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沿,北与茂县、东与绵竹市和旌阳区、南与广汉市、西与彭州市相连。什邡是唯一一个“中国雪茄之乡”、第一个“中国矿泉水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四川省前列,被评为四川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第40位,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第42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第60位。什邡市山水俱全,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名山景观有石亭江的发源地、雄伟险峻的九顶山以及蓥华山等,这些山岳景观类型多样,包括地质珍迹、自然山岳景观奇峰断崖、峡谷石林等类型,造型奇特,科考价值与旅游价值较高。其中,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异常特殊的川西屏立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体破碎,奇峰险岩众多,区内海拔相对高差近4000米,加上天然原始森林点缀,自然景观秀美绝伦。#四川#
历史沿革
什邡古称“汁方”。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县,名汁邡,属广汉郡。西汉王莽时更名美信县。东汉名什邡县,以“邡水流为十”,故名。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更名方亭县。武帝天和年间并入雒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什邡县,属益州。唐垂拱二年(686年)至明均属汉州。五代前蜀永平二年(912年)名通汁县。乾德年间(919-924年)复名什邡县。明洪武十年(1337年)并入绵竹县,历三年复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改隶成都府。1913年属西川道,1935年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26日后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1953年属温江地区。1960年并入广汉县,1963年复置。1983年3月温江地区徽销后并入成都市,同年8月改属德阳市。1994年9月29日,撤销什邡县,设立什邡市(县级),由四川省政府委托德阳市代管。
行政区划
据秦《吕氏春秋·怀宠篇》,在国与邑之下,列有乡里。即在县以下实行“以乡统里,以里属乡”的制度。
西汉沿袭秦制。《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大率方百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檄……(全中国)凡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又《汉书·食货志》云:“在野日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
东汉时,《后汉书·百官》记:“里以下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伍有伍长,什有什长,,里有里魁,亭有亭长”。应劭《风俗通》说:“国家制度,大率十里一乡”。
蜀汉曹魏,承袭汉制。西、东两晋,略有改变。《晋书·职官志》载:“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什邡县在蜀汉时的县官为令,属于万户以上大县,设置四个乡。
南北朝时,什邡县曾先后为宋、齐、梁、西魏、北周辖地。
南朝《宋书·百官志》载:“五家为伍,二五为什,十什为里,十里为亭,十亭为乡”。
西魏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从乡中人之强谨者选任。
《隋书·食货志》记,隋开皇时“制,人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
唐代恢复乡里制度。《旧唐书·职官》:以三家为保,四家为邻,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乡置耆老。里置里正。在邑为坊,置坊正;在野为村,置村正。
宋代,县下置官,颇似唐代,同样以乡统里,邑设衙前,里置里正。《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八:神宗熙宁三年(一O七O年)十二月乙丑,行保甲法,规定“十家为保,选置保长;五十家为大保,选置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置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
