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清晖”二十四节气实景演艺现场。(资料图)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洪源 摄
7月10日,西华师范大学2025“汉语桥”学生访华团走进南充市博物馆,来自美国的青年学生通过了解馆藏文物和参与非遗皮影制作体验,真切感受南充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次旅行,聆听了中国故事,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我要把这些信息带回美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访华团成员、美国塞基诺州立大学学生安德鲁如是说。
一场交流活动,让文化破圈流动,文旅融合的魅力尽情彰显。近年来,南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旅产业在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方面展现更大担当,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持续贡献文旅力量。
抓项目 增强融合发展动力
不久前,CCTV13《大美中国》栏目聚焦南充市高坪区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镜头扫过嘉陵江畔,凤仪湾铺展出一幅碧水与长天一色的生态画卷,这座集农业科技、湿地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林文旅融合项目,是川东北颇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夜幕之下,位于南充市嘉陵区的黄金江岸度假区人流如织,水世界、露营基地、游乐世界等处,吸引了不同年龄段游客。
既有项目释放发展动能,新建项目展现美好前景。在六合丝博园,游客们聆听着“丝绸源点”和“中国绸都”的故事;在升钟湖畔,一根鱼竿钓起全球流量,一场赛事汇聚天下宾朋;在阆中古城,千年文脉与数字光影交响,织就《阆苑传奇》的瑰丽长卷;在老疯杨·治愈小村,草木染作坊、星空露营地、木屋咖啡座挤满游客。南充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充计划再实施一批文旅重大项目,六合丝绸文化产业园、三国文化旅游城、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将陆续亮相。
近年来,南充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实现文旅产业跨越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南充累计实施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等省级重点文旅项目83个,年均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2位。一个个文旅项目的拔节生长,点燃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塑品牌 释放融合发展活力
魏晋轻灵飘逸、唐朝富丽华贵、宋时清雅之风、明制端庄大气……今年3月29日,一场盛大的“汉服纪”活动在阆中古城澄清门启幕。活动以“袍行阆苑·泽爱华光”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汉服同袍齐聚千年古城,共赴“朝代嘉年华”。阆中已连续3年举办“汉服纪”活动,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
今年“五一”假期,南充市文广旅局和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川北凉粉·千人同品”活动,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第一时间》等品牌栏目报道,一碗凉粉为南充文旅实力“圈粉”。“川北凉粉,果然名不虚传!”在活动现场,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一边品尝一边拍照说:“凉粉入口即化,麻辣直冲舌尖,难怪能成为传承百年的非遗。”
以活动为媒,今年“五一”假期,南充市县两级共推出文化惠民演出、传统技艺体验等7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涵盖文旅演艺、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等消费项目,仅纳入统计的A级景区便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55.55万元。
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嘉陵江放牛季、西充县桃花季、“四季清晖”二十四节气实景演艺、“博物馆之约”南充儿童戏剧艺术周……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南充先后打造了多个文旅品牌和爆款产品,以“文旅+活动”串起全域精彩,“文旅+流量”撬动传播声浪,“文旅+服务”焕新游客体验,书写着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挖潜力 拓展融合发展空间
一组数据,勾勒出南充文旅大市的轮廓:拥有各类文旅资源22.49万项,拥有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项,拥有2个5A级景区、10个4A级景区和3个天府旅游名县,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省前列……
如何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从文旅资源大市到文旅产业强市的转变?南充把“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作为“五区建设”之一,把“文旅兴市”“文旅产业升级赋能行动”分别作为“五市战略”和“八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南充深挖发展潜力,打出文旅融合发展组合拳:景区“提档升级”、业态“跨界融合”、产品“迭代更新”、主体“培优扶强”、消费“释潜扩容”、服务“暖心宠客”、要素“集聚支撑”。
6月17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支持自贡、攀枝花、德阳、广元、乐山、南充、宜宾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这是省委赋予南充的重大使命,也是给予南充的发展机遇。
“南充文旅融合发展潜力无限,未来可期。”南充市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将顺应“文旅+百业”趋势,坚持一手抓传统业态巩固提升,一手抓新兴业态培育,持续擦亮“世界古城、将帅故里、中国绸都、赛事名城”文旅IP,不断构建嘉陵江畔更加美好的“诗和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