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文学大家朱自清发表了散文《南京》,他在文中赞叹“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并以“旅行人”的视角,写下了这经典的“南京游玩攻略”。90多年后的今天,南京在网络上成为人们深爱的网红旅游城市,夏日炎炎,不妨跟随《南京》一文,重走朱自清当年的夏日citywalk路线,感受南京具象的美。
鸡鸣寺
“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旅途的第一站,朱自清便选择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鸡鸣寺,这座拥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梵刹,多年来游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不衰,承载着无数游人的祈愿与静思。
鸡鸣寺不大,依山而建,黄墙黛瓦间,药师佛塔巍然耸立,庄严而静穆,在四季流转中默默守望着熙攘的香客。
朱自清笔下的豁蒙楼坐落于鸡鸣寺最高处,凭窗北眺,玄武湖的烟波与明城墙的雉堞次第铺展;向东,可望钟山紫霞;西侧,鼓楼广场的楼宇勾勒着天际。如今,这里已改建成百味斋。若你也在微雨天而来,不妨临窗而坐,捧一盏清茶,在氤氲的香火与悠扬的钟声中,细细体会那份沉淀千年的“南朝烟雨”之境。
若是盛夏酷暑难当,寺中的北极岩人防工程便是一方清凉天地。洞内常年保持着25—26℃的怡人温度,俨然一处天然“空调房”,为游人拂去一身燥热。
台城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登上解放门便是台城,这段明城墙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垣,堪称金陵揽胜的绝佳之处。立于城头,东瞰钟山苍翠,北望玄武烟波,南赏九华秀色,西览北极风光,六朝古都的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当夜幕低垂,台城便焕发出别样的魅力。沉浸式光影秀“筑影台城”,通过3D投影、激光、灯光、音响等科技手段,在古老的城墙上铺展开一幅幅奇幻画卷,引领游人步入一段如梦似幻的夜游之旅。
千百年来,台城与南朝的兴衰,常是文人墨客笔下低徊的咏叹。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台城》,更是道尽了千古兴亡的慨叹:“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站在城垣之上,俯瞰金陵城,历史与当下在此共鸣,或许这便是台城所能赠予我们最深沉的体悟。
玄武湖
“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水中岸上都光光的;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
玄武湖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她曾为六朝皇家园林、水军演武之所,亦是明代珍藏黄册的国家档案馆,素有“金陵明珠”之誉。
正如朱自清所言,玄武湖的美,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柔。湖水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能洗净一切烦恼。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傍晚的余晖,这里总能让人找到内心的宁静。
不管是人们笑谈“将玄武湖纳入医保”,还是笃信“湖边20分钟定律”,无不流露着游人对她的偏爱。其实,你无须刻意追寻,只需拣一个午后或黄昏,来湖边水岸走一走,看波光在湖面跳跃,让微风轻拂脸庞,静静地等待一场盛大的夕阳染红湖面。当晚霞沁入湖心的那一刻,万物皆可原谅,明日皆可期待。南京人不说,但心里都懂:这片“海”,是城市里最治愈的存在。
清凉山
“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
这处位于南京城西的葱茏丘陵,山如其名,绿荫匝地,自生清凉。相传南唐后主李煜曾就在此避暑。这片看似寻常的起伏之地,却悄然承载着金陵城厚重的历史文脉。
清凉山古称石头山。诸葛亮赞叹金陵“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其中“虎踞”所指的核心,正在于此。东吴孙权更是在此依山筑造石头城,奠定了南京“帝王之宅”的战略基石。行走其间,山石草木仿佛都带着六朝金粉的余韵。
明清以来,清凉山更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明嘉靖年间,江南最大的书院之一——崇正书院在此创立,它推崇儒学,培育英才,南京首位状元焦竑便曾在此读书明志。
如今,公园内一块石碑上镌刻的“来了就好,好了就来”八字,更是道尽了南京这座城市骨子里的从容与包容。春日崇正书院木绣球如雪,秋日山色斑斓,四季流转间,这份“清凉”之境始终向所有人敞开怀抱。
莫愁湖
“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
