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夏日暑热正盛,浙江的荷塘却自有一番清凉天地。粉荷映日、绿盖擎珠,风过处荷香涌动,既是古诗词里流转千年的清雅意境,也是对当下浙江激活“荷花经济”的生动描绘。
今年暑期,浙江各地纷纷打出“荷花牌”,将这一“老牌明星”花卉,转化为拉动经济、振兴消费的新引擎。从古城游船到乡村荷塘,从农事体验到文化雅集,荷花经济正以多样的形式,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荷”风古韵,点亮古城文旅
近日,浙江绍兴古城推出府山寻宝文旅活动,将绍兴古城的历史文脉与现代潮流巧妙融合,将古城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新场景。
活动期间,“十二花神”乘坐游船巡游派发荷花,为古城增添浪漫氛围。这一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游客们在欣赏古城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临海市灵湖景区“荷潮夜游”荷花节也应季启幕。当霓虹荷花灯亮起,灵湖的夜色被晕染出几分迷离的魅力。
荷花池灯光舞动,光影在荷叶上洇开墨痕,与荷花的粉、夜的蓝缠绵成画,古风舞蹈、古乐器演奏等表演连番上阵,尽显荷塘的风雅清韵。
花船也从荷叶深处载着星光驶来,荷花仙子在船头轻轻起舞,衣袂飘飘像从画里走出来,带来夏日惊鸿一舞,引得游人沉醉其中。据了解,荷花节期间,灵湖景区的游客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旅游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荷”香四溢,带动乡村旅游
这些天,位于嵊州市贵门乡璞玉村的荷花竞相绽放,在薄雾的轻纱下,粉墙黛瓦若隐若现,青石古巷中荷香四溢。翠绿的荷叶与粉嫩的荷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景游玩。
据当地村民介绍,荷花盛开期间,每天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农家乐生意也格外火爆,不少村民还借此机会推出了特色农产品,如莲子、荷叶茶等,增加了收入来源。
眼下,金华永康市西溪镇三联村200多亩荷花也正在竞相绽放。和其他地方的荷塘相比,这里水雾萦绕,留得住荷香,“看”得见清凉,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避暑打卡地。如梦似幻的“网红荷塘”以其独特魅力,吸引游人不断。
四年前,三联村捕捉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投资40多万元精心打造这片荷塘。盛夏时节,每天18:30至19:30,荷塘水雾系统就会打开,供大家纳凉消暑,全方位、多角度赏荷。而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村民采摘下来的脆嫩莲子,更是一份额外惊喜。
盛夏,每天有上千名游客慕名而来,村里也因地制宜,配套增强农家乐、民宿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休憩之所。据统计,今年暑期,三联村的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荷花经济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荷”趣手作,传承传统文化
指尖巧生趣,清风入夏怀,近日,一场大暑清风雅集在乐清市博物馆火热开展,市民们通过制作传统蒲扇和碧筒杯,亲身感受了古人消暑纳凉的智慧。
在乐清市博物馆内,活动参与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新鲜采摘的荷叶制作了一个古时候的特色饮具。她将荷叶中心轻轻戳开一个小洞,以荷叶茎作为吸管,一个简易的碧筒杯就完成了。
活动参与者陈玲芝兴奋地说:“非常的有意思,准备回家再继续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因为我自己也种了很多那种大型的碗莲,一直没有想到过可以这么玩,还是古人会玩。”
除了制作特色碧筒杯外,大家还体验了将棕榈叶修剪成传统蒲扇的手作活动,一把消暑“神器”在手,凉风扑面而来,蒲扇轻摇间,清凉与乐趣愈发强烈。
活动参与者马芸也对这次活动赞不绝口:“非常好,就这种(做蒲扇)以前也没有尝试过,小时候奶奶都会有这种扇子,原来就是这样子过来的,觉得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那种体验感,还能喝到这个茶,这个夏天都觉得清凉了。”
不少人在体验完手工活动后,顺手带走几件文创留作纪念,或是馈赠亲友。一把蒲扇,一杯荷叶茶,承载的是古人应对炎夏的生活智慧,也让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与消费热潮中得到了传承。
“荷”鲜上市,丰富餐桌美食
三伏天来了,属于夏天的食物开始走上大家的餐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场上新鲜的莲蓬菱角已经大量上市,鲜甜的口感引来众多食客。
