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老城红花井
在遵义老城,有一条一边是停车场,一边是房屋墙壁的小街巷。这个小巷长只有二十来米,巷名也许也只有当地居住的老年人才知道,名字叫“红花井巷”。红花井巷,位于老城“子尹遂道”出口往老城方向行进的“子尹路”边。“子尹遂道”往老城方向出遂道口后,右手边即有一个露天的停车场,停车场下边那条不像街巷的短短巷子,就是“红花井巷”了。该巷子的名称,就来源于里面的一个古井--“红花井”。
红花井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花井,与“官井”、“碓窝井”、“白沙井”齐名,为遵义城“四大古井”之一。它所在之处,就从红花井巷进去,沿向右拐的巷道上山,行至子尹遂道山体侧边(行约30来米),在一栋老旧的居民楼的框架层下,就可以看到红花井。当初的开发商为了保护古井,特意空出该井所在框架门面,保留了该古井。井为半圆形石砌洞口,内为泉井。井内有水,但井底很脏,水已无人取用。在半圆形石砌洞口上方,有“红花井”几个篆书大字,旁边的篆书小字是“剏修红花井记”的碑记,约有上百字,叙述了红花井作为遵义古井之一的历史、为当地人提供饮水方便及多次维修等内容,字迹模糊,依稀可辨,为遵义人余选华(字乃吾)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所题写。
余选华题写的红花井碑记
红花井,因位于遵义老城背靠的主要山脉红花冈山麓而得名。又因旧时该井位于去遵义老城的大路边,人们为了方便路人取水饮用解乏,就常在井边放置一碗,于是人们又称其为“红花碗井”。同时,在红花井还处于遵义老城朝天街外的郊区的时候,站在井旁,可看遵义城及湘江全景,特别是傍晚时分,夕阳之下的景致,更显妖娆,为旧时“遵义八景”之一。《遵义府志》载:“红花冈,在城志一里,迤三平。下平俗呼白虎头,峻峭临湘江。当日落未落,晚风摇江,踞石四顾:吴桥争渡,染桁收红;万室鳞夕,夕岚无尽。究城郭之盛观,每徘徊而不忍去。”清绥阳知县李铠《遵义八景.红花晚风》一诗曰:“极目高冈落照西,天风吹徹碧云齐。峰头乱坠桃花雨,寺外平铺绿柳蹊。拾翠人同飞蝶醉,寻春路逐早莺啼。停车坐爱苕华晚,几度红妆送马蹄。”《遵义府志》中“俗呼”作“白虎头”的地方,应该就在红花井一带。因此“红花碗井”又作“红花晚景”,成为了旧时“遵义八景”之一。《遵义景致》诗里的“红花晚景对桃源”一句,说的就是同为旧时“遵义八景”景致的红花晚景与桃源山,隔江相对,相互可望,相互成趣,它们共同见证了遵义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发展。
楼房框架下的红花井
红花井碑记的题写者余选华,字乃吾,1930年毕业于贵州省立第三中学,1949年前曾任遵义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先后在遵义豫章、豫锡中学和省高任教。他是一个极具文化情怀的人,是遵义文物古籍保护的先驱者。红军长征到遵义时,他是遵义“红军之友社”的重要成员,是“红军之友社”章程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红军驻遵义老城期间,徐特立在余选华的陪同向导下,结识了当时遵义文教界赵乃康、李筱全、朱穆伯、朱季瑜等一大批学富五车的老先生,让遵义一大批经典古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红花井,就是余选华老人一直关注保护老城文物之一。
剏修红花井记碑文
如今,站在红花井前,极目远眺可见的只有高楼林立与钢筋水泥,“红花晚景”的景致再也看不见。如今的“遵义四大古井”,只有“官井”有保护设施且有人看护,“白沙井”和“碓窝井”已经消失不见。好在“白沙井”存了“白沙路”之名,“碓窝井”所在的“碓窝井巷”却连巷名都已消失不见。而红花井,虽井犹存,虽有“红花井巷”那鲜为人知的小巷子,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已冷清偏居一隅,碑记已不同程度遭致破坏。遵义老城的历史记忆,还望大家共同保存珍惜。
路边看红花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