“三春海棠,九夏芙蓉”,和朱自清一样,夏意初至,南京人便候着莫愁湖这一池清荷。莫愁湖素有 “金陵第一名胜” 的美誉,这里的荷花也带着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
水榭亭台畔,荷花悄然绽放,清幽动人。层叠的荷叶铺展成一片碧海,荷花掩映其间,或平倚水面,随波飘曳,或亭亭玉立,风姿优雅。
如果恰逢雨天,细雨如丝,置身于莫愁湖的亭台楼榭中邻水观荷,听着小雨淅淅沥沥地打在荷叶上,看着湖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荷花在风雨中轻轻摇曳,宛如一幅诗意的水墨画。
秦淮河
“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
要说朱自清最爱的南京景点,大抵便是秦淮河了,虽然在《南京》一文中它只是短暂出场,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足以看出他的情有独钟。
1923年7月,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泛舟秦淮。在他的笔下,夜秦淮犹如梦境一般。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
这段令朱自清魂牵梦萦的内秦淮河全长9.6华里,史称“十里秦淮”,是秦淮风光带精华所在。沿岸可饱览名人故居、历史遗迹、著名桥梁、江南名园、秦淮灯彩等四十余处景点和景观。船行河上,两岸古建筑鳞次栉比,白墙黛瓦间点缀着灯笼的光影,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十里秦淮,桨声灯影依旧。在夏日晚风中,乘一叶画舫,重走当年朱自清的同款路线,看小桥卧波,流水潺潺,酒肆灯火次第点亮。船行过处,两岸红木黛瓦,彩灯结梦。在清清的水影中,感受旖旎迷人的十里秦淮,穿越回风雅金陵,做一场轻盈的梦。
明孝陵
“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呆着,凉风沁人肌骨。”
南京历史遗迹众多,但迄今为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只有明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历时32年完成。
作为明朝时期兴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寝,明孝陵一改唐宋旧制,开创了“前方后圆”的格局,被后来明清历代帝陵所继承,开创了明清帝陵的格局。
朱自清笔下的“石人石马”,正是那段被誉为“最美600米”的石象路。不同于秋季的五彩斑斓,夏日里的石象路满目青翠,郁郁葱葱。行走在这片葱茏之中,丝丝凉意扑面而来,昔日的皇家威仪与森严气象也仿佛穿越时空在这满目青翠间。
中山陵
“南京的新名胜,不用说,首推中山陵。从陵门上享堂,白石台阶不知多少级,但爬得够累的;然而你远看,决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台阶儿。这是设计的妙处。”
中山陵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整体建筑依山而建,环拥青嶂。从博爱坊到陵门,再到祭堂,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24年“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让朱先生爬得够累的台阶共有392级,均采用苏州花岗石,共分为10段。各段石阶之间设有平台,作为缓冲,平台上还建有建筑物或陈列纪念物品。中山陵十层平台宏伟壮观中充满着变化和韵律,更为奇妙的是:自平台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不见石阶;而自下而上仰视时,只见石阶层层叠叠,不见中间平台,这也是为何朱自清会觉“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台阶儿”之处。
燕子矶
“燕子矶在长江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然,的确惊心动魄。”
朱自清citywalk的最后一站来到了燕子矶,在这里解锁“万里长江第一矶”的壮阔。
如今的燕子矶,一侧是滚滚奔流的长江,一侧是绿意融融的滨江公园,沿着石阶缓缓攀登,乾隆五次登临的御碑亭静立眼前,石碑上的“燕子矶”三字苍劲有力,诉说着帝王豪情。
夏日傍晚,灿烂的晚霞自然是一道最绚丽的风景线。而燕子矶的燕矶夕照,正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在滔滔江水声中,看一抹金乌落在江面,宛如落入橘色世界,如梦如幻。极目远眺,船只拖着白浪缓缓驶过江面,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耳边呼啸的风声吹散了所有的喧嚣,疲惫也随浪花奔涌而去。
跨越近一个世纪,那些当年朱自清走过的路如今散发着新的光彩与魅力。寻一个日头,去玄武湖畔吹细软微风、到燕子矶听浪涛滚滚……去找寻遗落在这座城市里的古董物件,与先生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稿/李明莉 设计/邵静娟
部分参考:南京鼓楼文旅、南京莫愁湖景区、南京文旅、南京钟山风景区、全域文旅资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