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裘七曜
一
沿着那条长长的溪,穿过那条弯弯的巷,我抬头便看到了裘家阊门。向前再走十几米,狮山脚下的裘氏宗祠在流过的年华里早已染上了沉静的颜色。左旁是岁月里唱咏叹调的百年老水井,它看遍了人间生死,却依然有着清澈如初的眼睛。而故居的大门正对着它。
我站在故居的大门口,故居已经不是百年前的故居,故居是2019年9月中旬开建的,那年10月的第一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人间最美是秋色。在这样盈实的季节里故居重建自然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如一树火红的柿子点亮了我们家里人的心情。连80多岁的老母亲都含笑感慨:“真想不到啊,在时光里已成废墟的右房(故居的别名)竟然由政府出资还会重建,如果你父亲在地下有知,肯定会喜气洋洋地多喝几杯老酒,并和自家的先人畅叙幽情。”
那时,我看着母亲舒心的笑容,我想起了父亲。曾记2009年那个春暖花开的午后,父亲躺在病榻上,平时总是不言不语的父亲,那天突然对来看望他的堂哥说:“志平啊,如果以后有机会,你们后人一定要重建右房啊!”堂哥点点头,默默地铭记于心。我望着父亲清癯苍白而又日渐憔悴的面容,我在心里流着泪。我在想,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浮想联翩、想到了故居,穿越时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他肯定又看到了坐在阊门口望穿秋水盼小叔公归来的曾祖母,他肯定又看到了一袭长衫神采秀越的爷爷,他肯定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又看到了一个家族在时光里有风有雨有风光的所有过往。
而如今,我站在焕然如新的故居门口,我望着大门上镌刻着“古怀初心”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我的面容沉静而又肃穆,心情崇敬而又激动,我来回踱着步,我探寻我目睹,我在回顾一段峥嵘向上的岁月,我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我的心绪在时光里翩跹,而眼前浮现出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他随风而长,从开满鲜花的乡野小径渐行渐远……
1920年的初夏如期而至,小叔公也将从裘村初中毕业。而在前两个月,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去上海宁波等地观光和旅游,这无疑拓宽了小叔公的视野。他决定去考当时宁波最高学府,省立第四师范(现在的宁波中学)。考试结束学校放假,暑期的日子显得单调而又宁静。小叔公又在屋后山坡上的大樟树下深思善怀,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他想傲然于天地。那一天,他站在樟树下举目远眺、心情突然明朗起来,画了一张海,一张山麓的茅屋,接着又安然地浸润于书卷之中。
这时,坡下的房子人声鼎沸,捷报传来:小叔公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宁波最高学府——浙江省立第四师范。那一天,风和日丽;那一刻,喜上眉梢。树在颔首,叶在轻语。
少年出乡关,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在省立第四师范,小叔公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且学有所获,视野扩大。
那时,校长经享颐先生在课堂上讲婚姻,说男女平权的夫妻制度及伦理学等;朱自清先生谈国文、哲学、诗歌之文学价值;晏阳先生讲平民教育,提出青年学子应该“虚心研究,拼命干事”;《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先生讲新文化运动及《修辞学》《文法简论》《标点之革新》等……
在这条群星闪耀的大河里,在这些星辰光华的照耀下,小叔公最初的梦想是“智山慧海传薪火”。他想读遍天下书,购天下书置于宝堂,使自己腹有诗书韵自芳,浩然天地赋华章,并能成为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学者。所以,初入四师,他觉得自己的学问真缺极了,每读一书之后总是退而静思,感慨自己看过的书真是太少了,所以他废寝忘食地在知识的草原上纵情马背,肆意驰骋。
但“日出之景时时变,幽光清辉刻刻移”,在《秋日杂感》的诗中,尽管抒发了自己胸怀匡国济民之志,但对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及自己以后走怎样的路还是有所迷茫。他站在大地上,他仰望天空,寻觅、追求……
