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
《临江仙·紫阳记》
汉水流经秦蜀界,千年淘尽尘烟。
紫阳洞里悟真篇,道名藏紫气,茶韵漫晴川。
瓦房店中寻旧影,壁画初露芳颜。
擂台鼓震白云边,民歌传俚语,橘火映渔船。
正文:
在秦岭与巴山的环抱中,在悠悠汉江的臂弯里,安康紫阳县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座小城地处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 ,东与安康市汉滨区、岚皋县接壤,西与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南与重庆市城口县、四川省万源市相连,北与汉阴县接壤。“地以道名”的它,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紫阳县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时期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遗址,这里还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笔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带。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在流民起义的影响下,为控制汉江并截断川陕间的重要通道,朝廷设置了紫阳堡。正德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紫阳堡升为县,割金州西南、汉阴县东南为其疆域,隶属于金州,紫阳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它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
明清时期,紫阳县瓦房店凭借独有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成为整个陕南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有西北“小汉口”之誉。如今,这里还留存着北五省会馆,最早建于清乾隆末年。1952年,会馆被改造为瓦房店乡政府粮库,为防止粮食受潮,粮库在正殿、过殿墙壁上加装了夹层。55年后一场大雨,县文物管理人员查看灾情时,意外发现壁画痕迹,封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清代壁画方才重现于世。这些壁画绘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共约100多平方米,是陕西省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壁画,极具艺术价值,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艺术风格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紫阳县也经历了诸多战乱与动荡。明崇祯七年(1634年),农民起义军破紫阳城,毁城堡,此后紫阳城屡被占领;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藩之乱”波及紫阳,县城失守,被吴三桂部将占领长达5年;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攻破紫阳县城;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8日,紫阳哥老会发动起义,宣布“反正” 。这些历史事件,都在紫阳县的发展脉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紫阳县属于秦巴山地的一部分,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三山两谷一川”的地貌特征。汉江、任河将全县分割为大巴山、米仓山和凤凰山三个部分,山脉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凤凰山东部有蒿坪河川道,汉江、任河流经地均为峡谷 。境内海拔277 - 2522米,以洞河口最低,大巴山脊最高,2000米以上高峰有11座。北部为低山区,山势较缓;中、南部为中山区,山势较陡,水系发育;东南部高山区峡谷深邃,峰岭陡峭。
这里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年平均气温15.0℃,无霜期为268天,年均降水总量1066.0毫米 。充沛的降水与适宜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紫阳县是全国两大天然富硒区之一,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所生产的各种食品不仅天然富硒,而且无公害、无污染。紫阳富硒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种植历史悠久,盛唐时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明朝以茶易马,清代成为名茶,如今已远销海内外,闻名遐迩。除了茶叶,这里还有桐油、木耳、生漆等特产,在汉唐时期就已传四方。同时,紫阳还是有名的橘乡,金钱橘香气浓郁、瓤嫩肉满,明、清时就有“一船桔子下安康,两船粮食回紫阳”的说法。
紫阳县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份,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并在县城南留有紫阳洞、紫阳滩而得名,寓意“紫气东来,阳光普照”。张伯端是浙江天台人,生于公元984年,他从小聪慧好学,对儒、释、道三教经书、天文地理、医卜战阵都有研究。因憎恶官场上的黑暗,被流放到岭南一带。在人生绝望之时,得成都高人指点,在紫阳汉阴一带精研道学,最终成就金丹大道,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这些著述成为道教南派重要的经典,为紫阳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在紫阳县城汉江南岸的文笔山,因山势“形似笔架”“文笔参天”而得名,这里植被丰富,空气清新。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曾在此修行悟道,如今已建成文笔山国家AAA级景区,分为文笔山休闲公园、真人诚信文化园、道教养生谷、滨江商业步行街四个功能区,融道教文化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
擂鼓台位于凤凰山中段的紫阳县汉王镇,相传三国蜀汉名将张飞曾在此擂鼓退敌,故而得名。这里是陕南著名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北瞰月河川道,南临汉江谷地,既有峻岭峡谷,又有高山阶地,既有尖峭嶙峋的千仞绝壁,又有姿态万千的山间溪流,森林茂密,绿树凌空,瀑布飞溅,云雾迷蒙,自古便有“陕南第一峰”“陕南道教台”“陕南小武当”之美誉。山顶有真武上殿,山腰为下殿,中有“关南第一峰”题额,每逢雨后初晴,峰顶葱郁被白云环绕,仿若仙境。
紫阳县还是“民歌之乡”,紫阳民歌是流传在境内汉族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汉族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紫阳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其小调似江南的婉转细腻,号子则有北方的雄浑高亢,传唱千年,经久不衰。专辑代表有樊光安《巴山汉水情》、合辑《紫阳茶歌》等,还有紫阳民歌剧如《王二嫁嫂》《茶山情》等。这些民歌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紫阳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
历史上,紫阳还是著名的移民地,千百年来以湖广移民为主的居民在此生息繁衍,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川腔秦韵在这里交汇,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相互融合,使其成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漫步在紫阳的街头巷尾,或是深入乡村田野,都能感受到这种多元文化交织带来的独特魅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紫阳县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紫阳县瓦庙镇人贺天星,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离休前为正军职干部。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两翻雪山,三过草地,与马家军多次战斗,是西路军中的幸存者。他还参加过延安大生产运动、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军队最早的炮兵教官之一,他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紫阳人。
紫阳县,这座充满魅力的小城,它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的自然风光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处都令人陶醉;它的人文风情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独特的旋律。无论是古老的遗迹,还是动人的传说;无论是秀美的山川,还是质朴的人民,都让紫阳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中个别素材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