《元丰九域志》卷七:“什邡县,望,有二十三乡,王村、马脚、吉阳、杨场四镇”。
仁宗天圣元年(一O二三年),彭州红岩乡正觉寺白塔石碑,刻有“什邡县南阳乡”字样。神宗元丰元年(一O七八年),王永坚墓志有“葬方亭乡雍侯里”。南阳,方亭,自是在二十三乡之内。
《续资治通鉴》卷百十五:南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年),诏改五家为一小保,二十五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续文献通考·职官》:元代,县以下政区为村社制,世祖至元七年(一二七O年),“令县属村疃凡十家立一社,搔年高者为之长”。“再将若干社合为一个村,村设里正。凡村,三百户以上者,置主首四人;二百户以上设三人;百户以上设二人;百户以下设一人。其职能为辅助里正,禁察非违”。
《明史·食货志》: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诏令,“编赋役黄册,鱼鳞图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凡十年一周,谓之排年”。又“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凡能按规定标准编足额的,称为“全图”,不足额的称为“半图”。明《一统志》:什邡县当时编为四里,设置四村,即县村(何村),朱村(米村),李村,甘村。
清初,县以下设乡,乡下设图。乡设乡董,图设图董。另设图正专管鱼鳞图册,图下分十庄,每庄有庄首若干人,轮流值年。沿袭明制划四村为四乡,即方亭乡、南阳乡、新安乡、永安乡,据清乾隆《什邡县志》载:
方亭乡分三图(方一图、方二图、方三图),县在此之中,俗名县村(或称何村)。
南阳乡在县西北高境关内外,俗名朱村(或称米村)。
新安乡当县西北中冲,俗名甘村。
永安乡在县西及宝山、龙居二口内外,俗名李村。
顺治时,以十家为牌,牌设牌头,又称甲长;十牌为甲,甲有甲头,又称总甲;十甲为保,保有保长,又名保正;十里一村,村置里甲。
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什邡另立新甲乡。
嘉庆一十七年,(一八一二年)各乡查造烟户,编连保甲,以十户为一牌,立一牌头;五牌为一甲,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正;约十里一村,立一里甲。
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为镇压蓝大顺起义,又在两、三个保的范围内设团,设团总。据清同治《续增什邡县志》载,计有二十三个团。甲长更名为团首。其团名为:西安、七里、志成、守望(属城区),禁乡、清正、上兴、永丰、四清、平安、中兴、全生、卫生、治安(属方亭乡各图),隆兴、太平、通济、清源、清平(属永安乡),均平(属南阳乡),大正、保生、三杰(属新甲乡)。
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在每乡设大保正一人,以统团总。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又将乡的大保正,改名为总保。宣统二年(一九一O年),为办理地方自治事务,便将原来设立的五乡四图,改成八个自治区,即:
一区:辖城厢内外及街道。相当于原方亭乡方三上图,即旧县村(何村)范围,不分段。
二区:辖马脚镇、隐丰场一带。相当于原方亭乡方一图,即旧县村范围,分上、下段。
三区:辖上龙桥一带。相当于原方亭乡二图,即旧县村范围,分三段。
四区:辖禾丰场、双盛场、新市镇一带。相当于原方亭乡方三图,即旧县村范围,分三段。
五区:辖徐家场、灵杰场一带。相当于原新安乡地段,即旧甘村,分二段。
六区:辖兴隆场、永兴场、街子场、高桥场、红白场一带。相当于原南阳乡,即旧朱村(米村)地段,分三段。
七区:辖隆兴场一带。相当于原永安乡,即旧李村地段,分三段。
八区:辖和兴场一带。相当于原新甲乡,即旧县村范围,分三段。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什邡变通四川省团总局下达的命令,自设总办一人,总团长六人,督理团总局。各区各段设正、副团长及保董。
民国三年,各区段正、副团长改称团总,团总局废止。
民国四年,改原团总局为保卫团,称团总,保董(副团总)。
民国五年,县设置团练局(长),各区保董改名团正,颁发钤记。
民国十六年,改团练团为团务局。局长、团总(各乡)选举产生。
民国十七年,又改局长为委员,当年全县八个区。共有团七十三个,其中:一区,辖四个团;二区,辖七个团;三区,辖十个团;四区,辖一十四个团;五区,辖四个团;六区,辖一十四个团;七区,辖一十一个团;八区,辖九个团。
民国二十四年一月,颁发了《分区设置署办法大纲》,区下设联保,什邡县共设三个区,十六个联保,三百一十四保,三千一百六十四甲。
民国二十九年,将原来的联保调整,改名为乡镇。是年五月,撤销一、二区区公署,只设指导员一人,保留第三区区署。民国三十一年,什邡县实施“民选乡、镇长”,将乡、镇又调整为十六个。
