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我就像踩着风火轮在坊巷里打转!”最近一本堂艺术馆主理人邬晓丹有点忙,“前阵子我们的‘春花古巷’也是小小出圈了一把,现在想把新项目做得更加出彩,让老宅故事在这里‘活’起来!”

邬馆长口中的新项目,正是由区文广旅体局牵头,一本堂艺术馆协同打造的“老屋新颜·文脉传承”赋能项目。作为清河坊历史街区“十邻坊”商户联盟坊长,她充分发挥文化主理人优势,联动周边文博点位及商户资源,深度梳理街区老宅历史肌理,邀请民间“大咖”共叙老宅故事,助推清河坊历史资源活化。
“十邻坊”形成,一坊一特色
从“各自为营”到“抱团发展”
今年以来,围绕街区治理课题,相关部门梳理出用餐不便、停车难等8大类商户共性需求及合作资源对接等个性化诉求26条,形成清河坊历史街区“共治共享二十条清单”。

在吸纳商户意见的基础上,针对街区业态多元、分布零散、消费层级差异显著的三大特点,按照“地域相邻、业态互补”原则,划分十个邻坊,让相邻商户从“各自为营”转变为 “抱团发展”,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街区治理注入内生动力。

“十邻坊”形成后,确定胡庆余堂、朱炳仁铜等企业作为“十邻坊”坊长商户,形成“老商户稳底盘、新势力拓思路”的黄金搭配。
各坊长上任后主动发起各类街区赋能项目,将特色专长转化为治理动能。除了“老屋新颜·文脉传承”项目外,08坊南宋书房依托丰富的数字出版资源,发起“声临其境・大宋广播站”项目,在街区打造“行走的有声历史长廊”;06坊樨樾餐厅发起“坊巷画廊・外摆焕新”项目,在大井巷区域增设创意墙绘与绿化景观,吸引游客打卡互动,让人流转化为客流。
这里既是消费地,也是生活圈

“以前在街区上总是随便凑合吃一口,现在花15块钱就能好好吃上一顿,菜碟儿还冒着热气呢!”街区商铺店员小张指着刚打满的餐盘笑着说道,“主要是吃着实惠又放心,幸福感都提升了不少!”
为解决商户用餐难、员工流动性大、职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经半年多的积极筹备,位于高银街的“幸福食光·邻里食堂”启动试运行。不但有专供商户员工的优惠活动,还支持集中送餐服务。

街区联合党委统筹落地服务项目,打通社区、街区公共资源壁垒,推动街区从单一“旅游消费地”升级为“复合型生活圈”;将各类服务青少年儿童的优质资源导入街区,推出“欢乐夏令营·商户子女专场”项目。
“一码和解”功能上线,简化维权流程
消费者更敢消费、更愿消费
“现在游客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立马联系到我们商家。”街区尚品杭州礼物的林老板晃了晃刚处理完游客“一键和解”诉求的手机。

为解决街区消费痛点问题,街区联合相关单位全面推进“一码和解”消费环境建设。不论是丢失了物品,还是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来到街区的消费者都可以在线一键提交诉求,极大简化维权流程。
街区首批选定58家重点商户作为“试验田”开通和解二维码,对暂无法开通商户通过放心消费牌公示渠道,实现主街124家商户全覆盖。更有专员“送码上门”,手把手演示小程序操作,模拟纠纷处理场景。
自这一治理项目试点以来,月均交易笔数环比提升22.7%,消费者更敢消费、更愿消费。
未来,街区联合党委将持续发挥好核心作用,构建“商户安心经营、居民乐享生活、游客共情体验”的共治生态,打造高效能现代治理、高水平商居服务、高质量人文经济发展的历史街区转型新样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