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成都周边的崇州,历史悠久,从汉高祖时期建城以来,它历经了从江原到蜀州,再到崇庆州,直至现在的崇州之名的变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这座千年古城文化底蕴厚重,曾经在城中有一座寺庙,延续千年,现在依然存在,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知晓它的人少之又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寺--蜀州天目寺。
蜀州即现在的崇州市,是唐朝和北宋时的旧称。蜀州天目寺,由此可推在北宋前已经就有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蜀州天目寺位于崇州市的中心城区,距离西河直线距离不到600米。感觉寺庙隐藏得挺深,我找了许久才找到。来到寺庙前,映入眼帘便是气势恢宏的山门。山门高大巍峨,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庄重;赭红的墙体,延续了古寺的恢弘气象,令人心生敬畏。
山门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牌楼,朱漆门楣上“蜀州天目寺”五字遒劲有力,两侧石狮昂首而立,威严中透出慈悲。牌坊后,天王殿前的香炉青烟袅袅,梵音阵阵。山门左右两侧,钟鼓楼肃然而立。沿着红墙漫步,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心中的浮躁与喧嚣,也渐渐被这宁静的氛围所抚平。
从寺庙相关介绍来看,天目寺可追溯到隋唐时代。那时,它与蜀州的另外七个景点并称为“蜀州八景”,在当地声名远扬。只可惜,明末时毁于战火,后清康熙年间重修,寺内曾有八重天井、上百间殿宇,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一应俱全。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波折,民国时期曾作为民间体育运动会办公地址,后由于旧城改造而一度被毁。据《崇州地名背后》记载,天目寺原址位于今崇州市委大院内,现在的天目寺,是历经9年重建,于2006年才重开庙门。
穿过巍峨的山门,踏入寺庙,顿感空间豁然开朗。重檐歇山式的观音殿,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坐落于寺庙的中轴线上。。其唐风斗拱与飞檐巧妙地勾勒着天空的轮廓,似一幅灵动的画卷,尽显宫殿般的壮观与华丽。红墙、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柔和的微光;与远处现代楼宇的玻璃幕墙形成鲜明对比。观音殿左右,有燃灯殿、念佛堂、僧住楼、居士楼、五官堂等建筑。观音殿后是寺庙正殿--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一层为庄严大雄宝殿,二层是藏经楼。大雄宝殿内有一口大铜钟,为仿“天目晓钟声八百”而新铸。当年,“天目晓钟”之所以能进入蜀州八景,就是因为那口神秘的大钟。
天目寺,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到访。宋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曾多次造访天目寺。他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寺内的“倒影塔”与“神钟”奇观。他的诗句 “成都见正法塔,蜀州见天目塔,皆有影,亦皆倒也”,更是为天目寺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现在的天目寺,周围已是高楼林立。在现代建筑的环绕下,它却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古朴,闹事中的一片净土。
【旅行攻略】
地址:成都崇州市杨柳北街123号;
门票:免费;
自驾:导航“蜀州天目寺”;
公共交通:地铁4号线,万盛D口出,乘坐崇州302路,唐安东路(蔡家碾)站乘坐205路公交,公安局站下,步行300米到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