计甲种乡四个(方亭、鉴西、永兴、和兴),乙种乡十二个。
乡(镇)设正、副乡(镇)长,全县共辖二百七十七保,三千零三十七甲。
民国三十六年撤销第三区区署,整理户籍,仍保留一十六个乡、镇建置。调整后,共有二百六十保,二千八百一十九甲。
1950年一月五日,什邡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将旧有三个区调整为五个区,设区公署;将原十六个乡(镇)增为十七个。乡(镇)以下的保改建为村,甲改为组。
第一区,区公署设方亭镇南街。辖方亭镇、回澜、慧剑、马井等乡。
第二区,区公署设双盛场。辖双盛、兴隆、禾丰、新市等乡。
第三区,区公署设隐峰场。辖隐峰、四平、和兴等乡。
第四区,区公署设鉴西镇。辖鉴西、龙居、湔氐等乡。
第五区,区公署设永兴场。辖永兴、灵杰、三河等乡。
1950年九月,区、乡各级普遍建立农民协会,代行县以下基层政权,各村一律改建为村农民协会,各组改建为农协小组。
1951年到1953年间,县内分四批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建政基础上,将原有各区、乡重新加以调整、区划。
1955年,撤销平坝各区公署,将原五区的三河、红白、八角等乡所在山区改建为三河区,区公署设在高桥(三河场),并将全县各乡、镇调整,新建为:
镇:方亭镇 鉴西镇 永兴镇
乡:元石乡 回澜乡 皂角乡 禾丰乡 双盛乡 兴隆乡 马井乡 隐丰乡 四平乡 蓥西乡 和兴乡 民主乡 龙居乡 湔氐乡 灵杰乡 永兴乡 三河乡 八角乡 红白乡
1956年下年,四平乡与和兴乡合并,成立了新的四平乡。1958年,又省并部份乡镇,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59年四月,因前锋公社太大,不易管理,又按原乡的范围分别改为:西公社、龙居公社、湔氐公社、民主公社。
1960年,什邡与广汉合并后,历时三年。1963年恢复什邡县建置,设:一个区—三河区。
三个镇——方亭镇、鑾西镇、永兴镇。
十九个公社——元石回澜皂角双盛禾丰两路口马井隐峰四平和兴鏊西民主龙居湔氐灵杰永兴三河八角红白公社。
自1980年十月到1981年四月,全县进行了地名普查,按照地理特征,尊重历史,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既保持地名稳定又避免重名等原则,将某些区、社的原命名作了必要的更改:原三河区,为避重名,更名为鉴峰区;原三河公社,更名为鉴华公社;原永兴公社,更名为洛水公社;原永兴镇,更名为洛水镇;原和兴公社,更名为南泉公社。
1981年九月,什邡县以四平公社为试点,实行党政分开,政社(企)分开,改公社建制为乡建制。成立中国共产党什邡县四平乡委员会。成立乡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成立乡经济管理委员会(即农工商联营公司)。乡下属组织为村,村以下为村民小组。
1984年2月,什邡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湔氐乡农科村、灵杰乡农科村建制,将此二村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湔氐乡桐林村、灵杰乡池塘村管辖。
1984年以后,本着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什邡进行了撤区和乡、镇、村、社区建置调整。
1984年10月6日,省政府川府民政〔1984〕7号文件批准,撤销什邡县蓥峰区建制,原蓥峰区所辖的蓥华、红白、八角三个乡由县直接管辖。
1984年10月27日,德市府发〔1984〕221号文件批准,撤销洛水乡建制,将洛水乡的行政区域划归洛水镇。
1985年元月,德市府函〔1985〕001号文件批准,撤销云西乡、民主乡建制,将云西乡、民主乡的行政区域划归云西镇。
1987年9月24日,德市府发〔1987〕字第109号文件批准,恢复民主乡建制,将原云西镇所辖的雷安、四八泉、中龙、九龙、石滩、清泉、思源、平桥、果园、金平、成林、新院、农科、共和等村划归民主乡管辖。
1988年3月,什邡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两路口乡农科村建制,将原农科村一组、二组、三组分别划归两路口乡静安村、白沙村、复兴村管辖。
1988年11月18日,省政府川府民政〔1988〕82号文件批准,撤销禾丰、双盛、两路口、马井、隐峰、蓥华等6乡,设立禾丰、双盛、两路口、马井、隐峰、蓥华等6镇。
1989年10月,什邡县人民政府批准,方亭镇社区建制由7个调整为18个,新增设五桂寺、文化街(现文华南街)、回龙街、利民路、小花园街、通站路东段、通站路西段、中心大街西段(现亭江西路)、陵园路(现东顺城街)、西顺城街、东风路11个社区。
1990年元月,什邡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置隐峰镇街道社区。
1990年12月,什邡县人民政府批准,洛水镇社区由4个调整为5个,增设河心街社区;云西镇社区由3个调整为5个,增设回龙街、下环街两个社区。
