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朱国良
杭州的桐庐有花园小城的美名,这里更是山明水秀的极妙去处,泛舟富春江,漫游瑶琳洞,遥看葫芦瀑,瞻仰古钓台,那诗情画意浓如俨茶,味似陈酒。当年我陪北京的一帮文友“到此一游”,他们观赏之下,免不了妒忌起来:为何造物主恁般偏心,把好处一并赐予你们这个地方?我自豪之下,也这么想:吴越轻歌地,温柔富贵乡,这种形容并不夸张。要不东汉隐士严子陵为什么偏偏要找到这个地方,来“垂钓绿杨春”呢?而后人们又每每地吟咏“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呢!
因为“近水楼台”,对桐庐名胜古迹我游得熟透。若问我哪一次印象最深?从“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个角度看,我则首推海拔一百多米高的桐君山。
关于这座山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言在古时候,山上兀自长着棵郁郁葱葱、茂茂密密的桐树,虬枝扩展、庇荫数亩。有一布衣老人隐居山中,耕缀其间,人问其名,老人一笑指桐为姓,桐君山故而得名。又据说这老人医术高超,妙手回春之下,民言皆碑,春满杏林。
桐庐桐君山桐荫问道亭。视觉中国。
在游山玩水,能够发发这番“思古之幽情”,实在是一种有趣的事情。而桐君山的最妙处,我以为还是走上此山“凌极顶”,去八面来风的四望亭中去俯瞰一番。山脚下是彩练也似的一条富春江,仿佛玉带样的一条分水江,只见两江合流处,中间一道明快的分水线一切成二。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分水”。相比之下,右边的分水江更是碧波盈盈。这一番泾渭分明,激浊扬清的场面,叫身临其境的人莫不生出一种高雅的情感和开阔的豪气来。
一次登上此山,听当地的一位陪伴者讲,这清浊之间还时时在斗争和较量着。谁也不甘寂寞,都想扩充地盘。左面的浊流总时时竭力地漫过来。每当夏季发洪水时,更是凭藉天时地利,想吞下整个江面;而右边的清流则总是奋力抵抗,它推涛兴浪,以清驱浊,抵死不肯同流合污。大有不叫冰心付浊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概。
由于我偏爱这个清和浊相争的场面,每有外乡亲友来杭州,我总要极力怂恿他们去到那里看一看。记得南朝梁文学家任翙看了泾河、渭河的清浊相争后,便“诗言志”,留下这么两句:“伊人有泾渭,非余扬浊清。”字里行间,有着别一种深刻的意思在。显然,生活中的人们对清流和浊流的态度爱憎分明得很。在这方面,水的规格也有高下之分。黄山温泉可以沉湎其中,美美地沐浴。路边水坑则叫人避之不及。清清洌洌水,“可以濯吾缨”。污污浊浊流,那就只配“可以洗吾足”了。
半江碧水半江浑,一分春色一分秋。触景生情,读书明理。面对桐君山下浊流和清流,虽然局限所致,境界所宥,我不至于想得很深很远,但也想得很久很多,凝聚于一点:想到了做人的风骨和为人的品格。
人生最崇高的事业,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而为人处世,应该堂堂正正,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风骨付浊流。总之,一如清溪清流,始终坚定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一路高歌欢唱,浩浩荡荡涤污泥浊水而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独特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识,绝不随大流,跟风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当乌云蔽空之日,浊浪冲天之时,也坚定自己的认知,秉持自己的初心,扬起理想的风帆,不做同流合污之辈,而为顶风斗浪之士。这样的清流精神才是可取可歌可赞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