价值观的变化:“不是因为这个地方很有名才去,而是因为这里有我可以讲的故事。”
贝壳文旅观察:
小城正在从“文旅资源提供者”变成“内容场景生产者”,社交平台正在重塑旅游认知的地图。
3. 趋势三:非遗、旅拍、研学、康养成小城旅游新主轴,构建“长期消费模型”
“打卡地”变“生活场”,“一次游”变“年年来”
在“宝藏小城”的旅游认知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正在发生:小城不再只是一次性出行中的“可选项”,而正在成为特定人群的长期选择,甚至演变为一种“稳定的生活场”。
2025年上半年,从抖音生活服务平台、携程联合数据中可以看出,小城文旅的主流标签已经从“网红景区”“自然山水”“古镇老街”升级为更具结构性的四大高频场景:非遗、旅拍、研学、康养。这四类场景,不仅提升了目的地吸引力,也极大地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和复购周期,逐步构建起“长期消费模型”。
非遗:文化参与感带来情绪价值,小城“文化力”正在外溢
2025年,在非遗体验类产品中,“小而精、沉浸式、有参与感”的项目成为爆款关键词。陕西扶风依托法门寺文化与汉唐遗产,推出非遗工坊、汉服仪典、节庆演绎等文旅结合型产品,成为Z世代非遗首选目的地;新疆阿瓦提县将木卡姆音乐、维吾尔族舞蹈与手工艺制作融入沉浸课程,成为“民族非遗+多日研学”的样板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过“鼓楼篝火夜”“侗锦织造”等原生态非遗体验,吸引大量影像创作者和深度文化游人群;而在山西蒲县,传统皮影、面塑、戏剧艺人集体入驻旅游接待空间,推动“小县文艺复兴”。
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互动体验”“内容创作”,其核心吸引力不再是“展品”,游客自身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在非遗中“演一次”“做一次”“唱一次”,成为旅行中情绪价值最高的部分,也促成了用户自传播、内容复购与目的地记忆度的提升。
旅拍:内容即消费,形象即场景,打卡城市正在被“出片小城”取代
过去,旅拍是婚纱摄影的代名词。而现在,旅拍已经成为年轻人社交表达、自我形象建构、场景参与的重要方式。江西望仙谷(芦溪)打造剧本化古风旅拍+夜游演绎剧场,成为年轻用户“视觉旅程”的代表;甘肃肃南、新疆奇台均以“马背旅拍+民族服饰+高原出片感”迅速出圈;在湖南安化、青海贵德,其高原森林、古镇小路、藏式民居成为自然光影旅拍场景,“不经意的美”成为打卡新方向。
旅拍类小城的增长逻辑清晰:场景设计+情绪营造+视觉符号化。游客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旅拍模版”持续扩散,未来将有更多小城依托“构图即传播”的表达特性切入旅游增长曲线。
研学:从“假期填空”到“家庭计划”,小城课程型旅游走向标准化
亲子家庭已成为宝藏小城的重要消费主力,而研学旅行的兴起,推动小城产品从“参观型”走向“课程型”,进入教育消费的复购逻辑。江苏淮安将西游文化、红色教育、园林知识融合为系统课程包,“西游乐园+西游研学+西游作文”成为研学内容品牌;山西壶关依托太行山生态地貌与地质博物馆设计“少年自然营”,成为“假期即教育”的样板地;青海贵德则将黄河上游地理+藏文化+生态保护组合成研学路线,受到北京、成都等地亲子家庭青睐。
研学类小城呈现出三个趋势:产品课程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体系、有评价的知识与实践结构;服务体系化,配套住宿、课程安排、导师团队、结营分享等趋于成熟;用户稳定化,回头率高、家长口碑强、年年返程,逐步进入亲子消费“正循环”。
康养:从疗愈到旅居,小城成为“第二居所”候选地
康养小城曾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旅行场景,如今正迅速拓展至更广阔的人群——包括都市白领、压力工作者、独居青年、慢生活偏好者等。青海贵南、湟源两地地处高原,温度适宜、空气清洁、民族疗愈体验构成天然“低压休整区”;山西平顺以太行山深度康养旅居为核心,吸引“北上广不想回”的自由职业群体;湖南安化结合茶文化、冥想营、瑜伽室、森林浴等功能性疗愈产品,打造“精神松弛小镇”;宁夏隆德则围绕中医康复、慢食饮养等本地元素进行“康养体验周”设计。
