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塞外这片广袤而神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随处都是坚固的城堡,绵延的长城是,这些横卧在晋蒙交界之处的庞然巨物,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过往。
平鲁原名“平虏”意思是平定敌虏,外寇,七墩长城所在的七墩村,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里曾是长城第七个烽火台所在之地,岁月流转,以墩为名,留下了这片土地与长城紧密相连的烙印。
平鲁七墩村边墙,北临蒙古高原,南望晋阳大地,是晋蒙省界分界线,以长城为界碑,分割出农耕与游牧领地,但也不是完全分离,长城内外自古就紧密相连,物质交换,贸易往来连绵不绝。
走近七墩村,北部山梁上屹立着一段起起伏伏的长城,那一段段饱经沧桑的墙体,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完整,却依旧倔强地屹立在黄土高坡之上。在风沙的侵蚀和时光的打磨下,表面斑驳陆离。那是历史的痕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烽火狼烟。
村子不大,几十户,200来口人,大多以养牛羊为主,主要种植土豆、谷子、高粱、玉米、莜麦等耐寒耐寒作物。村中有一座古老的关帝庙,遥想当年,边关将士以关公忠义勇之精神为榜样,誓死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庙内明代壁画保存完好,有明清石碑,记述着这里的历史过往。村民体型高大,鼻梁高挺,眼睛细长,颇有蒙古族长相。这里民族交融,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一次战斗,一回回融合,互相贸易。相互通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走过三墩、五墩、七墩一个个具有军事功能的村庄,感想颇深,古代七墩村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每当干旱少雨,牛羊无草可吃,草原上的风起云涌,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铁骑便踏入长城之内,这里就上演异常激烈的战斗;每当雨水充足,草原富足,风平浪静,这里就成为双方贸易之地,互相交换物品、特产。长城和烽火台是见证者,也是农耕民族坚守的家国、家园防线。
如今的七墩长城,大部分为夯土,也有箭牌楼等砖包的敌楼。虽然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的功能,但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愈发凸显。它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每一块砖石,每一处残垣都是一个字符,记载着民族的融合、冲突、发展与变迁。它也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在四季的轮回中变换着色彩和模样。
站在边城之上,极目远眺,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和广袤无垠的大地,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扑面而来。长城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山顶之上,一排排风力发电的风车,在风中缓缓旋转,公路上车辆穿梭,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