而此时,宁波四师来了一位身材颀长、超凡拔俗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恽代英。这位早期共产党人在宁波四中激情昂扬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小叔公的心“……青年学生的当前任务是学习马列主义的真理,开辟革命的道路,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求解放”等语。接着又登门求教恽代英同志,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虽千万人,吾往矣”。信心坚定地决心为了劳苦大众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在北京华北大学读书的卓恺泽——这位帅气开朗,热情活跃的昔日同窗好友,这时候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每次来信必附一些进步报刊寄给小叔公,如“响导”“民生”“歌谣周报”“政治生活”等,并叮嘱小叔公向学生宣传新思想。小叔公在实行的同时自己时刻以《中国青年》为良友,鞭策自己关心时事。正如他在日记里言,安得几个同志、同学同游,共谈共行。“青年要有革命的思想,青年尤要有思想的革命……”
于是小叔公成了活跃分子,他先在学校演讲,然后去车站,码头,闹市口……他积极宣扬自己奉行的主义,他滔滔不绝,囗若悬河;他慷慨激昂,激情飞扬。他成了宁波早期著名的学生领袖,他曾担任过宁波市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带领学生抵制日货,闹学潮等,积极从事着革命和青年运动,壮志豪情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1925年的10月如期而至,遥远的天边聚集着片片绚丽的云彩,小叔公在宁波的轮船码头和前来送行的同学依依惜别。他和同学虞一鸣一起决定投笔从戎,奔赴广州,去考黄埔军校。他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想到那边去过苦的生活……凭我的能力,为民族、为国家、为劳苦的群众来死中求生。”
轮船渐渐远去,东方有一轮红日磅礴而出,有海风徐来,有波浪轻巧,一个年轻的身影站在甲板上,目凝远方,那是信仰者坚定的目光。
二
当他站在黄埔军校的大门口,看着那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横批为“革命者来”的对联时,小叔公更加坚定了自己投军报国的决心。随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在学校里,他努力学习,刻苦向上,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等人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活动,并于1926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宣誓北伐,小叔公先被派到北伐军总司令部工作,后被派往叶挺独立团担任宣传大队长。在战场上,小叔公总是身先士卒,骁勇冲杀,特别是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的战役中,他置生死于度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带头爬城、攻城,被誉为“虎胆英雄”之一。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小叔公在叶挺将军那里工作的同时,又被调往刚刚成立的中共中央军委(详见湖北党史网——1927中央军委在武汉)。由于工作繁忙和需要,他把他的大哥裘古椿(我爷爷——也叫到武汉帮助工作做了三个月。
1927年的8月1日,时任叶挺将军第24师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小叔公,和共和国的万众将士们一起,石破天惊、风雷激荡地在南昌城头高举义旗。随后,又南下准备去参加广州起义,结果在潮汕战役中被数倍敌人包围,突围时腿部中弹昏迷。醒来后已找不到部队,几经周折才返回宁波,先在同窗好友卓恺泽(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处养伤。后因风声日紧,才返乡藏匿休憩。一个星期后匆匆离家,跟随卓兰芳(曾任浙江省委书记)风尘仆仆,在浙江大地四处搞暴动。
在1927年的12月,当浙江省委决定举行奉化暴动时,他一直奔波在宁波、奉化为组织暴动而训练军事干部。