在萧山南门农副产品综合市场,记者看到有几个摊位正在出售新鲜的莲蓬,大一点的10元3个,小一点的10元4个。摊主顺手剥开一个莲蓬,里面白色的莲子清新透亮,看上去十分清新。摊主介绍,这批莲蓬都是本地产的,一般早上拿来当天售完。
摊主陈女士说:“他们荷塘里面拿来的,每天卖出200个左右。”
市民孟阿姨也表示:“生吃的,很好吃的,鲜甜,我孙子很喜欢吃的。”
不少人嫌莲蓬个大莲心苦,剥开莲心过于麻烦,摊主介绍,一般来买的年纪大些的喜欢个头大的,莲心虽苦却觉得清热去火;但不少年轻人还是喜欢小个子的莲蓬,吃着莲肉脆嫩脆嫩,嫩绿色的莲心也尝不到苦味。买回去的莲蓬一般会选择直接剥出莲子当水果吃,或者将莲子与芦笋等清炒,味道都很不错。为了方便市民选购,一些摊主还用机器把莲子进行半加工,剥好的莲子卖到11元一斤。
摊主马女士介绍道:“老一点的莲子烧粥啊,早上煮点绿豆汤,解暑的,他们都五斤十斤地买。”
“荷”你共富,奏响乡村乐章
仲夏时节,大慈岩镇的荷塘碧波翻涌,十里荷风正悄然转化为莲农手中沉甸甸的收获。在新近落成的杭金衢三地莲子农事服务中心里,崭新的剥壳机、脱粒机、烘干机高效运转,保鲜冷库静待佳品入库。
这座现代化“工坊”如强健心脏,为莲农提供加工、包装、销售一站式服务,统一标准与品牌,彻底终结了莲子产业“散、弱、乱”的旧貌,不仅可处理4100余亩莲子,更将带来3600余万元年产值,为村民开辟50多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温暖岗位。
种莲大户叶顺良对此感受最深:“今年因为有农事服务中心加工,对农户来说,每亩可以增收1000元以上。”
大慈岩莲子产业复兴背后,是当地政府深谋远虑的主动布局。目前大慈岩全镇莲子种植面积9500余亩,已跃升为全国最大水果莲基地,产值近千万。莲塘深处,不仅承载着接天莲叶的无穷诗意,更孕育着“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产业图景。
海曙集士港镇新后屠桥村的荷塘边,热闹非凡。村民屠曙光的30多亩“太空莲”种植区里,前来选购的人络绎不绝,10元3朵的荷花或莲蓬成了抢手货,他穿梭在齐人高的荷叶间,忙着采摘新鲜花卉,一刻不停。
在新后屠桥村,共有约50亩观赏荷与50亩莲藕种植区。屠曙光带着全村农户一起探索,找到了让荷花“增值提效”的新路径——围绕荷花的全生长周期做文章,让每个阶段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荷花的花期可持续至10月,期间主攻鲜切花;10月后集中采收莲子,加工成各类延伸产品;下周莲藕将迎来大批量上市,村民们的收入又多了一笔。”屠曙光说,今年他新租下17亩荷塘,打算在花期结束后试水与小龙虾、鲢鱼等套养。这种覆盖夏秋两季的全周期经营模式,把原本短暂的“赏花热度”转化为持续不断的增收链条,既提高了每亩地的效益,也为村里的“荷花经济”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雪藕之乡的浙江长兴,碧绿的荷叶下,工人们正在淤泥中采挖雪藕。凭借当地优良的品质,今年的雪藕市场价格走俏,为藕农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往年是3元每斤,今年卖4到5元每斤,今年这里产量能到6万斤左右,产值也就是在20万左右。”长兴县吕山乡胥仓村的莲藕产业共富基地负责人汤茂成介绍,工人每天早上5点钟开始挖,到中午收工,一天采挖1500斤还是供不应求。
同样,在浙江常山白石镇聚宝村的荷塘里,已催生出一串“荷花经济”链条。采莲、剥蓬、酿酒……全流程离不开人工,村里常年为十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
常山县聚宝村村民黄塘明说:“我们人工去采莲子的时候每天是140块钱,我们就在自己本地挣的钱、打的工,省得到外面去打工。”
2021年起,村里用自产莲子创办酒坊,“聚宝露”品牌的莲子酒成了村里的特色招牌。酒坊里,不同年份的酒坛整齐排列,一年份的莲子酒售价每斤100元,五年以上的则能卖到每斤200元。
常山县莲子酒坊管理人员吴巧平介绍:“莲子是我们自己村里自己种的然后自己酿的酒,酿酒师傅也是我们自己村里的……像去年的话光莲子酒也(卖了)1000多斤,也是十多万(元收入)了。”
莲子、莲子酒带来的“舌尖价值”让聚宝村的“荷文章”越做越大。未来,村里还计划开发荷花文创盆景,为“荷花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常山县聚宝村村委王香妹表示:“莲子酒现在是我们村里的一个特色,每年有很多人慕名过来买莲子酒,大家品尝得都很好,为了进一步(推动)我们村里的荷花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村里准备再做一些荷花文创的盆景。 ”
从古城夜游的光影流转到乡村田垄的莲香致富,从指尖文创的古韵新生到餐桌佳肴的清甜流转,“荷”元素正以多元姿态融入暑期经济的肌理。当一朵荷花摇身一变,成为产业链的“财富密码”,这份根植于自然与文化的经济活力必将书写出更多“荷”美共富的新篇章。
(部分内容综合自绍兴晚报、中国宁波网、浙江新闻、文明长兴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