康养场景推动旅游停留时间从2天变5天、从节假日转向“错峰长住”,更成为一批“城市逃脱者”的旅居实验地。这类小城需要的不是巨额投资,而是生态优势、生活便利,加上心理认同,即可承载“第二生活”的想象。
小城不只是去一次的地方,而是“值得回来的地方”
非遗、旅拍、研学与康养的共同特点在于:不是“目的地”,而是“内容场”。它们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识别度,更重塑了游客的关系链:从一次性消费变为复购关系,从打卡任务变为情绪归属,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
贝壳文旅观察:
非遗、旅拍、研学与康养让小城不只是“目的地”更是“内容场”。
4. 趋势四:下沉县域加速出圈,“冷门+极致”成为新爆点公式
不靠资源堆叠,不靠政策扶持,小地方的大机会,正在“极致”里诞生
过去人们对“小城市旅游”的想象,多数停留在“城市周边游”或“文化补充项”的认知层面。而2025年,这一传统认知被彻底打破:真正实现“热度逆袭”的,并不是传统强二线城市或网红古镇,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下沉县域。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旅游订单同比增幅TOP50城市中,有超过60%为县级及以下行政单位,甚至包括多个“低人口、小体量”的西部、边疆、山区县级行政区。抖音等内容平台的数据同样验证了这一趋势:县域不是“被动被看见”,而是正在“主动走出来”。
“极致”是冷门出圈的共性特征——这些快速上榜的县域城市普遍具备一个关键词:“极致”——极致的自然形貌、极致的民族风格、极致的沉浸感、极致的“出片”体验。
比如,新疆阿合奇高原深处的牧区景象,因少数民族儿童放牧旅拍画面走红抖音,吸引大批影像创作者和户外露营者;甘肃肃南马群草原与祁连雪山形成“西部极境”,成为高频构图主题,摄影旅游产品层出不穷;青海贵德将黄河源头文化与森林疗愈体验深度融合,形成“东方绿洲”式小城品牌;湖南安化借助极致的湿润山林、黑茶文化与疗愈服务,迅速建立起“精神修复型目的地”品牌。
这些地方未必有“海量资源”或“重磅投入”,但凭借某一个极致特色,就能打通平台推荐机制、用户传播机制与城市品牌的记忆系统,从而实现流量反哺和旅游热度攀升。
下沉县域的“出圈路径”不靠政策补贴,而靠内容自激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出圈的县域城市大多没有依靠官方流量倾斜或大型文旅投入,而是借助普通用户的内容自发传播完成冷启动,尤其依赖以下三种高效裂变场景:一是旅拍破圈,大自然与民族文化构图感强,成为短视频模版式传播的理想场;二是非遗体验,小作坊、民居工坊、节庆活动成为体验博主的“讲述样本”;三是极致沉浸,如荒漠露营、草原骑马、乡村夜宴等,通过“放空感”“情绪松弛”获取高互动。
典型县域如湖南通道、江西蒲县、山西吉县等地,虽然此前几乎没有完整的旅游品牌体系,但在2025年通过“极致内容点”的不断被挖掘,实现了用户自驱流量转化。这些县域普遍具备“短而精、粗但真”的内容传播特征,非常契合年轻人“发现冷门、自我表达、讲出独特旅行故事”的动机。
用户偏好“边界感”“未知感”,倒逼目的地更新供给方式
在大城市卷景点、小城市卷叙事的2025年,用户对于“哪里值得去”有了全新评判标准。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县域小城反而拥有更大的“内容改造空间”与“体验重构自由度”。
在预算有限、体量适中、游客可控的前提下,小城可以形成更灵活的产品与故事生态。比如,一个村落里举办的“音乐+非遗+换装夜宴”,胜过千人演出的大型演艺;一场三天两夜的草原写生营地体验,胜过走马观花的5景点连游;一个可以和民艺老师聊2小时故事的手作坊,胜过打卡式的文化长廊。
贝壳文旅观察:
冷门不是问题,模糊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小城,都在某一点上做到极致,让人记得住、拍得出、说得响。
联合发布:新京报贝壳财经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出品人:苏曼丽
统筹:张泉薇 任娇
记者:董怡楠 曲筱艺 王真真 李铮
设计:许骁 任婉晴
编辑:杨娟娟
校对:陈荻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