1928年1月,小叔公被任命为共青团萧山县委书记,临走前,他向曾祖母和兄弟姐妹辞别。曾祖母舍不得他离去,叫他过了年再去萧山,但小叔公想到革命任务刻不容缓,怀揣着曾祖母塞给他的五元银圆匆匆去上任。因白色恐怖极其严重,小叔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伙食,只能暂时落脚在由县委安排在今所前镇缪家村。他为了尽快扩大团组织,先后奔波于临浦、义桥、西乡、县城等地调查,发现和培养进步青年。很快建立起了临浦、义桥、西乡、缪家、县城等地的团支部。不久团员人数发展到了60多人,在城区建立了丝厂、缪家支部,在南乡建立了山前许、临浦支部,在西乡建立了汤家桥、湖头陈等支部。至4月初,又建立西乡的沿山、长河、襄七房等支部,南乡则有大桥、义桥两区,辖8个支部,全县团员发展到88人。有些地方还建立了萧山少年先锋队,以及劳动童子团(儿童团)。在此期间,党团组织一起发起了西乡农民集体反抗地主追租斗争,长河打警察所暴动、捣毁西兴警察所等斗争,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此期间,团省委要求萧山党组织领导农民进行戮杀土豪劣绅的行动,抓紧纱厂、丝厂和南乡造纸工人的工作,在开展农村斗争的同时,发动城市工人斗争;同时注意沙地区农民和盐民的发动工作,要求团县委担负起开展这些斗争的宣传工作。很明显,这些任务的部署带有不合实际的“左”的倾向,但为顾全大局,小叔公还是组织了一些团员,冒险张贴、散发革命传单等活动。在他的奔波和指导下,萧山团组织在短时期内有效恢复,革命活动如火如荼。
2月底,受省委的派遣,他去富阳指导工作。在富阳花坞召开的党员代表大会上,面对严峻的形势,小叔公斗志昂扬、振奋人心,详细透彻地作了报告。使台下的党员深受鼓舞,士气为之大振……同时,他又召开干部会议和个别谈话,并把自己的一些书籍赠送他们,使他们的思想很快有所提高。所以,富阳的党团组织迅速发展。
1928年4月底,在金华兰溪召开的浙西各县党的代表会上,小叔公为选为特委委员,随后一直奔波于遂昌、龙游、衢州、兰溪、建德等地指导工作。特别是龙游的党团组织,在小叔公的指导下,一个月内党员增加了50多名。全县建立了4个区委,16个支部。
5月底,小叔公为省委任命为浙西特委常委,负责武装和共青团的工作,他和其他同志一起,为组织兰溪的秋收暴动而奔波。
7月4日,他以浙西党团特委的名义起草了《告龙游民众书》,强烈揭露国民党残暴和腐败,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建立工农代表会议,实行土地革命……使当局敌人震颤。
8月13日,在小叔公的指挥下,著名的金华兰溪大暴动开始了:800余农民军手持土枪、刀叉等武器,连夜冒雨攻打永昌镇……8月24日,国民党纠集省防军及警察600多个人,分五路来“围剿”兰溪县委所在地朱家村。但党员干部和群众根据特委指示早已离村,随后反动当局四处通缉,全县一片白色恐怖。
随后,小叔公调任共青团省委,任共青团省委常委和共青团省委书记……直至1929年1月被捕,囚于杭州陆军监狱。
在陆军监狱,小叔公虽然被判为无期徒刑,但他依然坚贞不屈,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当狱中成立地下特别党支部时,他被推举为宣传委员,认真负责宣传教育工作,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坚定战友们对党的信念和革命的意志。并在狱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绝食斗争”。
同时,小叔公还积极写稿,他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成了《“八一”南昌起义的经过》、用诗歌体裁写了《“八七”会议后的农民暴动》等。这些文稿趁难友王卓然出狱之时带出去,寄到自己读四师时的老师、当时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的夏丏尊先生手里。但因当时特殊的社会原因,这些文稿无法出版,又被夏丏尊先生退回来,说“故人之遗物,好好保存”等。后因战乱频繁,这些遗稿还是丢失,不知去向。
在陆军监狱期间,爷爷曾先后3次去探监。前两次见到了小叔公,除聊了一些私事外,爷爷顺便也为党做了一些该做的事。如把陆军监狱内狱警对付共产党人惨绝人寰的酷刑,及绝食斗争的情况。找到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通过上海的进步报纸揭晓评论。引起民众关注,使狱中的共产党人待遇有所改善……当年狱中的战友,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的徐迈进同志,曾在1950--1952年间,给我父亲写过几封信,除追忆和怀念小叔公外,还鼓励我父亲好好工作,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而作出自己的贡献等。他的嘉言懿行使父亲铭记于心,一辈子扎根农村,为热火朝天的新中国新农村建设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正如如今还健在的一些老人常对我言:你父亲对村里是有贡献的,他是有威望的,他讲的话有人听。也许,这就是上辈人留给我们最好的遗产,它是德行的嫁妆。
第3次去探监时,小叔公已在前一天就义了(1930.8.27),狱中的战友交了一封未写完的信给我爷爷。小叔公在信中说:哥哥,我想你还会来杭州看我,但已不能再会面了……但我现在的心情是满怀豪情,充满着革命必胜的心情。你代我向母亲和几位哥哥问安,可不能把我牺牲的事情告诉母亲,不使她过分伤心……教育下一代要继续革命……
另外还分别写了一封给妻子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在给妻子的遗言中小叔公最后写道:……桂芬!你晓得我现在是多么地想念你啊!
