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旅游版图中,临沂正以独特姿态崛起——这座“中国地质名城”坐拥沂蒙山旅游区、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区两大5A级景区,2025年暑期单日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从革命老区到旅游强市,临沂如何用“地质奇观+文化IP”双轮驱动,打造北方文旅新标杆?
地质奇观:5亿年海底的时空对话
沂蒙山旅游区以“岱崮地貌”闻名,5亿年前海底沉积岩经地壳运动抬升,形成方石如台、顶平壁陡的“中国第五大地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登顶可俯瞰“连峰际天”的壮阔;云蒙景区内3000米森林漂流被游客称为“地心过山车”,恒温18℃的溶洞中,皮筏艇穿越钟乳石林,五彩灯光映照下宛如外星世界。地质学家评价:“这里的每一块方石,都是地球46亿年演化的活教材。”
而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区则藏着另一重惊喜:6100米长的地下暗河漂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中国最长溶洞漂流”。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暗河漂流最高落差达15米,游客在激流中触摸4亿年前的地质脉动。相邻的萤火虫水洞中,数万只萤火虫在洞顶翩跹,形成“星空倒挂”的奇景,成为北方唯一的夜间萤火虫观赏地。
文化赋能:从红色热土到文旅融合
临沂的文旅崛起,离不开“地质+文化”的深度融合。沂蒙山不仅是世界地质公园,更是红色教育基地——孟良崮战役遗址与崮顶方石构成“地质军事博物馆”,游客可体验“攻克孟良崮”的战术场景。而在琅琊古城,全园沉浸式演出再现东晋“曲水流觞”的雅集,游客身着汉服参与书法朝圣,仿佛穿越千年。
数据印证着文化IP的吸引力:2025年“书圣文化节”期间,王羲之故居单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全球华人书法大赛收到作品3.6万件。正如游客所言:“在这里,每一口呼吸都是养生,每一步行走都是历史。”
全域联动:县域文旅的“沂水样本”
临沂的文旅爆发,更源于全域资源的“抱团发展”。以沂水县为例,其将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与崮下湖畔等片区“串珠成链”,推出“二日游闭环产品”,游客留宿率从32%提升至68%。夜间经济成为新引擎:雪山彩虹谷·彩虹不夜城以万盏灯笼点亮国潮风华,单日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临沂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对省外旅游团队最高奖励5万元。2025年新政进一步加码,针对研学、康养客群推出定制线路,吸引京津冀、长三角游客占比达41%。
全景沂水的生态答卷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临沂正以“文旅活县”战略书写新篇。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将升级“地心幻境”科技项目,沂蒙山则计划建设直升机观光航线,打造“空中看崮”的立体体验。正如临沂市文旅局局长所言:“我们要让每一块方石、每一滴暗河水,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
从地质奇观到文化朝圣,从红色热土到生态绿心,临沂正以两大5A景区为支点,撬动全域文旅的深度变革。这座“山水之城、文化之邦”,已然成为北方旅游版图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