1992年9月、11月、12月,什邡县人民政府批准,分别设置皂角乡、龙居乡、红白乡、元石乡、南泉乡街道社区。
1994年4月29日,省政府川府民政〔1994〕20号文件批准,撤销元石、皂角、回澜、南泉、龙居、湔氐、灵杰、红白等8乡,设立元石、皂角、回澜、南泉、龙居、湔氐、灵杰、红白等8镇。
1995年6月,什邡县人民政府批准,方亭镇增设中心大街东段社区,洛水镇增设杨村路南段社区和杨村路北段社区,设置回澜镇街道社区、八角乡街道社区。
1995年10月12日,省政府川府民政〔1995〕51号文件批准,撤销八角乡,设立八角镇。
1995年11月,什邡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四平乡街道社区。
1998年10月,什邡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民主乡街道社区。
1998年10月,什邡市人民政府批准,方亭镇社区由19个调整为13个。撤销五桂寺、文化街、回龙街、外南街、利民路、小花园街6个社区。
1999年12月9日,省政府川府民政〔1999〕33号文件批准,撤销民主乡、四平乡,设立民主镇、四平镇。
2006年4月前,什邡全市辖20个镇(方亭、元石、皂角、回澜、禾丰、双盛、两路口、马井、隐丰、四平、南泉、云西、民主、龙居、湔氐、灵杰、洛水、蓥华、八角)253个村42个街道社区、1894个村民小组、229个居民小组。2006年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指示精神,仆邡经德阳市政府向省政府呈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2006年4月17日,川府民政〔2006〕12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什邡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什邡撤销方亭、皂角、云西、民主、四平、灵杰、龙居7个镇;将云西、民主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合并设置师古镇;将原方亭镇所属行政区域改建为方亭街道办事处;将原皂角镇所属行政区域改建为皂角街道办事处;将原灵杰镇行政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洛水镇;将原四平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南泉镇;将原龙居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湔底镇;湔底镇更名为湔氐镇。调整后,什邡辖元石、回澜、禾丰、双盛、马祖、隐丰、马井、南泉、师古、洛水、湔氐、蓥华、八角、红白14个镇,方亭、皂角2个街道办事处。在调整乡镇区划的同时,什邡对村和社区也作了调整。2008年底,全市共有134个村、1097个村民小组、36个街道社区、224个居民小组。
2008年后,八角镇改称冰川镇。2014年,隐丰镇更名为隐峰镇。2019年12月,撤销回澜镇,划归方亭街道管辖;撤销元石镇,划归皂角街道管辖;撤销双盛镇,划归马祖镇管辖;撤销隐峰镇,划归马井镇管辖;撤销冰川镇和红白镇,划归蓥华镇管辖。
2021年4月,将皂角街道更名为雍城街道。将方亭街道鼓楼街社区小花园街中心线以西南、利民社区西顺城街中心线以西南、银杏社区筏子河中心线以西南、阳光社区竹园巷至天山路中心线以西南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雍城街道管辖;将雍城街道(原皂角街道)白果社区、城东村京什东路南段中心线以西南、双泉社区蓥峰北路中心线以东南、京什东路社区雍城东路中心线以西南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方亭街道管辖。
到2020年,什邡市辖2个街道:方亭街道、皂角街道,8个镇:禾丰镇、南泉镇、马祖镇、马井镇、师古镇、湔氐镇、洛水镇、蓥华镇。2020年3月,什邡市按照四川省和德阳市部署,启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其间,进行方亭街道和皂角街道城区部分行政区划界线调整工作,以筏子河为基线,对京什西路、京什东路及长江路以内的城区区域进行调整,重新设置两个街道管辖界线。
2021年4月28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皂角街道更名为雍城街道。8个镇行政区划不变。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完成。至2023年年末,什邡市辖街道2个、镇8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37个、村民委员会87个。 [方亭街道、雍城街道、洛水镇、禾丰镇、马祖镇、马井镇、蓥华镇、南泉镇、湔氐镇、师古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