可为了革命,劳燕分飞。黄埔一别,相会无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共产党人的铁骨柔情跃然纸上,读后叫人潸然泪下。
正如小叔公在给中国共产党的遗书中,他满怀豪情而又饱含深情地写道: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亲爱的同志们!当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国民党匪徒正在秘密疯狂地屠杀着我们的同志,被判重刑的或无期徒刑的同志,差不多全被迫害了!几分钟以后,我也会遭到同样的被迫害的命运。
伟大的党!亲爱的同志们!我非常感激你们。由于党给我的教育,使我认识了这社会的黑暗,使我认识了革命,使我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人。现在在这最后的一刹那,我向伟大的党和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在监狱里,看到每一个同志在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他们差不多都是像去完成工作一样跨出牢笼的,他们没有玷污过我们伟大的党、光荣的党。
现在我还未死,我要说出我心中最后的几句话,这就是希望党要百倍地扩大工农红军;血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武装,要想革命成功,实在是不可能的,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裘古怀
八月二十七日
他和他的战友们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地和狱友们挥手道别,慷慨从容地走向刑场,并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那微笑.是理想的微笑,是信仰的微笑,是胜利的微笑;那声音,淹没了惊恐的枪声,传遍神州大地,成了永恒之声。
那殷红的血,洒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在清晨,在打开窗户的时候,放眼均是灿烂的夏花,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九十多年过去了,人民没有忘记您。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您的简历;在南昌八一英雄墙上镌刻着您的名字;在杭州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正大门内,有原省长李丰平同志书写的您的遗言;在您青春战斗的萧山所前镇“青运馆”内,有您神采奕奕依然年轻的脸庞;在浙西大地上,您的故事依然被传颂,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等的媒体时常也在报道和缅怀……
而如今,当我走进故居的大门,站在故居的院子里,我看到了由邬华扬将军题写的“裘古怀烈士纪念馆”八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我深情地注视着,深深地感慨着。我走进纪念馆内,看着一张张栩栩如生、含笑如初的容颜,我的眼眶里噙满了泪水。丹心从来系家国。在过往的年华里,是你们这些前赴后继、信心坚定的志士仁人秉承“舍小家顾大家”这一朴素的平民理念,构筑起共和国的精神殿堂,照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星空。是你们无私的信仰、朴素的信念、炽热的家国情怀,昂首开辟了历史,召唤着华夏儿女不忘初心、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所以我们的民族才会潮起东方,我们的事业才会壮丽灿烂,新时代的中国才会波澜壮阔、赓续绵长!
和平是上千万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和平的阳光已长久地照耀着中国的大地。我们的国家已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正在质的飞跃!
此刻阳光正好,蓝天纯净明亮,在这满院馨香弥漫的院子里,那些房子和花草树木在这样的时光里似乎也灿然傲立,欣然含笑。古怀归故里,浩气存天地。我看到小叔公从远方走来,依然有着清纯坚毅的面容,眸子里闪烁着对信仰的理解、对初心的执着……
作者简介:裘七曜,浙江省作协会员,浙江奉化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有作品入选中宣传部、中国作协等联合征文及曾获《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飞天》杂志社、浙江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市区机关主办的征文奖项若干。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