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座小县城,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更有“中国佛雕之都”之称。同时,还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基地生产县,柠檬产量占全国的8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柠檬之都”。
你猜出是哪里了吗?没错,这就是资阳的安岳县,取“安居于山岳”而得名,从北周设置普州及安岳县算起,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一个小县城,却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有些地级市还要多,在安岳的山野中,散落着十万多尊唐宋摩崖造像,单是听到“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的名头,就知道是人文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地方。重庆出发不远,推荐你去逛逛。
从重庆主城出发,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从茗山寺到孔雀洞,从毗卢洞到华严洞,真的让人大饱眼福,如果不是深入其中,很难相信,安岳会有如此精美的石窟,有些造像,甚至比大足石刻的开凿早了300多年。
有人说,安岳石窟不输大足石刻,其实用不比四大石窟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第一站:茗山寺。茗山寺主要是北宋时期的作品,造像集中在300多米长的崖壁上,整个造像分布呈长方形,环绕在山的四周。茗山寺相对较高,下了车要走一段小路,不过路况很好,两边还长着高大的芦苇荡,如果是晴天,蓝天、白云、芦苇荡,看起来很是漂亮。
在前往茗山寺的途中,会遇到一处石窟造像,神像的颜色比较鲜艳,不知道是近些年当地村民在原址上的修复,还是重新修建的。到达茗山寺的时候,山门是关着的,所以未能进入,有些遗憾。
茗山寺的造像很精美,但是有些风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后岩壁上的护法神龛,很多造像的脸部基本看不到了,但隐约中,还是能看到身着的甲胄,给人的感觉非常的严肃,他们或手持宝剑,或执便托杵。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仍能想见当年匠人以錾代笔,在花岗岩上镌刻出的凛然神威。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岁月磨平了造像的皮相,留下的反而是更接近本真的永恒印记。那些执剑持杵的手势,那些残缺的甲胄纹路,此刻都成了渡化世人的无字偈语,在暮色中低吟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禅机。
除此之外,还有观音、大势至及文殊师利菩萨,造像高度超过了五米,观音菩萨左手前伸,平托纱巾;大势至菩萨左手内曲置于胸前,五指并拢平托厚厚的经卷;文殊师利菩萨左手托经书外伸1.5米,书和手的重量上千斤,历经千年不毁,全靠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运用力学与美学结合,造型十分巧妙,衣袂飘举间,似能听见北宋的风声。
第二站:孔雀洞。孔雀洞距离茗山寺不远,看点就是孔雀大明王,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在大足石刻宝顶山也有一处,但安岳孔雀洞中的更为精美,头戴化佛冠,结跏趺坐于孔雀背上,造型奇妙,秀丽大方。
整个造像灰黑相间,但这并不是原本的颜色,之所以会呈现出现在的样貌,是因为在以前,这里是一户人家,孔雀洞的位置和这户人家的厨房相连,是被烟熏出来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孔雀洞才得以保存下来,不然六七十年代早被捣毁了。
从孔雀洞出来,沿着右手边往前有一山间小路,上去是清代三清殿,但显得有些破败,院内杂草丛生,还搭着一个养牛的简易棚圈,不过,最惹人注目的,当时那座报国寺经目塔,别看位置不起眼,但这塔可是晚唐的,高12米,分八方三层,共刻佛经名一百四十四部,保存十分完好。站在塔下,远眺群山,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诵经声。
第三站:毗卢洞。毗卢洞位于石羊镇的塔子山上,比茗山寺和孔雀洞开凿更早,可追溯至五代后蜀时期,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修补和增刻造型,但主体还是两宋时期的。现存各类龛窟20个,分别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和玉皇阁内。
毗卢洞最大的看点,是毗卢洞、幽居洞中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以及观音堂中的紫竹观音,毗卢洞本身就是为了纪念柳本尊而建的,他是密宗第五代祖师。
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在川渝地区传教,主张“十炼修行”,实际上就是自残式苦修。通过连环画式的十组场景,展现柳本尊的修行历程。在大足石刻的宝顶山,与大足宝顶山的柳本尊像一脉相承。
这里的第二个看点,便是非常有名的紫竹观音,俗称“翘脚观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似乎都在望向你,只见观音侧身跷坐于弧形荷叶之上,左脚踏莲蕊,右腿弯曲上翘,和传统佛像正襟危坐的仪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有很浓郁的世俗化特征,这也是整个安岳石刻的鲜明特点。
据说,紫竹观音的右手掌以前被盗窃过,后来虽然找到了,但是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原本的匀称。
第四站:华严洞。和毗卢洞一样,华严洞也是在安岳的石羊镇,因为和重庆大足区相邻,所以不管是华严洞还是毗卢洞,造像风格都和大足石刻很像。因为华严洞,石窟所在的村子就叫华严洞村。
相较于毗卢洞,华严洞的规模要小很多, 但洞窟却是安岳石窟中最大的一个,而且保存的非常完好,包括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也叫大洞和小洞,其中大洞华严洞是北宋开凿,而小洞大般若洞则是南宋的产物,只听其名,就知道华严洞要比大般若洞大一些。
华严洞正中是华严三圣像,高度5.2米,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普贤。毗卢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面颊丰润,两耳下垂,双目半睁,神态严肃,趺坐于莲台上,手作法指,像是在讲经说法。
两侧文殊、普贤头着饰有化佛的宝冠,身穿通肩袈裟,胸前缀饰璎珞,面目慈祥端庄,分别盘腿安坐于青狮、白象的背上。
在华严三圣像的左右,则是对称布局的十二圆觉菩萨造像,造像生动,姿态优美,特别是对面部的刻画非常细腻,将菩萨俊俏的外表和内心的慈善镌刻的栩栩如生。
在其顶部崖壁上,还有很多的浮雕,内容是《善财童子求法经变图》,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跃然壁上,宛如一幅宋代世俗生活的长卷。
在华严洞的正中顶部,还有个大大的红圈,圈的里面有一个大大的“唵”(读音:ōng)字,是佛教密宗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第一个字。在洞窟幽暗的光影中,显得极其神秘、庄重和具有视觉冲击力。
在华严洞的旁边,就是小洞,即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是三教合一的石窟造像。
和华严洞相比,大般若洞相对较小一点,但是造像同样非常丰富,正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后壁,还刻有老子和孔子的浮雕造像,是典型的三教合一造像。
不过,下层的十八罗汉被破坏得比较严重,罗汉只有残躯,没有头部。
在大般若洞的正中顶部,同样也有一个字,但是看不出是什么字,有人说是“川”,有人说是“小”,也有人说是“人丫”,但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了你就是活神仙”,也为这座洞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茗山寺的风蚀佛韵、孔雀洞的唐风遗韵、毗卢洞的“东方维纳斯”、华严洞的三教合一,在那个各方面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是如何一锤一凿的镌刻出如此精美的造像的?不但造像生动精美,而且还运用了非常多的力学知识,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茗山寺、孔雀洞、华严洞和毗卢洞外,安岳的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及玄妙观都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每一处都是精品,每一处都值得去品味一番。
在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想,安岳石刻如此精美、造像如此之多、开凿年代如此之早,为何却寂寂无名呢?“单元式”的布局,洞窟较为分散,不适合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或许是它名气不大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提醒一下,安岳石刻很精美,但不适合公交交通出行,建议自驾出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