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故里,在抚州(即原来的临川)东乡县上池村,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离抚州市大约60公里,从抚州来上池村,导航所引,要经过大约五公里的一段田埂路,刚够一辆车的宽度,遇到会车要提前预知,按喇叭告知来车在宽处等待,没有想到通往王安石故里的道路这么难行,想当然,王安石跳出这个小山村,是何等的艰难。
难行,还是要行,要来看看这位不同凡响的人物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里。
来到这里,感觉是与自己的想象不同,有“乱七八糟”的感觉,也许,王安石毕竟离开这个村子近千年了(公元1021-1086年),与他相关的遗迹保存不了这么久,几乎淹没在尘土之中了,而且,不收门票,并没有将其当作一个景区看待,所以,没有景区的“齐整”。
王安石故里保存的有王氏宗祠、竹轩公祠、总门里等,都是明清建筑,在新楼间,显得很寒酸。而其故居所在位置,杂草丛生,只有一块石碑,碑文为“瑶田遗址”;王安石坟墓则在水库尾的山坳里。以王安石命名的有荆公井、荆公湖,一个小水塘,还有荆公水库。
王安石家族,属于耕读兴家的,重视读书,出了八位进士,包括他,还有他父亲、叔叔、儿子及大哥、四哥、五哥、六哥,读书之风如此之盛,天下有几家?
在王安石故里,想寻觅其读书的秘诀,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也许,家风就是秘密,只是,“风”是捕捉不到的,何况我是个愚钝之人呢。
王安石读书应该不是死读书,有天赋的,更有他的独特思想,不然,怎么从一个乡民做到如此高位呢?而且,在文方面,竟然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呢?纵观其一生,他的成功在于“言有宗,事有君”,即说出来的话有道理,做出来的事不违背良心。他的魄力也是让人敬佩的,能说出“三不畏”也是勇气的体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他失败的原因,也是读书不深所致,若是他记住了尧训和尧戒,就会有防备于人的手段而不至于被人“绊倒”。尧训和尧戒是这样的: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这道训是尧帝对舜帝传授的治人之道:“人的心是捉摸不透的,甚至带有攻击性,而制服人心的方式是有的,只是难以看到、想到而已,所以,必须认真研究人心,专心钻研制服人心的道道,但有一点,就是制服过程中不能太过,以中和为原则”。从这道训对照王安石的作为,显然是王安石对“人心”认识不足,以至于,如尧戒所说:“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小心翼翼行事,谨慎行事,王安石没有做到,所以“没有被山绊倒,而被一块泥土给绊倒了”,想来,有些可惜,也使人明白,人心是每一个人的“坎”,干大事尤其能显现出来。若是王安石遵循《道德经》“欲上之,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说话谦虚一点,在某类人面前,认怂一点,这样,他的那一套不就推广下去了吗?庄子说的“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不更妙吗?
斯人已远去,留下了“可惜”,但他的光芒依旧,在他故里,班门弄斧一次,吟诗一首吧:
新旧楼间古亦存,
牛羊巷口村连村,
呼风不觉池塘浅,
唤雨谁知旧井深,
蛛丝万缕难成绣,
节气千年树松筠,
莫叹昭丘蓬蒿遍,
丛中高枝好宿云。
解释
在新楼与旧屋之间,有古迹,
每条巷子之间是相通的,
风吹着池塘,碧波荡漾,塘里的水应该不浅,
即使下雨,深深的古井也不会溢出,
门窗上的蛛丝网,并不好看,绣得不好,
而松竹,则不管季节如何变化,仍然保持着挺拔俊秀,
山丘上长满了茅草,见此情景,不要叹息,
草丛中还有高高的树木哩,这些高树还能招来云雾呢……
2025.5.22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上池村王安石故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