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省份寥寥无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一个大理就坐拥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力压青海、贵州、海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与西藏、广西、吉林省持平,全国城市独此一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大理这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有什么独特的文化底蕴吧。

大理古城

巍山古城
一、 大理市
大理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唐宋之际就是雄踞西南的南诏国、大理国都城,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璀璨的文明枢纽,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
其中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九街十八巷”的棋盘式格局闻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与白族建筑风格,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
古城内主要历史建筑有南城双鹤门、文献楼、云南提督府、五华楼(曾为南诏国都的国宾馆)。
大理主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有:苍山、洱海、崇圣寺三塔。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更为大理赢得“风花雪月之都“的美名。
下关风:由于下关地处苍山与哀牢山脉的峡谷地带,印度洋暖湿气流在此形成强劲穿堂风,风速常达4-6级,素有“风城”之称。明代《滇西记略》载:“下关风,昼夜呼啸,拔木扬沙”。
上关花:上关镇位于洱海北端,气候温润,历史上遍植奇花“朝珠花”。此花大如莲,闰年多开一瓣,香气远播十里。传说源自白族妇女难产时得仙翁所赐朝珠落地生根,现仅存地名沿用至今。
苍山雪:苍山十九峰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冬季积雪经春不化,形成“银苍玉洱”奇观。民间传说白族兄妹为镇瘟疫化作雪人峰雪神,更赋予其神圣色彩。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载:“山巅积雪,经岁不消,郡人目为‘点苍雪’。”
洱海月:洱海是国内第七大淡水湖,因高原地形与水质清澈,月圆之夜可见“月映洱海,雪照苍山”的美景。
传说龙王三公主下凡助渔民捕鱼,将宝镜投入洱海化作金月,成就“洱海月照苍山雪”的意境。

苍山雪映照的三塔


二、 巍山县
巍山古城离大理古城60公里左右,是南诏国的发祥地。自西汉公元前109建置至今,已有2135年历史。
“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
古城是清代御封的“文献名邦”,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被称为“活着的古城”。至今依然较为完整的保留了600多年前建城时候的棋盘式格局。
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呈标准的井字型结构,共有25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



主要文化和自然遗产景点有巍宝山、鸟道雄关、永建镇东莲花村。
巍宝山:距县城10公里,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道教名山、中华彝族祭祖圣地。
巍宝山自汉代开始即有道士居住,明清时期道教盛极一时,有文昌宫、青霞宫、培鹤楼、长春洞等22座道教宫观,2006年巍宝山长春洞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鸟道雄关是茶马古道和西南古丝绸之路要冲,是鸟类迁徙的要道;永建镇东莲花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和谐回村”的典范。




三、剑川县
剑川古城离大理古城90公里左右。筑于元代 1341—1370年,距今有超过650年历史。古城内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变,尺度不变,格局不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原有古城墙巍峨壮观,古城墙、樵楼1952年拆除。现四门护城河、壕桥犹存,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
古城的民居极富特色,其中有21个院落保存完整,尚保留清代建筑146处,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




剑川县著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有石钟山石窟、沙溪古镇寺登街和剑湖。
石钟山石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称“北有敦煌莫高窟,南有石钟山石窟”,1961年,石钟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溪古镇寺登街:茶马古道上唯一的古集市。
寺登街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寺登街的古集市中心是四方街,街道由条石铺就,两旁的建筑多为前店后院的格局,街道上古槐树参天。
代表性建筑有明代院兴教寺,清代古戏台。寺登街的民房建筑保持了典型的白族民居特色,如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等。
2001年兴教寺与长城、陕西大秦宝塔和修道院、上海欧黑尔、雪切尔犹太教堂并列“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古戏台

道教圣地长春洞

如果你去过大理,不知有没有一睹巍山县、剑川县这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欢迎评论区讨论、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