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长江南岸,有一座与忠县石宝寨隔江相望的古镇——西沱古镇。因长江在此处呈S状急转弯,它曾得名“西界沱” ,“沱”字生动描绘出江水急弯的独特形态。西沱古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位于三峡淹没区,上连丰都“鬼城”与“恩施土家族风情走廊”,下与万州、云阳、奉节、小三峡等风景名胜相连,是三峡库区重点保护的传统风貌古镇,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的兴盛与盐息息相关,自北宋咸平年间起,就成为“川盐古道”的重要节点和货物集散地。元代时,川江水路在此设“梅沱小水站”驿站,作为川鄂交通水驿,是重庆出川的必经之地。到了乾隆二十七年,这里设巡检司,置塘汛,一时间商贾云集。古代的川盐、桐油、皮货、丝绸、蜀绣等天府特产,经长江上游的成都、重庆、涪陵等地运至西沱,再转运到鄂西以及川东南与黔、湘两省交界的“酉秀黔彭”一带,因此西沱古镇也有着“长江千里古盐道”“川鄂边贸重镇”的美誉。


“云梯街”堪称西沱镇的核心与灵魂。明清时期,客栈老板和商人出于招揽生意的目的,沿长江边建房开店,并顺着山势层层向上延伸,直至方斗山脚下的独门嘴山顶,形成了长达数里的“云梯街”。它以传统商业为中心,垂直于长江,依山而建的布局别具一格。全程由五尺宽的青石板大台阶铺就,旧称“五尺道” ,奇特的街道布局让它荣获“万里长江第一街”的美称。云梯街两旁错落有致的土家民居建筑,充满浓郁的巴渝特色。老街沿阶梯一侧建商铺,屋后则是吊脚楼。历史上,古色古香的会馆、寺庙、道观、衙署,形态各异的风火墙,随山而建的吊脚楼,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街道,尽显巴渝遗风。



虽然时光荏苒,但古镇依然留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川祖庙、财神庙、土地庙等庙宇承载着人们的信仰;江西会馆、禹王宫等会馆见证着商业的繁荣;同济盐店、下盐店等商铺诉说着曾经的商贸辉煌。其中,禹王宫原是鄂、湘商人所建的会馆,它巧妙地融合了巴渝山地建筑风格与湖广地区祠堂建筑风格,合院式建筑群,入口大门在戏台下部,两侧厢房与戏台同为二层,外围的青砖墙上还刻有“禹王宫”三字,院落空间随地势形成高差,戏台、厢房二层及正殿完美适应了山体变化。二圣宫始建于明代,用于祭祀孔子和关羽,如今已成为沿溪小学,其正殿面江,前有数十级踏步,可通向沿溪老街和江边旧码头。下盐店作为清代民居,是清代举人杨氏家族的住宅,它充分利用山区地势起伏,形成建筑高低错落、屋宇重叠之势,建筑构件用料讲究,装修雕刻精美,是地方民间建筑的杰出代表。




古镇除了制式不一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外,风俗文化也十分独特。在云梯街的尽端,有一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树,当地流传着“一树遮三镇”的说法,以这棵树为界,沿云梯街以下为石柱县,以上为万县,两侧为忠县。农历每月二、五、八日的“赶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每到这几天,周边各地居民便会聚集于此,热闹非凡。此外,古镇的节日风俗活动丰富多彩,从正月初一开始,游车灯、划彩船、耍龙灯等活动轮番上演,各家还会摆宴,吃“龙灯稀饭” ;端午节时,沿江划龙舟比赛更是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西沱古镇,这座川鄂古盐道上的明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保留着独特的建筑与风俗,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它的故事与韵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