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攀上民治路的高大梧桐,那枝叶俨然被精心修剪过,只留下灰白斑驳的主干与树顶那一簇沉郁翠叶,如倒置的画笔,于天空上绘写旺盛的生命力。虬枝似篆书飞白,在青灰路面投下疏影,漏下的光斑如鲤鱼跃金,游向那座朱墙碧瓦的宫阙——万寿宫,曾经供奉皇帝“万寿牌”的场所,现在已然成为苏州的文化地标。
宫门巍然,中轴对称的布局尽显威严,飞翘的歇山翼角裁开天光,木构深褐、琉璃瓦翠碧,相得益彰中蕴着一抹古意。雄狮踞守仪门,爪痕还浸着昨夜的雨渍。忽有风过,重檐下铜铃清越,惊起石路旁啄食的雀群,终没入宫墙里去了。
一梁一柱,皆是权力与民生的博弈;一草一木,俱为毁灭与新生的诗篇。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主持修建万寿宫,绕宫凿玉带河,河上架玉带桥。宫内供奉“万寿牌”,万寿节百官朝贺庆祝,帝王驾崩时垂幡祭祀,平日里则用于迎接诏书。
咸丰十年(1860年),万寿宫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巡抚丁日昌重建。
1951年苏州市政府依原貌重修,增建琉璃牌坊,郭沫若题匾“人民文化宫”。
1991年起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老年大学沿用至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