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观澜古墟的百年碉楼与客家排屋披上流光。当灯光亮起,墙面化作“画布”,光影作“笔”,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正徐徐展开——这是“上新”后的观澜古墟光影秀。在原有《遇见·观澜》基础上,新增《传承之旅》光雕秀,以现代女孩龙子婳与小麒麟“穿越百年”为主线,将麒麟舞的热血、香云纱的雅致、版画的匠心、龙舟的激昂、水上人家的烟火、客家山歌的传情与悠扬,一一织入光影中,让观澜的文化记忆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活过来”。
美轮美奂的观澜古墟灯光秀《传承之旅》。
故事的开篇,藏在一本古籍里。龙子婳指尖拂过书页,一只灵动的小麒麟突然从纸间跃出,并带她来到古代观澜河边的村落:青砖黛瓦映着灯火,河水潺潺流淌,一场融合了麒麟献瑞、云纱遗梦、匠心版画、龙舟竞渡、水上人家、客家歌情(六大篇章)的文化盛宴,正等着被解锁。
麒麟献瑞,热血守护里的乡土魂。村庄广场上,青壮年刻苦练拳法和舞麒麟,这是今获省级非遗的观澜舞麒麟百年前的场景还原。两百多年来,这项技艺不仅是节庆仪式,更是村民抵御流寇、守护家园的“武艺”。光影中,挥拳的力度、麒麟腾跃的弧度,都在诉说一份刻在骨子里的守护与热血。
观澜古墟灯光秀《传承之旅》第二章云纱遗梦。
云纱遗梦,指尖流转的“软黄金”。古墟卖布街的光影里,藏着香云纱的前世。布料通过染色、晾晒后,再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的繁复工序,原本普通的棉布变得乌黑透亮,薄如蝉翼却韧如皮革。百年前的“畅销好物”,靠的是匠人的耐心与自然的馈赠。
匠心版画,刀笔下的时代回响。版画工坊里,匠人正握着刻刀在木板上游走,绘稿、转稿、刻制、打墨……一道道工序后,一幅版画渐渐成型。灯光还原了陈烟桥雕刻《鲁迅和他的战友们》的场景,木刻的纹路在光线下清晰如昨,仿佛能看见刀刀见骨的力量——原来,版画不仅是艺术品,还曾是唤醒民众的“战斗武器”。从陈烟桥的故乡到如今的观澜版画基地、中国版画博物馆,这份“以刀为笔”的匠心,在光影中被永远定格。
观澜古墟灯光秀《传承之旅》第四章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浪尖上的精神图腾。观澜河畔,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水面,桨手们奋力挥桨,水花溅起的瞬间被灯光凝固成金色。龙舟上的每一滴汗水,都连着人们“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精神。光影中的龙舟腾跃,既是对“火出圈”的现代赛龙舟的呼应,更是对那份“不认输、共进退”的文化基因的致敬。
观澜古墟灯光秀《传承之旅》第五章水上人家。
水上人家,渔火里的烟火长卷。夕阳为河面镀上金边,渔船泊在码头,渔民弯腰整理渔网,竹篮里的鱼货闪着银光。这是观澜河畔最朴素的日常,也是流动的文化:河流滋养了生计,也孕育了故事,让“家”的味道随着河水代代流淌。
客家歌情,山歌里的真挚情感。山村小道传来悠扬的歌声,悠扬婉转。小伙子引吭高歌,羞涩的姑娘以歌回应。客家山歌从不是简单的调子——它是没说出口的“我爱你”,是村民们看着儿女长大的温情,更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情话密码”,让朴实的情感在歌声里流转百年。
市民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光影有尽时,传承不落幕。当龙子婳与小麒麟站在客家村落的山顶,夕阳的光芒与现代观澜的夜景在光影中重叠——奇幻之旅落幕,但那些画面却留在了心里。这场光影秀,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观澜的文化宝库,让那些藏在古墟、河畔、工坊里的故事,那些刻在血脉里的传承,都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变得可触、可感、可忆。
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当灯光熄灭,文化的火种,却不知不觉在每个人的心里点亮。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 通讯员 刘云杰/图
编辑 王雨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